這不是屍牆,這是對大清的侮辱啊。
「我圖格爾發誓,一定要攻下宣化,為勇士們報仇~~」圖爾格憤怒無比,拔出長刀,指天發誓。
張存仁卻是默默,他已經意識到這是明人的「激將」之策,如果大清兵憤怒之下,真的猛攻宣化,怕是正中明人的下懷,但他是敗將,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底氣勸說圖爾格了。圖爾格都如此了,多鐸見了一定會更怒,而一旦大清兵圍攻宣化,撇棄了堅城不攻的入塞法則,那這一次入塞就註定了失敗的結果。
血戰兩天,攻下了張家口,折損兵馬在四千人多左右,圖爾格原本的兩萬多兵馬隻剩下一萬五,加上張存仁的五千和昨夜從戰場逃跑,陸續歸隊的一些蒙古兵,總兵力仍在兩萬三千人以上,不過對宣化這樣的堅城來說,兩萬多人肯定是無法攻陷的。張存仁一邊在宣化城下紮營,一邊聯繫豫郡王多鐸的主力大軍,同時派出偵騎,探尋明軍的動態,最主要的是,他要知道那一支將近萬人的明軍精銳騎兵哪裏去了?
張存仁雖然是敗了,不過卻也成功的探到了明軍騎兵的虛實,保定總兵虎大威,山海關馬科,是他比較確定的兩路騎兵,其他的他雖不能完全確定,但卻也猜測出了可能有密雲唐通,馬蘭峪白關恩,還有明國京營的三千營。
這些精銳騎兵,原本應該是在居庸關之後,在密雲長城附近的,現在卻出現在宣化,他們是如何繞過豫郡王的大軍,從居庸關殺出來的,張存仁很費解,而有了這一支機動騎兵,宣府的明軍就不再是處處挨打,而是擁有了一定的反擊能力。
建虜大軍在宣化城下紮營,宣化城中的明軍卻毫無動靜,隻看到四門緊閉,城頭軍士來去巡弋。
第二日中午,多鐸大軍的前鋒兩千精銳騎兵來到宣化城下,領軍的正是鑲黃旗的第一猛將鰲拜。
鰲拜到達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下敗將張存仁,將其投入牢籠,送回盛京,聽候黃太吉審問——這當然不是黃太吉,而是多鐸的命令,多鐸對宣化之敗十分憤怒,若不是眾將勸阻,他說不得會親自手刃張存仁,現在將張存仁裝入囚車,送回盛京,已經算是從輕發落了。
對於這個處罰,張存仁毫不意外,垂頭喪氣,麵無表情的接受了。
黃昏,多鐸的主力大軍出現在了宣化城外的原野中。
圖爾格迎接。
多鐸沒有入中軍大帳,而是來到了屍牆的前麵。
強烈的血腥味,還有盤旋在空中,怎麽趕也趕不走的食肉鷹,令多鐸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他緊緊握著拳頭,因為太用力,指節都發白,原本就有點蒼白的臉色變的像是紙一樣,眼珠子發紅,額頭的青筋一根根的凸了出來。
這樣的場景,多鐸並非沒有見過,但堆砌的屍體歷來都是明軍的士兵,薩爾滸之戰後,他的父親老奴努爾哈赤就曾經用這種方式向明軍示威。但今日,就在宣化城下,卻是大清勇士的無頭屍體變成了食肉鷹的食物,這是何等的羞辱?
多鐸感覺自己都快要爆炸了。
不過他腦子卻是清楚的——這是明人的詭計,試圖想要激怒我,令我攻城,說不得會是那個黃口小兒的親自布置,我絕不能上當!
眾將也都是怒,尤其是尼堪,又是拔刀,又是暴跳。
這中間,圖爾格將探查到的軍情,詳細的向多鐸稟報。
隨著圖爾格的稟報,多鐸漸漸冷靜下來,情緒也從「屍牆」的痛苦之中掙脫了出來。
他已經知道,偷襲宣化大營的明軍騎兵,並非是從大同,而是從居庸關裏悄悄繞出來的。前往居庸關的主力大軍,絲毫沒有察覺到明軍騎兵從居庸關潛出,論起來,他的責任一點都不比張存仁小。
「據剛剛的軍報,除了周遇吉的宣府兵進了宣化城之外,其他的明軍騎兵已經連夜向西,往萬全左衛一代而去了……」圖爾格報。
多鐸咬牙切齒的不說話。
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明軍騎兵前往萬全左衛,顯然是要防止大清兵從宣府殺入大同、山西。萬全左衛是宣府重鎮之一,位在東西驛道和南北商道集匯處,交通方便,從軍事上講,可「南屏幽燕,北鎮九邊」,是宣府通往山西大同的必經之處,隻要明軍堅守萬全左衛一代,大清想要越過宣府,去劫掠山西,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而萬全左衛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正統元年(1436年)又重加修葺,雖然比不上宣化,但卻也是挺拔恢宏,雄偉壯觀。據細作傳回的消息,萬全左衛城牆高三丈五尺,周十裏。城樓四座,角樓四座;城開四門,各門都圍以甕城。其上還有瞭望口、射擊孔、銃炮出眼,基寬頂闊,城高牆厚,絕不是輕易就可以攻陷的,現在明國宣大總督張國維親自坐鎮萬全左衛,又有明軍精銳騎兵的支援,萬全左衛就更是難以攻破了——當然了,並非不可攻克,如果多鐸不顧一切,嚴令猛攻萬全左衛,左衛城肯定也是支撐不住的,不過那樣一來,多鐸就得有在左衛城扔下一萬具屍體的覺悟,而這是多鐸和建虜所不能承受的。
另外,山西可能比宣府更貧瘠,而且正在鬧饑荒,就算建虜大軍真的到了山西,也沒什麽好搶的,頂多就是焚燒城池,擄掠青壯。況且山西多山,不利於騎兵馳騁,對建虜來說,攻陷萬全左衛,劫掠山西,並不是一筆合適的買賣。
「我圖格爾發誓,一定要攻下宣化,為勇士們報仇~~」圖爾格憤怒無比,拔出長刀,指天發誓。
張存仁卻是默默,他已經意識到這是明人的「激將」之策,如果大清兵憤怒之下,真的猛攻宣化,怕是正中明人的下懷,但他是敗將,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底氣勸說圖爾格了。圖爾格都如此了,多鐸見了一定會更怒,而一旦大清兵圍攻宣化,撇棄了堅城不攻的入塞法則,那這一次入塞就註定了失敗的結果。
血戰兩天,攻下了張家口,折損兵馬在四千人多左右,圖爾格原本的兩萬多兵馬隻剩下一萬五,加上張存仁的五千和昨夜從戰場逃跑,陸續歸隊的一些蒙古兵,總兵力仍在兩萬三千人以上,不過對宣化這樣的堅城來說,兩萬多人肯定是無法攻陷的。張存仁一邊在宣化城下紮營,一邊聯繫豫郡王多鐸的主力大軍,同時派出偵騎,探尋明軍的動態,最主要的是,他要知道那一支將近萬人的明軍精銳騎兵哪裏去了?
張存仁雖然是敗了,不過卻也成功的探到了明軍騎兵的虛實,保定總兵虎大威,山海關馬科,是他比較確定的兩路騎兵,其他的他雖不能完全確定,但卻也猜測出了可能有密雲唐通,馬蘭峪白關恩,還有明國京營的三千營。
這些精銳騎兵,原本應該是在居庸關之後,在密雲長城附近的,現在卻出現在宣化,他們是如何繞過豫郡王的大軍,從居庸關殺出來的,張存仁很費解,而有了這一支機動騎兵,宣府的明軍就不再是處處挨打,而是擁有了一定的反擊能力。
建虜大軍在宣化城下紮營,宣化城中的明軍卻毫無動靜,隻看到四門緊閉,城頭軍士來去巡弋。
第二日中午,多鐸大軍的前鋒兩千精銳騎兵來到宣化城下,領軍的正是鑲黃旗的第一猛將鰲拜。
鰲拜到達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下敗將張存仁,將其投入牢籠,送回盛京,聽候黃太吉審問——這當然不是黃太吉,而是多鐸的命令,多鐸對宣化之敗十分憤怒,若不是眾將勸阻,他說不得會親自手刃張存仁,現在將張存仁裝入囚車,送回盛京,已經算是從輕發落了。
對於這個處罰,張存仁毫不意外,垂頭喪氣,麵無表情的接受了。
黃昏,多鐸的主力大軍出現在了宣化城外的原野中。
圖爾格迎接。
多鐸沒有入中軍大帳,而是來到了屍牆的前麵。
強烈的血腥味,還有盤旋在空中,怎麽趕也趕不走的食肉鷹,令多鐸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他緊緊握著拳頭,因為太用力,指節都發白,原本就有點蒼白的臉色變的像是紙一樣,眼珠子發紅,額頭的青筋一根根的凸了出來。
這樣的場景,多鐸並非沒有見過,但堆砌的屍體歷來都是明軍的士兵,薩爾滸之戰後,他的父親老奴努爾哈赤就曾經用這種方式向明軍示威。但今日,就在宣化城下,卻是大清勇士的無頭屍體變成了食肉鷹的食物,這是何等的羞辱?
多鐸感覺自己都快要爆炸了。
不過他腦子卻是清楚的——這是明人的詭計,試圖想要激怒我,令我攻城,說不得會是那個黃口小兒的親自布置,我絕不能上當!
眾將也都是怒,尤其是尼堪,又是拔刀,又是暴跳。
這中間,圖爾格將探查到的軍情,詳細的向多鐸稟報。
隨著圖爾格的稟報,多鐸漸漸冷靜下來,情緒也從「屍牆」的痛苦之中掙脫了出來。
他已經知道,偷襲宣化大營的明軍騎兵,並非是從大同,而是從居庸關裏悄悄繞出來的。前往居庸關的主力大軍,絲毫沒有察覺到明軍騎兵從居庸關潛出,論起來,他的責任一點都不比張存仁小。
「據剛剛的軍報,除了周遇吉的宣府兵進了宣化城之外,其他的明軍騎兵已經連夜向西,往萬全左衛一代而去了……」圖爾格報。
多鐸咬牙切齒的不說話。
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明軍騎兵前往萬全左衛,顯然是要防止大清兵從宣府殺入大同、山西。萬全左衛是宣府重鎮之一,位在東西驛道和南北商道集匯處,交通方便,從軍事上講,可「南屏幽燕,北鎮九邊」,是宣府通往山西大同的必經之處,隻要明軍堅守萬全左衛一代,大清想要越過宣府,去劫掠山西,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而萬全左衛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正統元年(1436年)又重加修葺,雖然比不上宣化,但卻也是挺拔恢宏,雄偉壯觀。據細作傳回的消息,萬全左衛城牆高三丈五尺,周十裏。城樓四座,角樓四座;城開四門,各門都圍以甕城。其上還有瞭望口、射擊孔、銃炮出眼,基寬頂闊,城高牆厚,絕不是輕易就可以攻陷的,現在明國宣大總督張國維親自坐鎮萬全左衛,又有明軍精銳騎兵的支援,萬全左衛就更是難以攻破了——當然了,並非不可攻克,如果多鐸不顧一切,嚴令猛攻萬全左衛,左衛城肯定也是支撐不住的,不過那樣一來,多鐸就得有在左衛城扔下一萬具屍體的覺悟,而這是多鐸和建虜所不能承受的。
另外,山西可能比宣府更貧瘠,而且正在鬧饑荒,就算建虜大軍真的到了山西,也沒什麽好搶的,頂多就是焚燒城池,擄掠青壯。況且山西多山,不利於騎兵馳騁,對建虜來說,攻陷萬全左衛,劫掠山西,並不是一筆合適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