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吳甡認為,馬進忠應該可堅守兩到三日,因此,隻要動作迅速,援兵絕對可以在城陷之前趕到,退一步講,就算張家口不幸失守了,援兵也可以迅速進入宣化,憑藉宣化堅城,抵禦建虜。不然隻靠宣化原先的駐軍,怕是守不住宣化城,而一旦宣化再失守,宣府的局麵就等於是徹底糜爛了,大明就隻剩下堅守居庸關不出,任由建虜在宣府遍蹂的最後一條路了。
守不住張家口,也要守住宣化,這是吳甡認為的底線。
看完吳甡的信,朱慈烺下定決心,決意增援張家口。
「令,賀珍,虎大威,馬科,唐通,白廣恩,各率領麾下騎兵,往居庸關匯合,軍令到達之時,立刻啟程,最遲不得於明晚到達居庸關!」
「令劉肇基不必到牆子嶺了,率他的兩個千總隊,往居庸關而去。吳襄的兩個千總隊不受影響,繼續往牆子嶺方向增援。」
「原先駐密雲,以為後備的楊軒隊,立刻拔營,用最快的速度,馳援宣化。」
「令昌平總督何謙,率昌平兵增援嚴守居庸關。」
「密雲長城防務仍有兵部侍郎吳甡總攬……」
連續發出幾道命令,在張家玉急急書寫之後,朱慈烺看向佟定方:「令武襄左衛準備,一炷香之後,拔營啟程,隨我去往居庸關。」
「是!」
大明太子的命令,很快就傳發了出去。於是在這一個夜裏,從密雲昌平居庸關,一直到懷柔順義,官道之上,火把熊熊,到處都是急行軍的官兵,夜空中,瀰漫著緊張肅殺的氣氛,而在營州,在武襄左衛的護衛下,朱慈烺脫離步兵部隊,向著居庸關急急而行……
第560章 張家口被圍
建虜主力殺向宣府,疑兵留在牆子嶺,如果實力允許,大明的第一選擇當然是集結重兵,殺出牆子嶺,將牆子嶺外麵的敵軍殺一個片甲不留,但大明實力不夠,沒有同建虜野戰的能力,即便是牆子嶺之外的兩三萬建虜,大明也是沒有胃口吞下的。
建虜多騎,明軍多步,步兵殺出長城,圍攻建虜騎兵,等於是自己找死。為今之計,隻能隱忍挨打,待軍力增長,時機成熟時,才可同建虜麵對麵的決戰。
朱慈烺心急如焚,老實說,他還真沒有想到建虜主力會殺向宣府,宣府貧瘠,沒什麽好搶的,又有居庸關長城的阻隔,最多隻能搶到延慶,從戰略上講,建虜入侵宣府,等於是主動放棄了侵犯大明京畿和南下搶掠保定山東的圖謀,以建虜的驕橫和多鐸年輕氣盛的脾氣,還真沒有想到,他們會這麽快就轉變腦筋,放下麵子,審時度勢的意識到此次入塞的失敗,改大目標為小目標。
當然了,建虜也並非完全放棄,如果大明應對不當,居庸關出現危急,建虜留在牆子嶺的兵馬突破長城,東西夾擊,大明說不得就會有傾覆的危險。
也因此,密雲長城的防守絕不能鬆懈,與此同此,宣府也必須保存,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湮滅建虜入塞的野心。
……
人來異地方如醉,酒到邊關更覺濃。
欲把輿圖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沖。
此詩中的張城,指的就是張家口,詩人將張家口稱為長城第一處衝要之地,雖有些誇張,但也並非全無根據。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通道,張家口城堡建在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中間的口子,扼守險要,直麵蒙古草原,自從明宣德四(1429年)修建完成之後,就成為宣府長城最要緊的一處關隘。明嘉靖十八(1539年),蒙古騎兵由張家口破長城而入,張家口堡遭到洗劫,此戰之後,大明重新修繕加固了張家口堡,並增加了張家口的駐軍和提高了防衛級別。
張家口堡的城牆高三丈二尺,方四裏有奇,城鋪十,東南二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北邊麵對蒙古,為了安全起見,原本不開設堡門,但到嘉靖年時,為了解決堡內軍士及家屬的生活問題,在北麵開了一道小門,從此由兩門變成了三門。
就城牆來說,張家口雖然比不上山海關嘉峪關這些邊關重鎮,但卻也是相當雄壯堅固。
而在張家口之北,兩山之間,為了互市需要,萬曆年間,又修建了一座來遠堡。
來遠堡周長二裏有餘,城牆高三丈五尺,下以條石為基,四角各建成樓一座。堡開南、北、西三門,東臨清水河,在河畔築堤建壩,並在河中設水柵,防禦能力比之張家口堡毫不遜色。
而來遠堡的前麵,就是長城的邊牆了,兩邊是高聳的太平山,中間一道窄窄的西境門,後世稱小境門,就是張家口區域出入長城的唯一通道。
西境門,來遠堡,張家口堡,三位一體,組成了張家口邊關完整的防禦體係,純軍事角度來說,敵人想要正麵突破張家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也是哈刺慎和察哈爾兩部蒙古,雖然聚集了一萬多人,但始終不敢正麵進犯張家口的原因。
更不用說,現在張家口的駐軍由過去的千餘人,增加到了三千人,且都是大明皇太子從陝西河南帶來的新部隊,不同於過去邊軍將領的熟稔、貪婪麵孔,新來的分巡道梁以樟和副將馬進忠都軟硬不吃,堅決執行皇太子留下的封鎖張家口邊貿的命令,自十月份張家口的晉商被剷除,城門關閉以來,到現在,一人一馬,一粒糧一斤鐵都沒有從「西境門」走出過。
守不住張家口,也要守住宣化,這是吳甡認為的底線。
看完吳甡的信,朱慈烺下定決心,決意增援張家口。
「令,賀珍,虎大威,馬科,唐通,白廣恩,各率領麾下騎兵,往居庸關匯合,軍令到達之時,立刻啟程,最遲不得於明晚到達居庸關!」
「令劉肇基不必到牆子嶺了,率他的兩個千總隊,往居庸關而去。吳襄的兩個千總隊不受影響,繼續往牆子嶺方向增援。」
「原先駐密雲,以為後備的楊軒隊,立刻拔營,用最快的速度,馳援宣化。」
「令昌平總督何謙,率昌平兵增援嚴守居庸關。」
「密雲長城防務仍有兵部侍郎吳甡總攬……」
連續發出幾道命令,在張家玉急急書寫之後,朱慈烺看向佟定方:「令武襄左衛準備,一炷香之後,拔營啟程,隨我去往居庸關。」
「是!」
大明太子的命令,很快就傳發了出去。於是在這一個夜裏,從密雲昌平居庸關,一直到懷柔順義,官道之上,火把熊熊,到處都是急行軍的官兵,夜空中,瀰漫著緊張肅殺的氣氛,而在營州,在武襄左衛的護衛下,朱慈烺脫離步兵部隊,向著居庸關急急而行……
第560章 張家口被圍
建虜主力殺向宣府,疑兵留在牆子嶺,如果實力允許,大明的第一選擇當然是集結重兵,殺出牆子嶺,將牆子嶺外麵的敵軍殺一個片甲不留,但大明實力不夠,沒有同建虜野戰的能力,即便是牆子嶺之外的兩三萬建虜,大明也是沒有胃口吞下的。
建虜多騎,明軍多步,步兵殺出長城,圍攻建虜騎兵,等於是自己找死。為今之計,隻能隱忍挨打,待軍力增長,時機成熟時,才可同建虜麵對麵的決戰。
朱慈烺心急如焚,老實說,他還真沒有想到建虜主力會殺向宣府,宣府貧瘠,沒什麽好搶的,又有居庸關長城的阻隔,最多隻能搶到延慶,從戰略上講,建虜入侵宣府,等於是主動放棄了侵犯大明京畿和南下搶掠保定山東的圖謀,以建虜的驕橫和多鐸年輕氣盛的脾氣,還真沒有想到,他們會這麽快就轉變腦筋,放下麵子,審時度勢的意識到此次入塞的失敗,改大目標為小目標。
當然了,建虜也並非完全放棄,如果大明應對不當,居庸關出現危急,建虜留在牆子嶺的兵馬突破長城,東西夾擊,大明說不得就會有傾覆的危險。
也因此,密雲長城的防守絕不能鬆懈,與此同此,宣府也必須保存,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湮滅建虜入塞的野心。
……
人來異地方如醉,酒到邊關更覺濃。
欲把輿圖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沖。
此詩中的張城,指的就是張家口,詩人將張家口稱為長城第一處衝要之地,雖有些誇張,但也並非全無根據。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通道,張家口城堡建在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中間的口子,扼守險要,直麵蒙古草原,自從明宣德四(1429年)修建完成之後,就成為宣府長城最要緊的一處關隘。明嘉靖十八(1539年),蒙古騎兵由張家口破長城而入,張家口堡遭到洗劫,此戰之後,大明重新修繕加固了張家口堡,並增加了張家口的駐軍和提高了防衛級別。
張家口堡的城牆高三丈二尺,方四裏有奇,城鋪十,東南二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北邊麵對蒙古,為了安全起見,原本不開設堡門,但到嘉靖年時,為了解決堡內軍士及家屬的生活問題,在北麵開了一道小門,從此由兩門變成了三門。
就城牆來說,張家口雖然比不上山海關嘉峪關這些邊關重鎮,但卻也是相當雄壯堅固。
而在張家口之北,兩山之間,為了互市需要,萬曆年間,又修建了一座來遠堡。
來遠堡周長二裏有餘,城牆高三丈五尺,下以條石為基,四角各建成樓一座。堡開南、北、西三門,東臨清水河,在河畔築堤建壩,並在河中設水柵,防禦能力比之張家口堡毫不遜色。
而來遠堡的前麵,就是長城的邊牆了,兩邊是高聳的太平山,中間一道窄窄的西境門,後世稱小境門,就是張家口區域出入長城的唯一通道。
西境門,來遠堡,張家口堡,三位一體,組成了張家口邊關完整的防禦體係,純軍事角度來說,敵人想要正麵突破張家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也是哈刺慎和察哈爾兩部蒙古,雖然聚集了一萬多人,但始終不敢正麵進犯張家口的原因。
更不用說,現在張家口的駐軍由過去的千餘人,增加到了三千人,且都是大明皇太子從陝西河南帶來的新部隊,不同於過去邊軍將領的熟稔、貪婪麵孔,新來的分巡道梁以樟和副將馬進忠都軟硬不吃,堅決執行皇太子留下的封鎖張家口邊貿的命令,自十月份張家口的晉商被剷除,城門關閉以來,到現在,一人一馬,一粒糧一斤鐵都沒有從「西境門」走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