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虜十萬大軍正在猛攻玉田,入夜也沒有停止進攻……」探馬最新的軍報。
朱慈烺臉色凝重的點頭:「知道了,再去探。」
「是。」
探馬抱拳行禮,反步退出。
朱慈烺在帳中踱步,唐亮撥旺了炭火,見燭火不甚明亮,又添了一根蠟燭,端進羹湯之後,發現太子的帥案上擺滿了軍報,於是就稍微整理了一下,而最上麵的並非是軍報,而是詹事府剛剛送來的一封文書,下麵的署名,臣黃道周四個字清楚可見……
「自我大明開國以來,國本都以養德為最重,軍國政務,雖可涉及,但絕不可越過陛下和內閣,幹預大政。」
「殿下剿滅中原流賊,此番又代天巡狩,抵禦建虜,殲滅建虜三萬,生擒阿巴泰,聲望正旺,天下人無不敬仰,何苦做這種不禮不敬之事?」
「若是有佞臣進言,臣請斬此人!」
「殿下執意用阿巴泰換洪承疇和祖大壽,並先行將祖澤潤放回,此舉置國法人倫於何地位?置陛下與眾臣工於何地位?煌煌史冊,又當如何記載?」
「改弦易張,猶未晚矣。」
「臣肺腑之言,望殿下三思。」
原來,這是一封詹事府少詹事黃道周寫給太子的勸誡疏。
太子試圖用阿巴泰換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之事,當日崇禎帝召集內閣和六部重臣商議此事,震驚之下,當時殿中群臣並沒有太激烈的表示,畢竟他們都是六部尚書侍郎,爬到這個地位,都有相當的歷練和城府,在皇太子聲望正隆,皇帝陛下態度不明的情況下,他們都不會輕易表態。
不過事情傳出去之後,下麵的小官就一片譁然了。
雖然特別能攪事的禦史和給事中,此時尚沒有回京——今年三月,言官們都出京巡查,往江南催收逮賦,如今已經是十一月中旬,大部分言官都已經在返程的路上了,最遲十二月中旬,全部言官就都會回京,這也是朱慈烺不能拖延,必須借著大勝之後的聲威,立刻推出自己策略的原因之一,因為一旦言官們全部回京,朝堂紛雜四起,他想要用阿巴泰實施離間之策的計劃,就更是難以實行了。
言官們不在京,在朝中清流也都不是吃素的,但現在朝中清流大部分都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翰林院,另一個是詹事府,而詹事府是太子的輔佐機關,詹事府的人跳出來指責太子,總是有點怪怪的,這也是黃道周沒有直接上疏彈劾,而是向太子發來勸誡疏的原因,所以雖然一片譁然,但詹事府的人還是比較老實的,真正上躥下跳的是翰林院和在京的一些低層官員。
「太子不安本位,預權涉政。」
「不修德行,舉止輕率。」
「縱放敵虜,開此惡例。」
「請陛下駁回,不然國將不國……」
對太子不滿的奏疏,潮水般的湧進通政使司。
一時,眾人好像都忘記了太子擊潰阿巴泰的大功。
崇禎帝全部留中不發,而且對幾個進言過於激烈的清流,全部處以罰俸半年的處罰。
這都是前天到昨天的事情,朱慈烺雖然身在薊州前線,但對京師朝堂的動向,卻也是時時掌握。
所以,此時此刻,他心中不是隻有對玉田戰局的擔心,也有對朝臣攪擾,尤其是自己老師黃道周勸誡書的苦笑。人言可畏,雖然他身為皇太子,是大明的儲君,但對「輿論」卻一點都不敢大意,不過清流們攻擊的雖然猛,但還算沒有超過他的預料,而對於黃道周的勸誡書,他想著必須鄭重其事,語重心長的回應一封,這不止是回應黃道周,也是在回應朝中的清流。
想到此,他慢慢轉過身,望向站在帳中的一人:「你辛苦了,下去休息吧。」
「是。」那人深鞠施禮,轉身退出。
離開太子的中軍大帳,不緊不慢的穿過護衛森嚴的太子衛隊,來到不遠處的一頂小帳前,帳前的兩侍者為他掀簾,並要進帳聽令,但被他冷冷揮退。獨自進到小帳裏,擦火石點亮了蠟燭,順手用鐵夾子撥旺了銅爐裏的木炭。
燭光照著他的臉。
麵容俊朗,三縷長髯,頗為瀟灑,即使是舟車勞頓,一天疾行百裏來見太子,他臉上也不見有多少的疲憊。
卻是軍情司照磨蕭漢俊。
自年初被太子任命為京營軍情司照磨之後,蕭漢俊最大的一個任務就是肅清京畿周邊的建虜奸細,經過他的努力,到十一月初一,京畿薊州一代的建虜奸細基本被摸清,然後就在建虜入塞的前夕,軍情司和當地駐軍聯合行動,以雷霆之勢將建虜奸細全部肅清,其中證據確鑿,本人也供認不諱,為建虜提供消息的商人和各色人等,就有十幾個,頑抗到底,死不認罪也有幾十個,重大嫌疑的有上百人。
因為軍情司的動作,建虜對大明境內的變化,毫無所知,以至於朱慈烺的計劃能順利施行,將建虜主力成功的堵截在了薊州之東。
這其中,蕭漢俊功莫大焉。
當然了,軍情司所耗金銀頗重,到現在不到一年時間,就已經花去了四十萬兩銀子,有段時間,幾乎就要壓得太子喘不過氣來。
第553章 東宮用意
牆子嶺之戰後,蕭漢俊沒有隨太子到薊州,而是坐鎮京師,總覽從宣大和密雲一代的諜報。
就在牆子嶺大戰的同時,宣府張家口也發生了一場騷亂,卻是張家口的那些不法商人,在得知蒙古大兵壓境,即將兵犯宣府之時,竟然悅圖不軌,想要在張家口製造一場騷亂,以逼迫朝廷重開張家口邊貿,當然了,其中很大一個關鍵就是潛伏在張家口的蒙古奸細在煽風點火。
朱慈烺臉色凝重的點頭:「知道了,再去探。」
「是。」
探馬抱拳行禮,反步退出。
朱慈烺在帳中踱步,唐亮撥旺了炭火,見燭火不甚明亮,又添了一根蠟燭,端進羹湯之後,發現太子的帥案上擺滿了軍報,於是就稍微整理了一下,而最上麵的並非是軍報,而是詹事府剛剛送來的一封文書,下麵的署名,臣黃道周四個字清楚可見……
「自我大明開國以來,國本都以養德為最重,軍國政務,雖可涉及,但絕不可越過陛下和內閣,幹預大政。」
「殿下剿滅中原流賊,此番又代天巡狩,抵禦建虜,殲滅建虜三萬,生擒阿巴泰,聲望正旺,天下人無不敬仰,何苦做這種不禮不敬之事?」
「若是有佞臣進言,臣請斬此人!」
「殿下執意用阿巴泰換洪承疇和祖大壽,並先行將祖澤潤放回,此舉置國法人倫於何地位?置陛下與眾臣工於何地位?煌煌史冊,又當如何記載?」
「改弦易張,猶未晚矣。」
「臣肺腑之言,望殿下三思。」
原來,這是一封詹事府少詹事黃道周寫給太子的勸誡疏。
太子試圖用阿巴泰換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之事,當日崇禎帝召集內閣和六部重臣商議此事,震驚之下,當時殿中群臣並沒有太激烈的表示,畢竟他們都是六部尚書侍郎,爬到這個地位,都有相當的歷練和城府,在皇太子聲望正隆,皇帝陛下態度不明的情況下,他們都不會輕易表態。
不過事情傳出去之後,下麵的小官就一片譁然了。
雖然特別能攪事的禦史和給事中,此時尚沒有回京——今年三月,言官們都出京巡查,往江南催收逮賦,如今已經是十一月中旬,大部分言官都已經在返程的路上了,最遲十二月中旬,全部言官就都會回京,這也是朱慈烺不能拖延,必須借著大勝之後的聲威,立刻推出自己策略的原因之一,因為一旦言官們全部回京,朝堂紛雜四起,他想要用阿巴泰實施離間之策的計劃,就更是難以實行了。
言官們不在京,在朝中清流也都不是吃素的,但現在朝中清流大部分都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翰林院,另一個是詹事府,而詹事府是太子的輔佐機關,詹事府的人跳出來指責太子,總是有點怪怪的,這也是黃道周沒有直接上疏彈劾,而是向太子發來勸誡疏的原因,所以雖然一片譁然,但詹事府的人還是比較老實的,真正上躥下跳的是翰林院和在京的一些低層官員。
「太子不安本位,預權涉政。」
「不修德行,舉止輕率。」
「縱放敵虜,開此惡例。」
「請陛下駁回,不然國將不國……」
對太子不滿的奏疏,潮水般的湧進通政使司。
一時,眾人好像都忘記了太子擊潰阿巴泰的大功。
崇禎帝全部留中不發,而且對幾個進言過於激烈的清流,全部處以罰俸半年的處罰。
這都是前天到昨天的事情,朱慈烺雖然身在薊州前線,但對京師朝堂的動向,卻也是時時掌握。
所以,此時此刻,他心中不是隻有對玉田戰局的擔心,也有對朝臣攪擾,尤其是自己老師黃道周勸誡書的苦笑。人言可畏,雖然他身為皇太子,是大明的儲君,但對「輿論」卻一點都不敢大意,不過清流們攻擊的雖然猛,但還算沒有超過他的預料,而對於黃道周的勸誡書,他想著必須鄭重其事,語重心長的回應一封,這不止是回應黃道周,也是在回應朝中的清流。
想到此,他慢慢轉過身,望向站在帳中的一人:「你辛苦了,下去休息吧。」
「是。」那人深鞠施禮,轉身退出。
離開太子的中軍大帳,不緊不慢的穿過護衛森嚴的太子衛隊,來到不遠處的一頂小帳前,帳前的兩侍者為他掀簾,並要進帳聽令,但被他冷冷揮退。獨自進到小帳裏,擦火石點亮了蠟燭,順手用鐵夾子撥旺了銅爐裏的木炭。
燭光照著他的臉。
麵容俊朗,三縷長髯,頗為瀟灑,即使是舟車勞頓,一天疾行百裏來見太子,他臉上也不見有多少的疲憊。
卻是軍情司照磨蕭漢俊。
自年初被太子任命為京營軍情司照磨之後,蕭漢俊最大的一個任務就是肅清京畿周邊的建虜奸細,經過他的努力,到十一月初一,京畿薊州一代的建虜奸細基本被摸清,然後就在建虜入塞的前夕,軍情司和當地駐軍聯合行動,以雷霆之勢將建虜奸細全部肅清,其中證據確鑿,本人也供認不諱,為建虜提供消息的商人和各色人等,就有十幾個,頑抗到底,死不認罪也有幾十個,重大嫌疑的有上百人。
因為軍情司的動作,建虜對大明境內的變化,毫無所知,以至於朱慈烺的計劃能順利施行,將建虜主力成功的堵截在了薊州之東。
這其中,蕭漢俊功莫大焉。
當然了,軍情司所耗金銀頗重,到現在不到一年時間,就已經花去了四十萬兩銀子,有段時間,幾乎就要壓得太子喘不過氣來。
第553章 東宮用意
牆子嶺之戰後,蕭漢俊沒有隨太子到薊州,而是坐鎮京師,總覽從宣大和密雲一代的諜報。
就在牆子嶺大戰的同時,宣府張家口也發生了一場騷亂,卻是張家口的那些不法商人,在得知蒙古大兵壓境,即將兵犯宣府之時,竟然悅圖不軌,想要在張家口製造一場騷亂,以逼迫朝廷重開張家口邊貿,當然了,其中很大一個關鍵就是潛伏在張家口的蒙古奸細在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