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是鑲白旗的旗主,因此此次出征,鑲白旗出動的兵馬最多,38個牛錄一共派出了三千五百名重甲精銳,八千名包衣奴才——不要小看這些包衣奴才,雖然他們不是正式的兵士,隻是下賤的奴才,但也多兇悍善戰之輩。康熙朝,吳三桂起兵時、蒙古察哈爾布爾尼趁機叛亂、北京空虛,就是組織這些八旗家奴平定的。
其餘各旗出動的兵馬並不一等,多爾袞和阿濟格兩兄弟出動的精兵加包衣奴才一共有一萬兩千人,代善的兩紅旗出八千人左右,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出四千人,兩黃旗最少,一旗隻出了兩千五百人。不過多爾袞三兄弟並不在意,因為照慣例,出動的兵馬越多,未來的分到的戰利品就越多,在他們看來,征明是一件穩賺不賠的買賣,其他旗出動多少兵馬,他們兄弟三人還真不是太在乎。
阿巴泰隻是一個小小的貝勒,手下隻有六個牛錄,但他是正藍旗的人,而正藍旗的旗主是黃太吉之子豪格,豪格雖然看不上多爾袞三兄弟,不想給多鐸加磚添瓦,但阿巴泰是他叔父,他又是正藍旗的旗主,總不能讓阿巴泰太寒磣了,於是撥給阿巴泰8個牛錄的人馬和奴才,讓阿巴泰一共可以直領七千人,加上滿達海統領的正紅旗人馬和一個漢軍八旗和一個蒙古八旗,阿巴泰的偏師一共有兩萬三千人——滿達海是代善的第七子,今年剛二十歲,代善令他統領正紅旗的人馬出征,一來是歷練他,二來也是向眾人表明,未來他會將正紅旗旗主的位置,交給滿達海。
而八旗其他的人馬,包括七個漢軍旗,都由主帥多鐸直接統領。
最初,建虜的漢軍旗隻有兩旗,後來變成四旗,今年則擴充到了八旗。旗式、編製、官兵員額均等同建虜八旗,八個漢奸固山額真(旗主)分別為:祖大壽之子祖澤潤(鑲白旗)、劉之源(鑲黃旗)、吳守進(正紅旗)、金礪(鑲紅旗)、佟圖賴(正藍旗)、石廷柱(正白旗)、巴顏(正黃旗)、李國翰(鑲藍旗)。
這些人,全部都是大明的降將。最早是天啟年,最晚在崇禎六年投降建虜,為建虜征戰,到現在,已經完全取得了建虜的信任。這一次,全部隨大軍出征。
照建虜的編製,漢八旗每旗壯丁應該在7500人左右,不過並不能滿員,每旗壯丁最多也就五千人,此次征明,每旗出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四千人左右。八個旗,一共三萬人。
其中,祖澤潤(鑲白旗)將跟隨阿巴泰,為征明的偏師,其他人都在多鐸麾下,為征明的主力。
設壇,祭天,賜酒賜旗,雖然建虜不是大明,但漢化卻已經頗深,大明出征的這一套標準流程,建虜人完完整整地都學了下來。
黃太吉親自為多鐸賜酒賜旗,抓著多鐸的手,諄諄教誨,從行軍方略到如何應對明國的求和,再一次的叮囑。
多鐸一一「記下」,隨即禮炮轟鳴,多鐸翻身上馬,向黃太吉和送行的其他親貴抱拳行禮,這中間,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的兩個親兄弟,多爾袞和阿濟格了。多爾袞臉色凝重,阿濟格卻是一臉羨慕,另一邊的肅親王豪格麵無表情,不經意中,嘴角甚至會露出一絲冷笑。
多鐸躊躇滿誌,信心十足,雖然昨晚和哥哥多爾袞見麵時,多爾袞叮囑他,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小看大明皇太子,他表麵上聽了,心中卻沒有太在意。一個黃口小兒,能有多大本事?看我殺他一個天翻地覆吧。
「走!」
多鐸一揮手臂,豪情萬丈。
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漫天遍野,如黑雲壓城一般,向明國殺去……
離開山海關之後,朱慈烺策馬揚鞭,一刻不停。
山海關之行,他終於是見到了關寧鐵騎,而從關寧鐵騎的雄健中,他也比較直觀的了解到了建虜八旗的強悍,短時間內,大明尚沒有和建虜鐵騎硬對硬的能力,隻能用壕溝和火器招呼,另外,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遼東與關內之間的「咽喉」。有山海關在,建虜就無法隨心所欲的逾越,也因此,朱慈烺才會嚴令範誌完和黎玉田死守,不管關內如何,都不許出兵救援,他可不想重蹈前世裏,界嶺口失守,薊州總兵白騰蛟帶兵救援,結果在野戰中被建虜軍消滅的覆轍。
來時,朱慈烺走的是北線,返程則是南線。
薊州到山海山有兩條路。
所謂北線,是指從遵化、三屯營、遷安,到山海關。
南線則是玉田、豐潤、灤州、永平、撫寧到山海關。
北線靠近邊界峪口,可就近巡視長城,因此來時朱慈烺要走北線,而南線是人口密集區,主要的任務是撤退百姓,堅壁清野,為了檢查各地官員的執行情況,了解軍情和民情,朱慈烺返程走的是南線。
一路,朱慈烺看到各城各地都在準備,從縣城到鄉間,銅鑼響個不停,縣城的衙役和官兵正在督促百姓們速速離開,聽從官府的指令,往永平或者山海關撤退。撫寧距離山海關一百裏,所以撫寧地區的百姓都撤往山海關。
令百姓們拋棄家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建虜的恐怖之名,依然有很多的百姓不願意離去,官府軟硬兼施,用盡各種辦法,甚至是用捆綁帶枷鎖的方式,才能將他們帶離家園。
朱慈烺臉色凝重。
為了堅壁清野,為了令建虜入塞之後,在薊州之東一無所獲,眼前的這些動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百姓被折騰被勞碌,總比被建虜人割去首級好,所以撤離百姓的動作,必須堅決執行,一絲一毫都不能懈怠。
其餘各旗出動的兵馬並不一等,多爾袞和阿濟格兩兄弟出動的精兵加包衣奴才一共有一萬兩千人,代善的兩紅旗出八千人左右,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出四千人,兩黃旗最少,一旗隻出了兩千五百人。不過多爾袞三兄弟並不在意,因為照慣例,出動的兵馬越多,未來的分到的戰利品就越多,在他們看來,征明是一件穩賺不賠的買賣,其他旗出動多少兵馬,他們兄弟三人還真不是太在乎。
阿巴泰隻是一個小小的貝勒,手下隻有六個牛錄,但他是正藍旗的人,而正藍旗的旗主是黃太吉之子豪格,豪格雖然看不上多爾袞三兄弟,不想給多鐸加磚添瓦,但阿巴泰是他叔父,他又是正藍旗的旗主,總不能讓阿巴泰太寒磣了,於是撥給阿巴泰8個牛錄的人馬和奴才,讓阿巴泰一共可以直領七千人,加上滿達海統領的正紅旗人馬和一個漢軍八旗和一個蒙古八旗,阿巴泰的偏師一共有兩萬三千人——滿達海是代善的第七子,今年剛二十歲,代善令他統領正紅旗的人馬出征,一來是歷練他,二來也是向眾人表明,未來他會將正紅旗旗主的位置,交給滿達海。
而八旗其他的人馬,包括七個漢軍旗,都由主帥多鐸直接統領。
最初,建虜的漢軍旗隻有兩旗,後來變成四旗,今年則擴充到了八旗。旗式、編製、官兵員額均等同建虜八旗,八個漢奸固山額真(旗主)分別為:祖大壽之子祖澤潤(鑲白旗)、劉之源(鑲黃旗)、吳守進(正紅旗)、金礪(鑲紅旗)、佟圖賴(正藍旗)、石廷柱(正白旗)、巴顏(正黃旗)、李國翰(鑲藍旗)。
這些人,全部都是大明的降將。最早是天啟年,最晚在崇禎六年投降建虜,為建虜征戰,到現在,已經完全取得了建虜的信任。這一次,全部隨大軍出征。
照建虜的編製,漢八旗每旗壯丁應該在7500人左右,不過並不能滿員,每旗壯丁最多也就五千人,此次征明,每旗出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四千人左右。八個旗,一共三萬人。
其中,祖澤潤(鑲白旗)將跟隨阿巴泰,為征明的偏師,其他人都在多鐸麾下,為征明的主力。
設壇,祭天,賜酒賜旗,雖然建虜不是大明,但漢化卻已經頗深,大明出征的這一套標準流程,建虜人完完整整地都學了下來。
黃太吉親自為多鐸賜酒賜旗,抓著多鐸的手,諄諄教誨,從行軍方略到如何應對明國的求和,再一次的叮囑。
多鐸一一「記下」,隨即禮炮轟鳴,多鐸翻身上馬,向黃太吉和送行的其他親貴抱拳行禮,這中間,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的兩個親兄弟,多爾袞和阿濟格了。多爾袞臉色凝重,阿濟格卻是一臉羨慕,另一邊的肅親王豪格麵無表情,不經意中,嘴角甚至會露出一絲冷笑。
多鐸躊躇滿誌,信心十足,雖然昨晚和哥哥多爾袞見麵時,多爾袞叮囑他,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小看大明皇太子,他表麵上聽了,心中卻沒有太在意。一個黃口小兒,能有多大本事?看我殺他一個天翻地覆吧。
「走!」
多鐸一揮手臂,豪情萬丈。
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漫天遍野,如黑雲壓城一般,向明國殺去……
離開山海關之後,朱慈烺策馬揚鞭,一刻不停。
山海關之行,他終於是見到了關寧鐵騎,而從關寧鐵騎的雄健中,他也比較直觀的了解到了建虜八旗的強悍,短時間內,大明尚沒有和建虜鐵騎硬對硬的能力,隻能用壕溝和火器招呼,另外,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遼東與關內之間的「咽喉」。有山海關在,建虜就無法隨心所欲的逾越,也因此,朱慈烺才會嚴令範誌完和黎玉田死守,不管關內如何,都不許出兵救援,他可不想重蹈前世裏,界嶺口失守,薊州總兵白騰蛟帶兵救援,結果在野戰中被建虜軍消滅的覆轍。
來時,朱慈烺走的是北線,返程則是南線。
薊州到山海山有兩條路。
所謂北線,是指從遵化、三屯營、遷安,到山海關。
南線則是玉田、豐潤、灤州、永平、撫寧到山海關。
北線靠近邊界峪口,可就近巡視長城,因此來時朱慈烺要走北線,而南線是人口密集區,主要的任務是撤退百姓,堅壁清野,為了檢查各地官員的執行情況,了解軍情和民情,朱慈烺返程走的是南線。
一路,朱慈烺看到各城各地都在準備,從縣城到鄉間,銅鑼響個不停,縣城的衙役和官兵正在督促百姓們速速離開,聽從官府的指令,往永平或者山海關撤退。撫寧距離山海關一百裏,所以撫寧地區的百姓都撤往山海關。
令百姓們拋棄家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建虜的恐怖之名,依然有很多的百姓不願意離去,官府軟硬兼施,用盡各種辦法,甚至是用捆綁帶枷鎖的方式,才能將他們帶離家園。
朱慈烺臉色凝重。
為了堅壁清野,為了令建虜入塞之後,在薊州之東一無所獲,眼前的這些動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百姓被折騰被勞碌,總比被建虜人割去首級好,所以撤離百姓的動作,必須堅決執行,一絲一毫都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