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崇禎帝又皺眉,有點不明白。
「父皇,據兒臣進京前得到的消息,因為京惠商行大規模的向河南提供糧米,已經在中原糧商裏掀起一些漣漪,雖然大部分的糧商還是不願意和朝廷打交道,但卻也有一些小糧商,開始接觸河南巡撫衙門,想著也照京惠商行的例子和價錢,少量的向河南借賒糧米。他們為什麽會轉變?原因也簡單,他們覺得京惠商行敢這麽幹,一定是得到了朝廷的承諾,最後一定能拿到銀子,他們想要從中分一杯羹,因為數量少,就算朝廷最後反悔,他們的損失也不大。」
崇禎帝本就是一個聰慧的人,不等太子說完,他就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糧商們都做了兩手準備,如果朝廷按照承諾,兌現了京惠商行和其他小糧商的欠條,他們必然會加大向河南運糧的力度,其他商人聽聞了,也會加入他們的行列,河南的糧米困境會大大緩解,朝廷的壓力也就會減少很多。但如果朝廷反悔,或者是折價,不但是損了他們的積極心,更是損了朝廷的聲譽,連河南巡撫衙門親自寫的欠條都不算數,他們還能相信什麽呢?以後不管朝廷說什麽,做什麽,他們都不會再相信了。」
聽到此,崇禎帝臉色一變。
「相反,如果朝廷此次能夠信守承諾。不管六兩還是五兩,都真金白銀的兌現,不止是給了商人們鼓勵,更是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明朝廷說一不二,是一個守信用的債主,朝廷暫時有困難,不管向商人借錢還是借糧,朝廷都會連本帶息的歸還!」
「隻要這個典範能夠豎立起來,並且長期堅持,不止是河南,整個北方,甚至是全天下的商人都會願意借錢給朝廷。各地再出現大旱大澇的災情,朝廷就可以向商人借糧,壓力就會減輕不少。朝廷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麽?就是國庫空虛,沒有銀子,隻要有銀子了,渡過了這幾年的災荒,平了流賊,養精蓄銳,厲兵秣馬,收復遼東,掃平建虜,都是彈指間的事情!所以兒臣以為,河南巡撫衙門的欠條,絕不能打折,要一厘不少的全部兌現,以昭朝廷的公信!」朱慈烺聲音不高,但卻很清朗,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入崇禎帝的耳朵裏。
崇禎帝不踱步了,站在那裏久久不動,眉頭深鎖。
第489章 請撫薊州
兒子所說的道理,崇禎帝並非不明白,也知道因為大明中前期的時候,濫發「大明寶鈔」,也就是官方版的銀票。朝廷不停的印刷大明寶鈔,但卻不兌現,最終導致朝廷信譽大失,大明寶鈔變成擦屁股的張張廢紙,商人們再不願意和朝廷打交道。加上大明的祖製就是打壓商人的地位,賤商輕商,因此在大明的災荒年中,很少出現商人的身影,偶爾出現,也是奸商的模樣。
但問題是,朝廷太缺銀子了,如果按照河南巡撫衙門的欠條,全部給付,以八十萬石糧米計算,最少需要四百萬兩銀子。差不多晉商抄家的一半就沒了,崇禎帝心疼啊,四百萬兩銀子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就這麽交給商人,他有點不甘心,如果以一石三兩或者是四兩計價,差不多能省下一半的銀子,所以他才會想要砍價。
不過聽完太子一席話,他又動搖了。
風宜長物放眼量。
是啊,比起銀子,朝廷的信譽更重要。
這筆銀子看來是不能省了。
朱慈烺跪在地上不動。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對大明賤商輕商的弊病,比任何人都清楚。
國庫空虛,朝廷沒有銀子,偏偏內外戰事不斷的情況,滿清中後期也遇到了,但因為有胡雪岩等一大批紅頂商人,不予餘力的支持,最終幫助滿清朝廷渡過了財政難關。而紅頂商人隻所以敢全力支持,甚至是不計成本,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滿清朝廷不會失信於他們。雖然暫時欠他們銀子,但終究會還上的,而這其中巨大的利潤,是一般商業活動很難有的,所以清中後期的商人,都熱衷於和朝廷合作,胡雪岩也因此一舉成為富甲天下的商人,還得了三品頂戴。
對統治者來說,胡雪岩這樣的商人越多越好,等於是在國庫之外,又多了第二國庫。
如果大明也能有這樣的第二國庫,國事必不至於到現在。
這也是朱慈烺穿越以來,一直在謀劃的一件大事,大明朝的財政危機,一時半會是不可能緩解的,即便抄沒晉商得了一千一百萬兩現銀,加上房產地契,最終會有兩千萬兩銀子,但就大明朝龐大的軍事和賑災開銷來說,這筆銀子隻能堅持一到兩年,長期來說,改革大明稅法,提高商業稅,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但路漫漫其修遠兮,改革大明財稅體製非一日之功,在這之前,大明朝若想要擺脫無錢可用的財政困窘,隻能依靠商人。
而河南賑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再者,兒臣是京惠商行的半個老闆,朝廷多付的銀子,終究還是可以再回來的。」
朱慈烺小聲補充。
崇禎帝輕輕嘆口氣,雖然沒有直接說同意,但卻也是默認了。回到案後坐下,冷冷問:「你將東宮典璽田守信留在山西是什麽意思啊?」
「原本兒臣隻是想讓田守信在山西收一些糧食,送到河南去,不過張家口的事情爆發後,兒臣立刻想到,除了張家口,晉商在山西老家的地契和藏銀肯定也有不少,山西官吏說不定會有縱放,於是就派人快馬去通知他,令他盯緊張家口晉商的一些產業。算時間,他現在應該收到我的消息了。」朱慈烺小心回稟。
「父皇,據兒臣進京前得到的消息,因為京惠商行大規模的向河南提供糧米,已經在中原糧商裏掀起一些漣漪,雖然大部分的糧商還是不願意和朝廷打交道,但卻也有一些小糧商,開始接觸河南巡撫衙門,想著也照京惠商行的例子和價錢,少量的向河南借賒糧米。他們為什麽會轉變?原因也簡單,他們覺得京惠商行敢這麽幹,一定是得到了朝廷的承諾,最後一定能拿到銀子,他們想要從中分一杯羹,因為數量少,就算朝廷最後反悔,他們的損失也不大。」
崇禎帝本就是一個聰慧的人,不等太子說完,他就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糧商們都做了兩手準備,如果朝廷按照承諾,兌現了京惠商行和其他小糧商的欠條,他們必然會加大向河南運糧的力度,其他商人聽聞了,也會加入他們的行列,河南的糧米困境會大大緩解,朝廷的壓力也就會減少很多。但如果朝廷反悔,或者是折價,不但是損了他們的積極心,更是損了朝廷的聲譽,連河南巡撫衙門親自寫的欠條都不算數,他們還能相信什麽呢?以後不管朝廷說什麽,做什麽,他們都不會再相信了。」
聽到此,崇禎帝臉色一變。
「相反,如果朝廷此次能夠信守承諾。不管六兩還是五兩,都真金白銀的兌現,不止是給了商人們鼓勵,更是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明朝廷說一不二,是一個守信用的債主,朝廷暫時有困難,不管向商人借錢還是借糧,朝廷都會連本帶息的歸還!」
「隻要這個典範能夠豎立起來,並且長期堅持,不止是河南,整個北方,甚至是全天下的商人都會願意借錢給朝廷。各地再出現大旱大澇的災情,朝廷就可以向商人借糧,壓力就會減輕不少。朝廷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麽?就是國庫空虛,沒有銀子,隻要有銀子了,渡過了這幾年的災荒,平了流賊,養精蓄銳,厲兵秣馬,收復遼東,掃平建虜,都是彈指間的事情!所以兒臣以為,河南巡撫衙門的欠條,絕不能打折,要一厘不少的全部兌現,以昭朝廷的公信!」朱慈烺聲音不高,但卻很清朗,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入崇禎帝的耳朵裏。
崇禎帝不踱步了,站在那裏久久不動,眉頭深鎖。
第489章 請撫薊州
兒子所說的道理,崇禎帝並非不明白,也知道因為大明中前期的時候,濫發「大明寶鈔」,也就是官方版的銀票。朝廷不停的印刷大明寶鈔,但卻不兌現,最終導致朝廷信譽大失,大明寶鈔變成擦屁股的張張廢紙,商人們再不願意和朝廷打交道。加上大明的祖製就是打壓商人的地位,賤商輕商,因此在大明的災荒年中,很少出現商人的身影,偶爾出現,也是奸商的模樣。
但問題是,朝廷太缺銀子了,如果按照河南巡撫衙門的欠條,全部給付,以八十萬石糧米計算,最少需要四百萬兩銀子。差不多晉商抄家的一半就沒了,崇禎帝心疼啊,四百萬兩銀子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就這麽交給商人,他有點不甘心,如果以一石三兩或者是四兩計價,差不多能省下一半的銀子,所以他才會想要砍價。
不過聽完太子一席話,他又動搖了。
風宜長物放眼量。
是啊,比起銀子,朝廷的信譽更重要。
這筆銀子看來是不能省了。
朱慈烺跪在地上不動。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對大明賤商輕商的弊病,比任何人都清楚。
國庫空虛,朝廷沒有銀子,偏偏內外戰事不斷的情況,滿清中後期也遇到了,但因為有胡雪岩等一大批紅頂商人,不予餘力的支持,最終幫助滿清朝廷渡過了財政難關。而紅頂商人隻所以敢全力支持,甚至是不計成本,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滿清朝廷不會失信於他們。雖然暫時欠他們銀子,但終究會還上的,而這其中巨大的利潤,是一般商業活動很難有的,所以清中後期的商人,都熱衷於和朝廷合作,胡雪岩也因此一舉成為富甲天下的商人,還得了三品頂戴。
對統治者來說,胡雪岩這樣的商人越多越好,等於是在國庫之外,又多了第二國庫。
如果大明也能有這樣的第二國庫,國事必不至於到現在。
這也是朱慈烺穿越以來,一直在謀劃的一件大事,大明朝的財政危機,一時半會是不可能緩解的,即便抄沒晉商得了一千一百萬兩現銀,加上房產地契,最終會有兩千萬兩銀子,但就大明朝龐大的軍事和賑災開銷來說,這筆銀子隻能堅持一到兩年,長期來說,改革大明稅法,提高商業稅,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但路漫漫其修遠兮,改革大明財稅體製非一日之功,在這之前,大明朝若想要擺脫無錢可用的財政困窘,隻能依靠商人。
而河南賑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再者,兒臣是京惠商行的半個老闆,朝廷多付的銀子,終究還是可以再回來的。」
朱慈烺小聲補充。
崇禎帝輕輕嘆口氣,雖然沒有直接說同意,但卻也是默認了。回到案後坐下,冷冷問:「你將東宮典璽田守信留在山西是什麽意思啊?」
「原本兒臣隻是想讓田守信在山西收一些糧食,送到河南去,不過張家口的事情爆發後,兒臣立刻想到,除了張家口,晉商在山西老家的地契和藏銀肯定也有不少,山西官吏說不定會有縱放,於是就派人快馬去通知他,令他盯緊張家口晉商的一些產業。算時間,他現在應該收到我的消息了。」朱慈烺小心回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