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料的不錯,京惠商行的幕後老闆就是太子。趙氏父子是太子的得力助手,你杖殺了趙直,太子焉能放過你?」
李守錡暴跳如雷,雙眼冒火,額頭上的青筋一根根的凸顯了出來,拐杖狠狠點地,都快要把地磚點破了。自從李國禎做上京營提督,他就有不好的預感,總覺得兒子在太子手下遲早要出事。令兒子辭職,兒子卻又不聽,無奈,他隻能暗中關注,時時提點兒子,但想不到還是出事了。
李國禎是他的獨子,他襄城伯府未來的繼承人,無論如何他也要衛護。
「就是一商人……再者,我也不是無緣無故,誰讓他那麽不經打的?」李國禎還嘴硬。
「逆子!死到臨頭猶不自知,你以為太子是好欺的嗎?」
李守錡怒不可遏,一拐杖就掃了過去,砰,拐杖斷為兩截,李國禎慘叫一聲,被打得翻倒在地。
……
第474章 謀晉商
李國禎父子的爭執,朱慈烺現在尚不知道,不過就像李守錡預料的那樣,朱慈烺已經起了殺心。趙直不能白死,李國禎必須一命償一命,哪怕他是小襄城伯也是一樣!
但現在當務之急是安慰趙敬之。
中年喪子,這樣的打擊說是晴天霹靂一點都不為過。
朱慈烺親筆寫了一封信,向趙敬之表達自己的歉意,寫著寫著,忍不住就嘆息,心情也愈發沉重起來。
趙直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思慮不周,他想到了京師的糧商會用各種手段擠兌京惠商行,但卻沒有想到,最後的突破口卻是在京營自身,現在趙直不在了,京師總行無人坐鎮,平抑米價的行動,還能延續嗎?更可怕的是,趙敬之在江南買糧運糧的事情,還能不能繼續?一旦趙敬之撂攤子,短時間之內他根本無法找人代替,而河南的流民是不等的,一旦沒有糧食,填不上他們的肚子,那百萬流民隨時都可能再起,剿匪成功的成果,瞬間就有可能會毀於一旦……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李國禎!
「令郎之仇就是本宮之仇,本宮必報之~~」
朱慈烺最後寫道。
給趙敬之寫完信,朱慈烺又派人通知河南巡撫高名衡,令他早做預防。同時給軍情司發下嚴令,令他們注意京惠商行在各地的動向。
……
從懷慶府到潞州衛,三百多裏的路程,朱慈烺走的極度鬱悶,始終擔心京惠商行出此大事之後,趙敬之會支撐不住,連帶著河南的賑災也會受到大影響。吳甡看出了太子心情很不好,小心的問,朱慈烺卻搖頭,雖然吳甡是他的親信,也是一個值得託付的老臣,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適合告訴吳甡。
直到收到趙敬之的回信,朱慈烺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心情也才稍微安穩了一些,隨後忍不住紅了眼眶:趙敬之,識大體啊。
趙敬之的回信很平靜,信中他說他會回京師親自坐鎮,江南買米和運米之事,交給次子趙桓和幾個親信掌櫃,保證不會耽誤了太子殿下的大計。對於長子趙直之死,隻字不提。
而就在接到趙敬之書信的同時,一封從京師發來的請罪書也送到了朱慈烺的麵前。
是李國禎。
朱慈烺壓著火氣打開了看,看完之後,冷冷一笑。
李國禎百般狡辯,但卻改變不了妄意殺人的事實。
……
八月二十九日,朱慈烺抵達潞州衛。
山西巡撫蔡懋德,總兵周遇吉於三日前就已經到達,此時正在城門前迎接。
這兩人都是大明忠臣,朱慈烺一直敬仰,今日總算是見了。
蔡懋德標準的文士模樣,麵容清瘦,三縷長髯,隻是眼睛有點不好,照現代說,是近視,而且還比較嚴重,說話看人總是眯縫著眼睛,背也有點駝,無甚官樣,若非身穿緋紅的官袍,說他是鄉間的教書先生,會有人更相信。
而這一路行來,山西境內雖然土地貧瘠,旱情不減,但民情卻還算是穩定。路上經常看到有大批的饑民在官員的帶領下修繕河道,挖掘水井,施行的想必也是以工代賑的辦法。大一點的市鎮,都會有固定的粥棚,饑民們排隊領粥,秩序井然。由此可知,身為山西巡撫的蔡懋德做了不少的事情。歷史上,崇禎十六年,山西雖然大旱,但卻沒有發生賊亂,一來山西人多經商,不仰賴土地,二來蔡懋德處理旱情和賊亂,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又或者說,對境內旱情和賊情的處置,蔡懋德蕭規曹隨,一直都遵循吳甡當年留下來的好辦法。
一路而來,望著三晉大地,前巡撫吳甡頗多感慨。看到民生艱難處,有時還會黯然落淚。
周遇吉是猛將,在朱慈烺想像中,應該是身材高大,虎虎生威,不想實際上周遇吉卻是一個身材一般且偏瘦,看起來其貌不揚的中年漢子,但目光炯炯,麵色堅毅,額頭眼角的疤痕清楚的表明了他沙場悍將的身份。
「快起~~」
當兩人拜見時,不等田守信喊禮,朱慈烺就親手去攙扶。
蔡懋德和周遇吉都是惶恐。
太子不但是國本,而且剛剛統軍取得了開封大捷,一戰擊潰了李自成,生擒羅汝才,這是督撫都沒有取得過的功績啊。太子明明可以走彰德,保定,但卻繞道山西,顯現出對山西的重視,作為山西的文武之首,兩人都有點小忐忑,擔心出什麽叉子,現在被太子一扶,兩人心中更覺得沒底。
李守錡暴跳如雷,雙眼冒火,額頭上的青筋一根根的凸顯了出來,拐杖狠狠點地,都快要把地磚點破了。自從李國禎做上京營提督,他就有不好的預感,總覺得兒子在太子手下遲早要出事。令兒子辭職,兒子卻又不聽,無奈,他隻能暗中關注,時時提點兒子,但想不到還是出事了。
李國禎是他的獨子,他襄城伯府未來的繼承人,無論如何他也要衛護。
「就是一商人……再者,我也不是無緣無故,誰讓他那麽不經打的?」李國禎還嘴硬。
「逆子!死到臨頭猶不自知,你以為太子是好欺的嗎?」
李守錡怒不可遏,一拐杖就掃了過去,砰,拐杖斷為兩截,李國禎慘叫一聲,被打得翻倒在地。
……
第474章 謀晉商
李國禎父子的爭執,朱慈烺現在尚不知道,不過就像李守錡預料的那樣,朱慈烺已經起了殺心。趙直不能白死,李國禎必須一命償一命,哪怕他是小襄城伯也是一樣!
但現在當務之急是安慰趙敬之。
中年喪子,這樣的打擊說是晴天霹靂一點都不為過。
朱慈烺親筆寫了一封信,向趙敬之表達自己的歉意,寫著寫著,忍不住就嘆息,心情也愈發沉重起來。
趙直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思慮不周,他想到了京師的糧商會用各種手段擠兌京惠商行,但卻沒有想到,最後的突破口卻是在京營自身,現在趙直不在了,京師總行無人坐鎮,平抑米價的行動,還能延續嗎?更可怕的是,趙敬之在江南買糧運糧的事情,還能不能繼續?一旦趙敬之撂攤子,短時間之內他根本無法找人代替,而河南的流民是不等的,一旦沒有糧食,填不上他們的肚子,那百萬流民隨時都可能再起,剿匪成功的成果,瞬間就有可能會毀於一旦……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李國禎!
「令郎之仇就是本宮之仇,本宮必報之~~」
朱慈烺最後寫道。
給趙敬之寫完信,朱慈烺又派人通知河南巡撫高名衡,令他早做預防。同時給軍情司發下嚴令,令他們注意京惠商行在各地的動向。
……
從懷慶府到潞州衛,三百多裏的路程,朱慈烺走的極度鬱悶,始終擔心京惠商行出此大事之後,趙敬之會支撐不住,連帶著河南的賑災也會受到大影響。吳甡看出了太子心情很不好,小心的問,朱慈烺卻搖頭,雖然吳甡是他的親信,也是一個值得託付的老臣,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適合告訴吳甡。
直到收到趙敬之的回信,朱慈烺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心情也才稍微安穩了一些,隨後忍不住紅了眼眶:趙敬之,識大體啊。
趙敬之的回信很平靜,信中他說他會回京師親自坐鎮,江南買米和運米之事,交給次子趙桓和幾個親信掌櫃,保證不會耽誤了太子殿下的大計。對於長子趙直之死,隻字不提。
而就在接到趙敬之書信的同時,一封從京師發來的請罪書也送到了朱慈烺的麵前。
是李國禎。
朱慈烺壓著火氣打開了看,看完之後,冷冷一笑。
李國禎百般狡辯,但卻改變不了妄意殺人的事實。
……
八月二十九日,朱慈烺抵達潞州衛。
山西巡撫蔡懋德,總兵周遇吉於三日前就已經到達,此時正在城門前迎接。
這兩人都是大明忠臣,朱慈烺一直敬仰,今日總算是見了。
蔡懋德標準的文士模樣,麵容清瘦,三縷長髯,隻是眼睛有點不好,照現代說,是近視,而且還比較嚴重,說話看人總是眯縫著眼睛,背也有點駝,無甚官樣,若非身穿緋紅的官袍,說他是鄉間的教書先生,會有人更相信。
而這一路行來,山西境內雖然土地貧瘠,旱情不減,但民情卻還算是穩定。路上經常看到有大批的饑民在官員的帶領下修繕河道,挖掘水井,施行的想必也是以工代賑的辦法。大一點的市鎮,都會有固定的粥棚,饑民們排隊領粥,秩序井然。由此可知,身為山西巡撫的蔡懋德做了不少的事情。歷史上,崇禎十六年,山西雖然大旱,但卻沒有發生賊亂,一來山西人多經商,不仰賴土地,二來蔡懋德處理旱情和賊亂,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又或者說,對境內旱情和賊情的處置,蔡懋德蕭規曹隨,一直都遵循吳甡當年留下來的好辦法。
一路而來,望著三晉大地,前巡撫吳甡頗多感慨。看到民生艱難處,有時還會黯然落淚。
周遇吉是猛將,在朱慈烺想像中,應該是身材高大,虎虎生威,不想實際上周遇吉卻是一個身材一般且偏瘦,看起來其貌不揚的中年漢子,但目光炯炯,麵色堅毅,額頭眼角的疤痕清楚的表明了他沙場悍將的身份。
「快起~~」
當兩人拜見時,不等田守信喊禮,朱慈烺就親手去攙扶。
蔡懋德和周遇吉都是惶恐。
太子不但是國本,而且剛剛統軍取得了開封大捷,一戰擊潰了李自成,生擒羅汝才,這是督撫都沒有取得過的功績啊。太子明明可以走彰德,保定,但卻繞道山西,顯現出對山西的重視,作為山西的文武之首,兩人都有點小忐忑,擔心出什麽叉子,現在被太子一扶,兩人心中更覺得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