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王府。
聽到保定總督楊文嶽前來拜見,崇王朱由樻心情忐忑的從後堂走了出來,雖然沒有說,但他卻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保定總督楊文嶽的到來,怕不是什麽好事。
朱由樻身穿紫色的四爪龍袍,坐在主位,接受楊文嶽的拜見。
對楊文嶽,他並不陌生,這位保定總督,剛烈而不通曲直,自從到汝寧之後,已經拜會過他兩次,第一次禮節性,第二次則提出了一些要求,不過被他婉轉的拒絕了。世道混亂,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崇王雖然有三十萬畝的地,還有各式的商鋪,但家大業大,每日開銷也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所以對於朝廷「納銀助餉」的要求,他崇王府向來是能躲則躲。
明代何顯祖在《汝寧府誌》中統計,到明末,崇王府在今天駐馬店各縣區(泌陽除外)的占地共有六千一百五十九頃一十八畝七分一厘八毫六絲。一頃五十畝,也就是三千多萬畝。金鎮的《汝寧府誌》說,當時崇王府的土地,除駐馬店本地縣外,還包括柘城、鹿邑、永城、寧陵、陳州、商水、項城七莊,各式田地也是三十萬畝上下。
三十萬畝,崇王府每年的收益最少也是十三萬兩白銀以上。積攢一百年,擁有相當的家產,隻不過身為朱家子弟,卻不願為大明朝廷付出什麽,即使是有福王的悲慘教訓在前,各地藩王依然還有僥倖心理。崇王就是其中之一,他覺得,無論如何朝廷都會死保汝寧的,朝廷一年千萬兩銀子的收入,根本不差他這一點,那些可惡的文官說的恐怖,但其實都是在訛詐他,他才不會輕易上當呢。
向崇王行禮完畢,楊文嶽不客氣,直接道:「王爺,你快要大禍臨頭了知道嗎?」
崇王吃了一驚,急忙問何事,楊文嶽將那幾份奏疏拿出來,往崇王麵前一送,崇王見了果然是臉色大變,不過卻也沒有太驚慌,因為他已經有所風聞,既然奏摺送到京師,朝廷沒有太大的反應,說明朝廷並沒有太重視,他隱隱然已經可以放心了。
「這事啊……」崇王將奏摺放下,冷冷道:「本王行的正,坐的端,不怕奸人攻訐!」
楊文嶽肅然:「王爺,這幾分奏疏雖然被陛下留中,但並不表示陛下對此事沒有意見,下官聽聞言官們頗為不忿,正準備第二次彈劾,比起第一次,人數更多,聲勢更大,一旦陛下觸怒,不再留中,而是交由有司查辦,不知道王爺是否認為,在如今內外吃緊,朝廷對糧餉分外重視的情況下,崇王府還可以安然無恙呢?」
崇王惱怒的一拍扶手:「一群興風作浪的無能庸吏,就知道盯著本王。讓他們彈劾,本王就不信陛下會信了他們的佞言!」
「下官聽聞,即使是匹夫,聽到關係身家性命的事情,都會詳加考慮,王爺乃勛親貴胄,一念之間關係崇王府的榮辱,難道就沒有三省三思嗎?豈不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乎?王爺真的要將崇王府的百年榮華,斷送於旦夕之間嗎?」楊文嶽拱手。
崇王冷笑:「楊文嶽,你到底想說什麽?」
楊文嶽一撩袍角,猛地跪倒:「王爺,如今賊勢猖獗,開封危在旦夕,朝廷雖發了援兵,但糧餉匱乏,怕是會影響到戰事的成敗。開封和汝寧,一南一北,乃唇亡齒寒的格局,開封一旦失陷,流賊兵鋒必然指向汝寧,王爺你不為汝寧百姓,也應該為崇王府的安危著想。值此危難之際,如果王爺能發庫糧助軍,不但言官彈劾王爺之事自解,開封保全,汝寧穩固,陛下聽聞,也必會為王爺的賢達而感動,崇王府譽滿天下,名利雙收,豈不是美事一件?」
「說了半天,你還是要錢要糧啊?」崇王臉色更冷。
「錢財乃身外之物,以王爺的身份地位,難道還要在乎這些黃白之物嗎?」楊文嶽道。
崇王冷哼一聲:「本王不是不想助軍,奈何年景不好,種地的佃戶都跑光了,本王府中還有一大家子要養,庫裏實在是沒有餘糧啊。」說完一揮手:「本王還有事,就不送製台大人了。」竟是下了逐客令。
楊文嶽也不意外,起身站了起來,抖了抖官袍:「既如此,本督就隻能照朝廷規製做事了。」
「你什麽意思?」崇王問。
「本督身為保定總督,雖然不管河南的民事,但卻也有風聞奏報的權力,崇王府侵吞民田,又私自經商,致使民怨沸騰,內外不平,本督既然知道了,就要聯合河南本地官員,向朝廷聯合奏報!值此國難當頭、河南剿匪成敗的關鍵時期,崇王依然不知收斂,依然在火中取栗,鼓動民怨,隱隱有為闖賊造勢的嫌疑,實乃罪大惡極,非奪藩不足以懲戒!」楊文嶽傲然而立,聲音冰冷。
「楊文嶽,你敢!」
崇王氣的臉色通紅,拍桌而起。
楊文嶽毫不畏懼,目光直視崇王,冷冷:「王爺以為,本督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嗎?」
「你……」
雖然交往不多,但崇王對楊文嶽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楊文嶽是一個剛烈之人,威壓不足壓製他,而侵占民田是事實,如果楊文嶽以總督的身份領銜彈劾,河南官場群起響應,又搭上了「為闖賊造勢」的名號,朝廷怕是不會不聞不問了。如果崇禎帝動怒,他崇王的名號,說不得就會有危險。
「無故攻訐本王,離間皇親,楊文嶽,你就不怕身死族滅嗎?」崇王還是很兇狠,不過色厲內荏的心思已經是藏不住了。
聽到保定總督楊文嶽前來拜見,崇王朱由樻心情忐忑的從後堂走了出來,雖然沒有說,但他卻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保定總督楊文嶽的到來,怕不是什麽好事。
朱由樻身穿紫色的四爪龍袍,坐在主位,接受楊文嶽的拜見。
對楊文嶽,他並不陌生,這位保定總督,剛烈而不通曲直,自從到汝寧之後,已經拜會過他兩次,第一次禮節性,第二次則提出了一些要求,不過被他婉轉的拒絕了。世道混亂,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崇王雖然有三十萬畝的地,還有各式的商鋪,但家大業大,每日開銷也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所以對於朝廷「納銀助餉」的要求,他崇王府向來是能躲則躲。
明代何顯祖在《汝寧府誌》中統計,到明末,崇王府在今天駐馬店各縣區(泌陽除外)的占地共有六千一百五十九頃一十八畝七分一厘八毫六絲。一頃五十畝,也就是三千多萬畝。金鎮的《汝寧府誌》說,當時崇王府的土地,除駐馬店本地縣外,還包括柘城、鹿邑、永城、寧陵、陳州、商水、項城七莊,各式田地也是三十萬畝上下。
三十萬畝,崇王府每年的收益最少也是十三萬兩白銀以上。積攢一百年,擁有相當的家產,隻不過身為朱家子弟,卻不願為大明朝廷付出什麽,即使是有福王的悲慘教訓在前,各地藩王依然還有僥倖心理。崇王就是其中之一,他覺得,無論如何朝廷都會死保汝寧的,朝廷一年千萬兩銀子的收入,根本不差他這一點,那些可惡的文官說的恐怖,但其實都是在訛詐他,他才不會輕易上當呢。
向崇王行禮完畢,楊文嶽不客氣,直接道:「王爺,你快要大禍臨頭了知道嗎?」
崇王吃了一驚,急忙問何事,楊文嶽將那幾份奏疏拿出來,往崇王麵前一送,崇王見了果然是臉色大變,不過卻也沒有太驚慌,因為他已經有所風聞,既然奏摺送到京師,朝廷沒有太大的反應,說明朝廷並沒有太重視,他隱隱然已經可以放心了。
「這事啊……」崇王將奏摺放下,冷冷道:「本王行的正,坐的端,不怕奸人攻訐!」
楊文嶽肅然:「王爺,這幾分奏疏雖然被陛下留中,但並不表示陛下對此事沒有意見,下官聽聞言官們頗為不忿,正準備第二次彈劾,比起第一次,人數更多,聲勢更大,一旦陛下觸怒,不再留中,而是交由有司查辦,不知道王爺是否認為,在如今內外吃緊,朝廷對糧餉分外重視的情況下,崇王府還可以安然無恙呢?」
崇王惱怒的一拍扶手:「一群興風作浪的無能庸吏,就知道盯著本王。讓他們彈劾,本王就不信陛下會信了他們的佞言!」
「下官聽聞,即使是匹夫,聽到關係身家性命的事情,都會詳加考慮,王爺乃勛親貴胄,一念之間關係崇王府的榮辱,難道就沒有三省三思嗎?豈不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乎?王爺真的要將崇王府的百年榮華,斷送於旦夕之間嗎?」楊文嶽拱手。
崇王冷笑:「楊文嶽,你到底想說什麽?」
楊文嶽一撩袍角,猛地跪倒:「王爺,如今賊勢猖獗,開封危在旦夕,朝廷雖發了援兵,但糧餉匱乏,怕是會影響到戰事的成敗。開封和汝寧,一南一北,乃唇亡齒寒的格局,開封一旦失陷,流賊兵鋒必然指向汝寧,王爺你不為汝寧百姓,也應該為崇王府的安危著想。值此危難之際,如果王爺能發庫糧助軍,不但言官彈劾王爺之事自解,開封保全,汝寧穩固,陛下聽聞,也必會為王爺的賢達而感動,崇王府譽滿天下,名利雙收,豈不是美事一件?」
「說了半天,你還是要錢要糧啊?」崇王臉色更冷。
「錢財乃身外之物,以王爺的身份地位,難道還要在乎這些黃白之物嗎?」楊文嶽道。
崇王冷哼一聲:「本王不是不想助軍,奈何年景不好,種地的佃戶都跑光了,本王府中還有一大家子要養,庫裏實在是沒有餘糧啊。」說完一揮手:「本王還有事,就不送製台大人了。」竟是下了逐客令。
楊文嶽也不意外,起身站了起來,抖了抖官袍:「既如此,本督就隻能照朝廷規製做事了。」
「你什麽意思?」崇王問。
「本督身為保定總督,雖然不管河南的民事,但卻也有風聞奏報的權力,崇王府侵吞民田,又私自經商,致使民怨沸騰,內外不平,本督既然知道了,就要聯合河南本地官員,向朝廷聯合奏報!值此國難當頭、河南剿匪成敗的關鍵時期,崇王依然不知收斂,依然在火中取栗,鼓動民怨,隱隱有為闖賊造勢的嫌疑,實乃罪大惡極,非奪藩不足以懲戒!」楊文嶽傲然而立,聲音冰冷。
「楊文嶽,你敢!」
崇王氣的臉色通紅,拍桌而起。
楊文嶽毫不畏懼,目光直視崇王,冷冷:「王爺以為,本督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嗎?」
「你……」
雖然交往不多,但崇王對楊文嶽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楊文嶽是一個剛烈之人,威壓不足壓製他,而侵占民田是事實,如果楊文嶽以總督的身份領銜彈劾,河南官場群起響應,又搭上了「為闖賊造勢」的名號,朝廷怕是不會不聞不問了。如果崇禎帝動怒,他崇王的名號,說不得就會有危險。
「無故攻訐本王,離間皇親,楊文嶽,你就不怕身死族滅嗎?」崇王還是很兇狠,不過色厲內荏的心思已經是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