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輔陳演,謝升和魏造乘也都是附議。陳演還加碼提出,應該徵調淮北的方國安、楊德政和通州副將薑名武一起出剿。除了鳳陽黃得功、劉良佐等部正在圍剿張獻忠,寧遠薊州防備建虜,不可輕動之外,等於是大明朝廷將所有能夠動員的兵力全部都派往了開封。
群臣也都是同意。
畢竟闖賊有五十萬人,沒有一定規模的援兵,根本無法解救開封城。
加加算算,各地總兵加起來將近有十六萬人,雖比不上流賊的五十萬,但總體規模已經和鬆錦之戰差不多了。鬆錦之戰是國戰,這一次也同樣。
如此大規模的國戰,糧餉是一個大問題,剛剛就任戶部尚書的傅永淳一臉愁容。但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沒有什麽說的,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將糧餉先湊一部分出來。
而對於由誰來統領這支龐大軍隊,群臣有不同意見。
督師丁啟睿是此刻中原剿匪的最高長官,長期指揮左良玉虎大威等人在中原作戰,熟悉流賊,此次解圍開封,當然應該由他來統領——首輔周延儒支持丁啟睿。
但丁啟睿就任督師已經一年多了,毫無建樹,且為人處世優柔寡斷,不是帥才,難以指揮各部的總兵,如此盛大的場麵,不是他能駕馭的——兵部侍郎吳甡提出反對,他認為丁啟睿擔不起這副重擔,應另尋他人。
對於首輔和吳甡的歧見,群臣多半是傾向吳甡的。
道理很簡單,此次解圍開封,雖然明麵上有十六萬大軍,但其中能靠上的其實隻有左良玉和虎大威兩人而已,虎大威兵少,不過幾千人馬,左良玉的十萬大軍才是真正的主力,但左良玉桀驁不馴、不聽調遣是眾所皆知的事情,連傅宗龍和汪喬年都指揮不動左良玉,被左良玉坑了,更不用說威望淺薄的丁啟睿了。
一旦丁啟睿指揮不動左良玉,豈不是又要重蹈傅宗龍和汪喬年的覆轍?丁啟睿一死不足惜,但開封失守卻是誰也承擔不起的責任。
不過不用丁啟睿,又要用誰?
督撫文官竟然找不出一個可以的替代人選。
傅宗龍和汪喬年已死,三邊總督孫傳庭剛剛出獄,到西安就任才三個月,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對中原匪情還不熟悉,手下的兵也都是剛招募的新兵,現在就讓他離開西安,往開封而來,並不恰當。而且孫傳庭也未必能壓得住左良玉。
想來想去,隻能湊合用丁啟睿,雖然丁啟睿剿匪沒有大功績,但也沒有出過大漏子,勉強還是可用。如今形勢下,隻能嚴旨發給左良玉,令他必須聽從丁啟睿的調遣,再給丁啟睿「便宜行事」「先斬後奏」之權,如此各個總兵必不敢再妄自行事,不遵丁啟睿的命令。
一切議定,正準備商議糧餉的具體籌備事宜之時,一人忽然站出來,對著崇禎帝行禮:「陛下,臣有奏!」
卻是大理寺卿淩義渠。
大理寺卿的主要職責在刑案,對軍事並無幹涉的權力,但今日是朝議,大理寺卿亦有諫言的權責。加之淩義渠是開封人,對中原戰事非常關注,時不時就會在朝堂上提起開封,今日開封告急,他站出來倒也不讓人意外。
崇禎帝點頭。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用丁啟睿,用丁啟睿,開封必敗!」
此言一出,滿殿俱驚。
第348章 禦駕親征
雖然吳甡剛才說丁啟睿不適任,但卻也沒有說必敗。
大軍出征在即,此時說「必敗」,十分不祥,為歷來所忌。
崇禎帝臉色立刻就變了,眼中閃過怒火。
不懼皇帝惱怒的目光,淩義渠繼續道:「陛下,丁啟睿督師一年半,麾下三四萬人馬時尚不能順暢指揮,麵對張獻忠的萬餘人馬都不能盡速剿滅,以至於張獻忠之勢越來越大,如今又怎能奢望他能打敗闖賊的五十萬大軍呢?不說左良玉,就算是方國安、楊德政也未必服他。臣斷言,縱使陛下賜他尚方寶劍,準他先斬後奏,他也壓不住各部總兵。而賊軍勢大,如果各路總兵不能聽從號令,奮勇向前,而是存了保存實力,觀望左右之心,則開封必敗。無威望,無權謀,軍略也平平,所以臣以為萬萬不可用丁啟睿!」
朝堂一片靜寂。
淩義渠所說的其實是許多朝臣心中的真實想法,不過國事危急,現在情況下卻也找不出比丁啟睿更合適的人選,隻能湊合用,希望丁啟睿能奮起神勇,一舉擊潰闖賊,但淩義渠卻冷酷的認為,丁啟睿沒有奮起的可能,諸君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崇禎臉色冷冷,直視這個說出不吉之言的直臣:「那你以為,誰可以做這個督師?」
淩義渠猛然跪下,額頭觸地。大聲道:「臣死罪。臣冒死進言,陛下應禦駕親征!」
此言一出,轟,整個朝堂就像是炸開了鍋。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不管遇上多麽兇險的事情,朝堂上再無大臣敢向皇帝提出「禦駕親征」之策,兵沒有了可以再招募,督師陣亡了可以再任命,但皇帝沒有了天下可就亂了。一次土木堡之變讓大明瞬間休克,幾乎就亡國,若不是於謙力挽狂瀾,大明的國祚能不能延續到今天都是一個疑問。
有了土木堡之變的慘痛教訓,朝臣們便有了一個共識,絕不可讓皇帝輕易領兵出京。
贏了,對皇帝的威望增加不了多少,敗了那可就是天塌的大禍。
群臣也都是同意。
畢竟闖賊有五十萬人,沒有一定規模的援兵,根本無法解救開封城。
加加算算,各地總兵加起來將近有十六萬人,雖比不上流賊的五十萬,但總體規模已經和鬆錦之戰差不多了。鬆錦之戰是國戰,這一次也同樣。
如此大規模的國戰,糧餉是一個大問題,剛剛就任戶部尚書的傅永淳一臉愁容。但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沒有什麽說的,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將糧餉先湊一部分出來。
而對於由誰來統領這支龐大軍隊,群臣有不同意見。
督師丁啟睿是此刻中原剿匪的最高長官,長期指揮左良玉虎大威等人在中原作戰,熟悉流賊,此次解圍開封,當然應該由他來統領——首輔周延儒支持丁啟睿。
但丁啟睿就任督師已經一年多了,毫無建樹,且為人處世優柔寡斷,不是帥才,難以指揮各部的總兵,如此盛大的場麵,不是他能駕馭的——兵部侍郎吳甡提出反對,他認為丁啟睿擔不起這副重擔,應另尋他人。
對於首輔和吳甡的歧見,群臣多半是傾向吳甡的。
道理很簡單,此次解圍開封,雖然明麵上有十六萬大軍,但其中能靠上的其實隻有左良玉和虎大威兩人而已,虎大威兵少,不過幾千人馬,左良玉的十萬大軍才是真正的主力,但左良玉桀驁不馴、不聽調遣是眾所皆知的事情,連傅宗龍和汪喬年都指揮不動左良玉,被左良玉坑了,更不用說威望淺薄的丁啟睿了。
一旦丁啟睿指揮不動左良玉,豈不是又要重蹈傅宗龍和汪喬年的覆轍?丁啟睿一死不足惜,但開封失守卻是誰也承擔不起的責任。
不過不用丁啟睿,又要用誰?
督撫文官竟然找不出一個可以的替代人選。
傅宗龍和汪喬年已死,三邊總督孫傳庭剛剛出獄,到西安就任才三個月,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對中原匪情還不熟悉,手下的兵也都是剛招募的新兵,現在就讓他離開西安,往開封而來,並不恰當。而且孫傳庭也未必能壓得住左良玉。
想來想去,隻能湊合用丁啟睿,雖然丁啟睿剿匪沒有大功績,但也沒有出過大漏子,勉強還是可用。如今形勢下,隻能嚴旨發給左良玉,令他必須聽從丁啟睿的調遣,再給丁啟睿「便宜行事」「先斬後奏」之權,如此各個總兵必不敢再妄自行事,不遵丁啟睿的命令。
一切議定,正準備商議糧餉的具體籌備事宜之時,一人忽然站出來,對著崇禎帝行禮:「陛下,臣有奏!」
卻是大理寺卿淩義渠。
大理寺卿的主要職責在刑案,對軍事並無幹涉的權力,但今日是朝議,大理寺卿亦有諫言的權責。加之淩義渠是開封人,對中原戰事非常關注,時不時就會在朝堂上提起開封,今日開封告急,他站出來倒也不讓人意外。
崇禎帝點頭。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用丁啟睿,用丁啟睿,開封必敗!」
此言一出,滿殿俱驚。
第348章 禦駕親征
雖然吳甡剛才說丁啟睿不適任,但卻也沒有說必敗。
大軍出征在即,此時說「必敗」,十分不祥,為歷來所忌。
崇禎帝臉色立刻就變了,眼中閃過怒火。
不懼皇帝惱怒的目光,淩義渠繼續道:「陛下,丁啟睿督師一年半,麾下三四萬人馬時尚不能順暢指揮,麵對張獻忠的萬餘人馬都不能盡速剿滅,以至於張獻忠之勢越來越大,如今又怎能奢望他能打敗闖賊的五十萬大軍呢?不說左良玉,就算是方國安、楊德政也未必服他。臣斷言,縱使陛下賜他尚方寶劍,準他先斬後奏,他也壓不住各部總兵。而賊軍勢大,如果各路總兵不能聽從號令,奮勇向前,而是存了保存實力,觀望左右之心,則開封必敗。無威望,無權謀,軍略也平平,所以臣以為萬萬不可用丁啟睿!」
朝堂一片靜寂。
淩義渠所說的其實是許多朝臣心中的真實想法,不過國事危急,現在情況下卻也找不出比丁啟睿更合適的人選,隻能湊合用,希望丁啟睿能奮起神勇,一舉擊潰闖賊,但淩義渠卻冷酷的認為,丁啟睿沒有奮起的可能,諸君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崇禎臉色冷冷,直視這個說出不吉之言的直臣:「那你以為,誰可以做這個督師?」
淩義渠猛然跪下,額頭觸地。大聲道:「臣死罪。臣冒死進言,陛下應禦駕親征!」
此言一出,轟,整個朝堂就像是炸開了鍋。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不管遇上多麽兇險的事情,朝堂上再無大臣敢向皇帝提出「禦駕親征」之策,兵沒有了可以再招募,督師陣亡了可以再任命,但皇帝沒有了天下可就亂了。一次土木堡之變讓大明瞬間休克,幾乎就亡國,若不是於謙力挽狂瀾,大明的國祚能不能延續到今天都是一個疑問。
有了土木堡之變的慘痛教訓,朝臣們便有了一個共識,絕不可讓皇帝輕易領兵出京。
贏了,對皇帝的威望增加不了多少,敗了那可就是天塌的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