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田守信躬身。
李國禎和吳襄卻是受寵若驚,連忙跪倒謝恩,獅峰龍井可是貢品,一年也沒有幾斤,太子送他們一斤那是天大的榮寵啊。
「兩位平身,本宮常有瑣事,不能常駐軍中,軍中事務兩位要多上點心,但有成績,本宮是不會忘記兩位的。」朱慈烺淡淡笑,既是褒獎也是提醒。
李國禎和吳襄都是聰明人,如何不明白太子的意思?
立刻,兩人額頭就冒出了絲絲冷汗。
太子不在期間,兩人對於軍中課程頗有應付,太子明顯是在點醒他們啊。
對兩人的窘態,朱慈烺假裝沒看見,將軍中事務做了安排之後,就帶著田守信和佟定方返回城內,直奔兵部。
關於左懋第的奏疏,朱慈烺頗有疑惑,他要向熟悉朝內事務的兵部侍郎吳甡請教。不想吳甡還沒有回兵部,兵部尚書陳新甲也沒有回來,顯然兩人都被崇禎帝留下來商議軍政了,
坐在兵部後堂,望著天井,朱慈烺靜靜想了很多事。
兵部,大明軍政最高機關,但其實明太祖朱元璋最初的設計並不是這樣,
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了衛所製度,號稱不費一文養百萬大軍,其實是改良了南北朝隋唐時的府兵製。初期效果很好,衛所兵為了田土和世襲軍職奮勇作戰,戰鬥力有相當的水準。而統帥衛所兵的是五軍都督府,五個都督都由有立國之功的勛貴武將擔任,五人不僅負責管理衛所的訓練與生產,還可參與中央軍事決策,地位都在文官之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製度的弊端逐漸顯現,軍戶逃亡數量越來越多,衛所兵戰力退化嚴重,永樂朝曾經頒布過嚴厲法令,試圖阻止這個勢頭,但效果卻不好。土木堡之變後,五軍都督府的重要武臣都戰死在了土木堡,使得五軍都督府變成了一個空殼,無法成為京師防禦戰的領導者,從而導致以於謙為主的兵部變成主導。
於謙之後,軍隊指揮、管理權都轉移到了兵部。
到了崇禎年,各地衛所任命官員連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都直接省去,這使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選拔任命權,變的名存實亡。操練軍隊、軍情聲息都由各地的總督巡撫和總兵負責。他們與五軍都督府沒有上下級關係,不需要向五軍都督府報告。
而總督巡撫都是文官,大明以文製武的方略得到了徹底的貫徹。
第284章 史督辭職
以文製武並沒有錯,前世裏的大國強國的國防部長基本都是文人,由文官係統主管武將的升遷,也沒有錯,但錯誤的是,大明不應該剝奪武將的戰事指揮權。
比起文人,武將更了解戰事,更知道怎麽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
雖然文官中也有於謙、孫傳庭、洪承疇這樣的猛人,更出現過王陽明那樣的統兵天才,但更多的卻是楊鎬、閻應泰之類的糊塗人物,由他們帶領,在他們的瞎指揮下,原本占據優勢的大好局勢,瞬間就敗的不可收拾。
文官也就罷了,偏偏到了崇禎朝的後期,因為對文官的失望,崇禎帝大量的往軍中派遣監軍太監,比起文官,太監更是不堪,基本上是誰和他們關係好,誰就能升官做主將,把本來就戰鬥力低下的明軍攪得一塌糊塗。
要想逆轉歷史,改變華夏王朝天崩地裂的局麵,隻靠一支京營是不行的,大明軍製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
沉思中,忽聽見腳步聲響,陳新甲和吳甡回來了。
兩人都有點疲憊,顯然又是經歷了一場馬拉鬆式的策問。
見到太子,兩人見禮。
朱慈烺公事公辦,就軍營中的一些軍務向兩人請教,又問河南的形勢,陳新甲搖頭嘆息,一臉喪氣,吳甡雖沒有多說,但眼睛裏的憂慮卻是清楚可見的。等到說得差不多了,朱慈烺向陳新甲提出想要從兵部武庫中借用一些鐵鱗甲,陳新甲連忙起身,親自去辦。等陳新甲走後,朱慈烺向田守信點頭,於是後堂中所有的閑人都被清理了出去,並且在後堂周圍十步之內設置警戒線,由錦衣衛把守,不許任何人靠近。
後堂中隻剩下朱慈烺和吳甡兩人。
朱慈烺直接切入左懋第的奏疏,也就是切入鹽政。
吳甡聽完之後幽幽嘆口氣:「殿下,就算你不問,臣也打算為此事去見您的,昨日,漕運總督史可法的奏疏也到內閣了,臣給您默念一遍,聽完之後,您對江南鹽政的糜爛會更清楚。」
接著就抑揚頓挫的默念了起來。
明朝中央官員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人人都是背讀的好把式,像吳甡這樣的大才,隨隨便便看幾次,幾乎就可以倒背如流。
朱慈烺臉色凝重起來。
史可法要辭職!
大明一共設有兩淮、兩浙、長盧、山東、福建、河東等6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其中兩淮最大最雄,大明每年產鹽四億斤,而單單兩淮一地就占了四分之一,所謂「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
所以鹽政出了問題,朝廷第一個要查的就是兩淮。
朱元璋在沒有登基前,就於1366年始置兩淮鹽運使,洪武元年(1368年)再置通州、泰州、淮安3分司判官。各鹽場長官稱百夫長。二十五年(1392年),各鹽場改設鹽課司大使、副使。兩淮鹽區設轉運使1人(從三品),同知1人(從四品),副使1人(從五品),判官3人(從六品),各鹽場大使、副使各1人(俱未人流);此外又設巡鹽禦史1人(正七品)。
李國禎和吳襄卻是受寵若驚,連忙跪倒謝恩,獅峰龍井可是貢品,一年也沒有幾斤,太子送他們一斤那是天大的榮寵啊。
「兩位平身,本宮常有瑣事,不能常駐軍中,軍中事務兩位要多上點心,但有成績,本宮是不會忘記兩位的。」朱慈烺淡淡笑,既是褒獎也是提醒。
李國禎和吳襄都是聰明人,如何不明白太子的意思?
立刻,兩人額頭就冒出了絲絲冷汗。
太子不在期間,兩人對於軍中課程頗有應付,太子明顯是在點醒他們啊。
對兩人的窘態,朱慈烺假裝沒看見,將軍中事務做了安排之後,就帶著田守信和佟定方返回城內,直奔兵部。
關於左懋第的奏疏,朱慈烺頗有疑惑,他要向熟悉朝內事務的兵部侍郎吳甡請教。不想吳甡還沒有回兵部,兵部尚書陳新甲也沒有回來,顯然兩人都被崇禎帝留下來商議軍政了,
坐在兵部後堂,望著天井,朱慈烺靜靜想了很多事。
兵部,大明軍政最高機關,但其實明太祖朱元璋最初的設計並不是這樣,
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了衛所製度,號稱不費一文養百萬大軍,其實是改良了南北朝隋唐時的府兵製。初期效果很好,衛所兵為了田土和世襲軍職奮勇作戰,戰鬥力有相當的水準。而統帥衛所兵的是五軍都督府,五個都督都由有立國之功的勛貴武將擔任,五人不僅負責管理衛所的訓練與生產,還可參與中央軍事決策,地位都在文官之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製度的弊端逐漸顯現,軍戶逃亡數量越來越多,衛所兵戰力退化嚴重,永樂朝曾經頒布過嚴厲法令,試圖阻止這個勢頭,但效果卻不好。土木堡之變後,五軍都督府的重要武臣都戰死在了土木堡,使得五軍都督府變成了一個空殼,無法成為京師防禦戰的領導者,從而導致以於謙為主的兵部變成主導。
於謙之後,軍隊指揮、管理權都轉移到了兵部。
到了崇禎年,各地衛所任命官員連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都直接省去,這使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選拔任命權,變的名存實亡。操練軍隊、軍情聲息都由各地的總督巡撫和總兵負責。他們與五軍都督府沒有上下級關係,不需要向五軍都督府報告。
而總督巡撫都是文官,大明以文製武的方略得到了徹底的貫徹。
第284章 史督辭職
以文製武並沒有錯,前世裏的大國強國的國防部長基本都是文人,由文官係統主管武將的升遷,也沒有錯,但錯誤的是,大明不應該剝奪武將的戰事指揮權。
比起文人,武將更了解戰事,更知道怎麽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
雖然文官中也有於謙、孫傳庭、洪承疇這樣的猛人,更出現過王陽明那樣的統兵天才,但更多的卻是楊鎬、閻應泰之類的糊塗人物,由他們帶領,在他們的瞎指揮下,原本占據優勢的大好局勢,瞬間就敗的不可收拾。
文官也就罷了,偏偏到了崇禎朝的後期,因為對文官的失望,崇禎帝大量的往軍中派遣監軍太監,比起文官,太監更是不堪,基本上是誰和他們關係好,誰就能升官做主將,把本來就戰鬥力低下的明軍攪得一塌糊塗。
要想逆轉歷史,改變華夏王朝天崩地裂的局麵,隻靠一支京營是不行的,大明軍製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
沉思中,忽聽見腳步聲響,陳新甲和吳甡回來了。
兩人都有點疲憊,顯然又是經歷了一場馬拉鬆式的策問。
見到太子,兩人見禮。
朱慈烺公事公辦,就軍營中的一些軍務向兩人請教,又問河南的形勢,陳新甲搖頭嘆息,一臉喪氣,吳甡雖沒有多說,但眼睛裏的憂慮卻是清楚可見的。等到說得差不多了,朱慈烺向陳新甲提出想要從兵部武庫中借用一些鐵鱗甲,陳新甲連忙起身,親自去辦。等陳新甲走後,朱慈烺向田守信點頭,於是後堂中所有的閑人都被清理了出去,並且在後堂周圍十步之內設置警戒線,由錦衣衛把守,不許任何人靠近。
後堂中隻剩下朱慈烺和吳甡兩人。
朱慈烺直接切入左懋第的奏疏,也就是切入鹽政。
吳甡聽完之後幽幽嘆口氣:「殿下,就算你不問,臣也打算為此事去見您的,昨日,漕運總督史可法的奏疏也到內閣了,臣給您默念一遍,聽完之後,您對江南鹽政的糜爛會更清楚。」
接著就抑揚頓挫的默念了起來。
明朝中央官員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人人都是背讀的好把式,像吳甡這樣的大才,隨隨便便看幾次,幾乎就可以倒背如流。
朱慈烺臉色凝重起來。
史可法要辭職!
大明一共設有兩淮、兩浙、長盧、山東、福建、河東等6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其中兩淮最大最雄,大明每年產鹽四億斤,而單單兩淮一地就占了四分之一,所謂「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
所以鹽政出了問題,朝廷第一個要查的就是兩淮。
朱元璋在沒有登基前,就於1366年始置兩淮鹽運使,洪武元年(1368年)再置通州、泰州、淮安3分司判官。各鹽場長官稱百夫長。二十五年(1392年),各鹽場改設鹽課司大使、副使。兩淮鹽區設轉運使1人(從三品),同知1人(從四品),副使1人(從五品),判官3人(從六品),各鹽場大使、副使各1人(俱未人流);此外又設巡鹽禦史1人(正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