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薊州的關寧軍總兵力大約三萬人,其中騎兵一萬,步兵兩萬,都是遼東精銳,袁崇煥在城南紮營列陣,迎擊建虜,有薊州城上火炮的支援,建虜如果強攻,必然又是一個寧遠大捷。
而建虜入塞的人馬大約也在三萬人左右,三萬對三萬,而且關寧軍還在城外列陣,如果是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努爾哈赤,一定會強攻。
但皇太極遠比他老子聰明的多,沒有強攻薊州,而是繞道而走。
「坊間傳言,說袁崇煥不敢戰,建虜是直接從薊州城下越過,這是極其荒謬的,袁崇煥所求的就是依託薊州城牆和火炮,和建虜在城下決戰,以求再次重現寧遠大捷的輝煌,而關寧軍就紮在薊州城南平原中,除非建虜擊潰關寧軍,否則根本無法從薊州城下穿越!真實的情況是,虜酋皇太極詭計多端,趁夜從薊州東南繞行了。」
吳甡指著地圖:「崇禎二年時,臣還是河南巡按,對繞道薊州就有耳聞,崇禎六年,臣入朝為大理寺卿後,曾經親自到薊州勘察到一次,去年為兵部侍郎後,臣整理崇禎二年的舊檔,對當年之事就更是清楚。」
「薊州東南十裏處有一座山,名曰翠屏山,也叫仙嶺山。翠屏山的山脈不是連貫的,從西到東,有數道自然存在的山峪,將山脈切成了好幾塊,其中有三個峪口是可以走人走車的,這三個峪口中,以中間那道峪口最為寬闊。」
「此峪口西邊叫別山,東邊叫廟嶺,距薊州城大約十二裏,這麽遠的距離已經不是眼力所能觀察到的,更有山脈為掩護,縱然夜間有少量火把,薊州城頭的士兵也難以發現。」
朱慈烺盯著地圖:「先生是說,建虜當年是從中間這個峪口越過去的?」
「是的。」吳甡點頭,手指點著地圖上翠屏上的標誌:「這三個峪口地圖上並沒有標識出來,但臣親自勘察過,絕不會有誤,袁崇煥常年鎮守遼東,對薊州地形並不熟悉,不管當年他是相信了地圖,還是薊州當地官員沒有向他稟告清楚,又或者他堅信建虜會和他在城下決戰,總之他沒有在三個峪口派駐兵馬,當他在薊州城下列陣時,卻不知建虜已經潛越,直趨三河了,而袁崇煥派駐防守三河的總兵侯世祿以城小不能容兵為藉口,帶兵退往京師,導致三河防務空虛,被建虜攻破,由此京師大門洞開,大錯鑄成!」
說到最後,吳甡長長嘆息。
朱慈烺心中悲涼,如果當年袁崇煥能在三個峪口派駐重兵,憑藉山勢嚴防死守,建虜遠道而來,沒有攜帶攻堅的器具,必然難以突破,待其疲憊之時,袁崇煥再帶兵夾擊,雖不敢說全殲建虜,但令其知難而退,再不敢有繞道入塞的心思卻是有可能的。
甚至更大膽的推想,如果袁崇煥能在峪口預藏一支伏兵,待建虜進入峪口,矢石齊下,伏兵齊出,將建虜全殲於峪口之中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惜啊,沒有如果。
第353章 前車之鑑
崇禎二年的入塞讓建虜食髓知味,嚐到了入塞的甜頭,屢屢興兵入塞。
更可嘆的是,因為己巳之變,袁崇煥被淩遲,關寧軍失去了主心骨,大明朝再沒有一個能統禦薊遼、和建虜相抗衡的督師,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關寧軍也沒有當年的銳氣和戰力了,建虜真可以在京畿橫著走了。
「先生以為……袁崇煥功過如何?」沉思了半晌,朱慈烺淡淡問。
吳甡低頭不語。
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在朝堂上或許可以直抒己見,對皇帝提出異議,但私下裏對皇帝有所怨言,卻不是臣子應該所為,何況麵對的還是皇帝的兒子,當今的皇太子,萬一一個不慎,惹怒了皇太子,豈不是自尋死路?
吳甡官場歷練多年,這點道理豈會不懂?雖說皇太子見識高遠,不是一般人物,但有些話還是不能說的。
朱慈烺知道吳甡在忌憚什麽,而吳甡的沉默也表明了他內心對袁崇煥的態度。
「先生但說無妨。」朱慈烺誠誠地看著吳甡。
吳甡嘆口氣,一拱手:「臣就冒昧直言了。當日,袁崇煥總覽全軍,並上疏聖天子,立下必不令建虜越薊西一步的誓言,然卻沒有做到,致使京畿受難。又擅殺毛文龍,為皮島敗局埋下禍根,在其任內,雖然整飭遼東邊防,令遼軍成為善戰之軍的功勞,但卻也有牽製不力,以至於建虜降服朝鮮,令我朝封鎖遼東的戰略出現破口的敗筆,種種過錯,都是有負朝廷重託,朝廷依律處置,原本並無不妥,隻是……」
朱慈烺卻明白他的意思,順著他口氣說道:「隻是淩遲有點過了。」
吳甡微微嘆口氣,不點頭,也不搖頭。
也就是在太子麵前,換做其他人,就算是被打死,他也不會說出上麵這番話的。
朱慈烺感激的點頭。
吳甡毫無保留說出對袁案的看法,完全是出於對他這皇太子的信任和忠心。
如果每一個朝臣都能這樣,何愁大明不中興?
吳甡繼續道:「人無完人啊,袁崇煥在遼東整飭邊防,精兵實政,使建虜不敢進犯錦州,我朝在遼東也一直保有攻勢,但袁崇煥之後,遼東局勢卻日漸糜爛,繼任的幾個遼東督師都是平庸難以服眾之輩。袁崇煥若不死,若能準其戴罪立功,繼續督師遼東,遼東或許會是另一種局麵。」
而建虜入塞的人馬大約也在三萬人左右,三萬對三萬,而且關寧軍還在城外列陣,如果是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努爾哈赤,一定會強攻。
但皇太極遠比他老子聰明的多,沒有強攻薊州,而是繞道而走。
「坊間傳言,說袁崇煥不敢戰,建虜是直接從薊州城下越過,這是極其荒謬的,袁崇煥所求的就是依託薊州城牆和火炮,和建虜在城下決戰,以求再次重現寧遠大捷的輝煌,而關寧軍就紮在薊州城南平原中,除非建虜擊潰關寧軍,否則根本無法從薊州城下穿越!真實的情況是,虜酋皇太極詭計多端,趁夜從薊州東南繞行了。」
吳甡指著地圖:「崇禎二年時,臣還是河南巡按,對繞道薊州就有耳聞,崇禎六年,臣入朝為大理寺卿後,曾經親自到薊州勘察到一次,去年為兵部侍郎後,臣整理崇禎二年的舊檔,對當年之事就更是清楚。」
「薊州東南十裏處有一座山,名曰翠屏山,也叫仙嶺山。翠屏山的山脈不是連貫的,從西到東,有數道自然存在的山峪,將山脈切成了好幾塊,其中有三個峪口是可以走人走車的,這三個峪口中,以中間那道峪口最為寬闊。」
「此峪口西邊叫別山,東邊叫廟嶺,距薊州城大約十二裏,這麽遠的距離已經不是眼力所能觀察到的,更有山脈為掩護,縱然夜間有少量火把,薊州城頭的士兵也難以發現。」
朱慈烺盯著地圖:「先生是說,建虜當年是從中間這個峪口越過去的?」
「是的。」吳甡點頭,手指點著地圖上翠屏上的標誌:「這三個峪口地圖上並沒有標識出來,但臣親自勘察過,絕不會有誤,袁崇煥常年鎮守遼東,對薊州地形並不熟悉,不管當年他是相信了地圖,還是薊州當地官員沒有向他稟告清楚,又或者他堅信建虜會和他在城下決戰,總之他沒有在三個峪口派駐兵馬,當他在薊州城下列陣時,卻不知建虜已經潛越,直趨三河了,而袁崇煥派駐防守三河的總兵侯世祿以城小不能容兵為藉口,帶兵退往京師,導致三河防務空虛,被建虜攻破,由此京師大門洞開,大錯鑄成!」
說到最後,吳甡長長嘆息。
朱慈烺心中悲涼,如果當年袁崇煥能在三個峪口派駐重兵,憑藉山勢嚴防死守,建虜遠道而來,沒有攜帶攻堅的器具,必然難以突破,待其疲憊之時,袁崇煥再帶兵夾擊,雖不敢說全殲建虜,但令其知難而退,再不敢有繞道入塞的心思卻是有可能的。
甚至更大膽的推想,如果袁崇煥能在峪口預藏一支伏兵,待建虜進入峪口,矢石齊下,伏兵齊出,將建虜全殲於峪口之中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惜啊,沒有如果。
第353章 前車之鑑
崇禎二年的入塞讓建虜食髓知味,嚐到了入塞的甜頭,屢屢興兵入塞。
更可嘆的是,因為己巳之變,袁崇煥被淩遲,關寧軍失去了主心骨,大明朝再沒有一個能統禦薊遼、和建虜相抗衡的督師,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關寧軍也沒有當年的銳氣和戰力了,建虜真可以在京畿橫著走了。
「先生以為……袁崇煥功過如何?」沉思了半晌,朱慈烺淡淡問。
吳甡低頭不語。
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在朝堂上或許可以直抒己見,對皇帝提出異議,但私下裏對皇帝有所怨言,卻不是臣子應該所為,何況麵對的還是皇帝的兒子,當今的皇太子,萬一一個不慎,惹怒了皇太子,豈不是自尋死路?
吳甡官場歷練多年,這點道理豈會不懂?雖說皇太子見識高遠,不是一般人物,但有些話還是不能說的。
朱慈烺知道吳甡在忌憚什麽,而吳甡的沉默也表明了他內心對袁崇煥的態度。
「先生但說無妨。」朱慈烺誠誠地看著吳甡。
吳甡嘆口氣,一拱手:「臣就冒昧直言了。當日,袁崇煥總覽全軍,並上疏聖天子,立下必不令建虜越薊西一步的誓言,然卻沒有做到,致使京畿受難。又擅殺毛文龍,為皮島敗局埋下禍根,在其任內,雖然整飭遼東邊防,令遼軍成為善戰之軍的功勞,但卻也有牽製不力,以至於建虜降服朝鮮,令我朝封鎖遼東的戰略出現破口的敗筆,種種過錯,都是有負朝廷重託,朝廷依律處置,原本並無不妥,隻是……」
朱慈烺卻明白他的意思,順著他口氣說道:「隻是淩遲有點過了。」
吳甡微微嘆口氣,不點頭,也不搖頭。
也就是在太子麵前,換做其他人,就算是被打死,他也不會說出上麵這番話的。
朱慈烺感激的點頭。
吳甡毫無保留說出對袁案的看法,完全是出於對他這皇太子的信任和忠心。
如果每一個朝臣都能這樣,何愁大明不中興?
吳甡繼續道:「人無完人啊,袁崇煥在遼東整飭邊防,精兵實政,使建虜不敢進犯錦州,我朝在遼東也一直保有攻勢,但袁崇煥之後,遼東局勢卻日漸糜爛,繼任的幾個遼東督師都是平庸難以服眾之輩。袁崇煥若不死,若能準其戴罪立功,繼續督師遼東,遼東或許會是另一種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