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心髒騰的一跳,放下手裏的帳冊,急問道:「有多少人?」
「據報,有上萬人。」田守信臉色凝重。
朱慈烺暗暗吸了一口氣,任何改革都會觸動了既得利益者,這一點,在提出「四策」之時,他就已經想到了,如果大明現在是和平時期,沒有甲申之變的危機,他倒是可以習風細雨,循序漸進的推進,但危局如此,非不破不能大立,尤其「遼餉」更是大明的毒瘤,非立刻割除不可。
而有出就得有進,有廢就得有立,廢了糧餉,厘金稅就必須開徵!
這一點,不止朱慈烺,相信朝堂上的諸公也應該是明白的。
厘金稅關係重大,絕不能出現任何差池,但商人聚眾鬧事卻也不能輕忽,一個處理不善,就有可能引發騷亂。
「現在人群可散去了?史可法是怎麽處理的?」朱慈烺問。自從穿越以來,朱慈烺就對史可法頗為關注,雖然史可法不是一個軍政之才,也沒有政治嗅覺,不過在政事的處理上卻是一把好手,就任漕運總督不過一年,就已經政績斐然。現在商人們在漕運衙門前聚集,抗議厘金稅,朱慈烺想知道史可法會如何處置?更想知道史可法對「四策」的態度。
如果史可法支持「四策」,又能明快的處理這一次的事件,那麽以後就可以重用,反之,也就隻是一個做漕運總督的材料了。
「隻知道史可法正在安撫,具體結果,尚不清楚。」田守信道。
淮安距離北京千裏,即便是朝廷的快馬塘報,得到的最新消息其實也已經是一天多前的事情了。
「得趕緊驅散人群,不然事情就大了。」吳偉業臉色凝重,他原本是來報帳的,但聽見了這消息,忍不住發表意見。
朱慈烺站起來,焦急的來回走。
他何嚐不知道得立刻驅散,但相隔千裏,他有心無力,隻能期望史可法有能力有魄力處理此事。
史可法,這是你正名的機會。
究竟你隻是一個幹吏,最多不過巡撫之才呢,還是有經緯國家、統領政事的能力,就看你今次的表現了。
同一時間。
內閣班房也正在討論淮安之事。
周延儒,陳演,謝升和魏照乘四人都很平靜,四人都是在宦海中起伏數次的老油條,歷練豐富,從厘金稅被確定的那一天,四人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因此誰也沒有意外,同時也都沒有太當一回事。
內閣雖然掌管天下,但並不是天下所有的事都要內閣負責。
地方的事情,還是要地方先負責,知府、巡撫、總督,一級級來,除非淮安的事情演變成騷亂,並席捲整個南直隸,否則中央不必有人負責,如果非要找一個負責的,那提出厘金稅的皇太子才應該是頭號戰犯。
第264章 史可法督
當然了,沒人敢要太子負責,不過對皇太子的微詞肯定是少不了的,朝堂上那些對皇太子有所不滿的老官吏正好可以勸誡一下皇太子,讓皇太子收收性子,不要再肆意妄為,隨意指點朝政了,還是回到東宮,安心讀書為好。
「厘金稅是國策,任何人不得挑戰!」周延儒先定了調子。
其他三人都同意。
告示貼了,遼餉也減半了,這厘金稅肯定是必須收的,不然不要說軍餉,就是官員的俸祿和衙門的油墨錢也沒地方找去了。
「淮安之事,令漕運總督史可法好生處理,處理不好,影響了漕運貫通和開徵厘金稅的大計,唯他是問。」周延儒又定了第二個調子。
隻說好生處理,具體怎麽個「好生」,就要靠史可法自己去琢磨了,處置好了,以功抵過,處置不好,那可就要兩罪並罰了。
但不管處置的好不好,都不會影響到內閣,更不會影響到周延儒的首輔大位。
陳演和魏照乘都是點頭,謝升猶豫了一下,多了一句嘴:「閣老,您覺得,史可法能處理好嗎?」
周延儒臉色一沉。
謝升知道自己說錯了話,趕緊閉嘴。
「走吧,淮安之事陛下一定會召見我們。」
周延儒緩緩站起來,向外走。
中書舍人連忙為首輔大人掀起簾子。
落日餘暉照著他半邊臉頰,也照著這大明朝的中樞內院。
……
「天下之賦,半在江南」,從宋代開始就設置了專門負責徵收江南糧米,並運送到北方的衙門,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後,北方糧米越發不能自給,漕運也就越發重要,明景泰二年(1451年),明廷設立漕運衙門,設漕運總督,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漕運總督為二品大員,管理跨越數高官達3000多華裏的運河沿線,其首要目的是要將湖廣、江西、浙江、南直隸等地的漕糧如期運送到京師。
滿載漕糧的船隻至淮安,悉經漕運衙門查驗,方能由運河北上。
因此淮安是南糧北運的中樞。
漕河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漕運的效率。漕運通則國計足,故疏浚漕河成為漕運總督的一項基本職責,其內容主要包括修建堤壩、設立水閘、新開河渠、疏通河道等。
無論發生什麽情況,漕運總督都必須首先保證漕糧的足額與及時運輸。
但今日,漕運卻堵塞了,所有的運糧船都堵在運河之上一動不動,從淮安口開始,連綿幾十裏。
漕運總督衙門。
「據報,有上萬人。」田守信臉色凝重。
朱慈烺暗暗吸了一口氣,任何改革都會觸動了既得利益者,這一點,在提出「四策」之時,他就已經想到了,如果大明現在是和平時期,沒有甲申之變的危機,他倒是可以習風細雨,循序漸進的推進,但危局如此,非不破不能大立,尤其「遼餉」更是大明的毒瘤,非立刻割除不可。
而有出就得有進,有廢就得有立,廢了糧餉,厘金稅就必須開徵!
這一點,不止朱慈烺,相信朝堂上的諸公也應該是明白的。
厘金稅關係重大,絕不能出現任何差池,但商人聚眾鬧事卻也不能輕忽,一個處理不善,就有可能引發騷亂。
「現在人群可散去了?史可法是怎麽處理的?」朱慈烺問。自從穿越以來,朱慈烺就對史可法頗為關注,雖然史可法不是一個軍政之才,也沒有政治嗅覺,不過在政事的處理上卻是一把好手,就任漕運總督不過一年,就已經政績斐然。現在商人們在漕運衙門前聚集,抗議厘金稅,朱慈烺想知道史可法會如何處置?更想知道史可法對「四策」的態度。
如果史可法支持「四策」,又能明快的處理這一次的事件,那麽以後就可以重用,反之,也就隻是一個做漕運總督的材料了。
「隻知道史可法正在安撫,具體結果,尚不清楚。」田守信道。
淮安距離北京千裏,即便是朝廷的快馬塘報,得到的最新消息其實也已經是一天多前的事情了。
「得趕緊驅散人群,不然事情就大了。」吳偉業臉色凝重,他原本是來報帳的,但聽見了這消息,忍不住發表意見。
朱慈烺站起來,焦急的來回走。
他何嚐不知道得立刻驅散,但相隔千裏,他有心無力,隻能期望史可法有能力有魄力處理此事。
史可法,這是你正名的機會。
究竟你隻是一個幹吏,最多不過巡撫之才呢,還是有經緯國家、統領政事的能力,就看你今次的表現了。
同一時間。
內閣班房也正在討論淮安之事。
周延儒,陳演,謝升和魏照乘四人都很平靜,四人都是在宦海中起伏數次的老油條,歷練豐富,從厘金稅被確定的那一天,四人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因此誰也沒有意外,同時也都沒有太當一回事。
內閣雖然掌管天下,但並不是天下所有的事都要內閣負責。
地方的事情,還是要地方先負責,知府、巡撫、總督,一級級來,除非淮安的事情演變成騷亂,並席捲整個南直隸,否則中央不必有人負責,如果非要找一個負責的,那提出厘金稅的皇太子才應該是頭號戰犯。
第264章 史可法督
當然了,沒人敢要太子負責,不過對皇太子的微詞肯定是少不了的,朝堂上那些對皇太子有所不滿的老官吏正好可以勸誡一下皇太子,讓皇太子收收性子,不要再肆意妄為,隨意指點朝政了,還是回到東宮,安心讀書為好。
「厘金稅是國策,任何人不得挑戰!」周延儒先定了調子。
其他三人都同意。
告示貼了,遼餉也減半了,這厘金稅肯定是必須收的,不然不要說軍餉,就是官員的俸祿和衙門的油墨錢也沒地方找去了。
「淮安之事,令漕運總督史可法好生處理,處理不好,影響了漕運貫通和開徵厘金稅的大計,唯他是問。」周延儒又定了第二個調子。
隻說好生處理,具體怎麽個「好生」,就要靠史可法自己去琢磨了,處置好了,以功抵過,處置不好,那可就要兩罪並罰了。
但不管處置的好不好,都不會影響到內閣,更不會影響到周延儒的首輔大位。
陳演和魏照乘都是點頭,謝升猶豫了一下,多了一句嘴:「閣老,您覺得,史可法能處理好嗎?」
周延儒臉色一沉。
謝升知道自己說錯了話,趕緊閉嘴。
「走吧,淮安之事陛下一定會召見我們。」
周延儒緩緩站起來,向外走。
中書舍人連忙為首輔大人掀起簾子。
落日餘暉照著他半邊臉頰,也照著這大明朝的中樞內院。
……
「天下之賦,半在江南」,從宋代開始就設置了專門負責徵收江南糧米,並運送到北方的衙門,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後,北方糧米越發不能自給,漕運也就越發重要,明景泰二年(1451年),明廷設立漕運衙門,設漕運總督,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漕運總督為二品大員,管理跨越數高官達3000多華裏的運河沿線,其首要目的是要將湖廣、江西、浙江、南直隸等地的漕糧如期運送到京師。
滿載漕糧的船隻至淮安,悉經漕運衙門查驗,方能由運河北上。
因此淮安是南糧北運的中樞。
漕河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漕運的效率。漕運通則國計足,故疏浚漕河成為漕運總督的一項基本職責,其內容主要包括修建堤壩、設立水閘、新開河渠、疏通河道等。
無論發生什麽情況,漕運總督都必須首先保證漕糧的足額與及時運輸。
但今日,漕運卻堵塞了,所有的運糧船都堵在運河之上一動不動,從淮安口開始,連綿幾十裏。
漕運總督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