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玉米、番薯在中國廣泛種植,是清朝的事,這也是清朝人口超過明朝的三到四倍,卻沒有天下大亂的原因之一。
「好。」
朱慈烺卻已經壓不住心中的興奮了,米粟或者小麥一畝的產量不過三百斤,最高也不會超過四百斤,換成玉米就等於是翻倍,可以多養一倍的人口,如果這三種作物能在北方大規模的播種,困擾大明的饑荒一定能大大緩解。
其實玉米的畝產量遠不止六百斤,隻要稍有雨水,最少能有八百斤——現代社會裏,種子優良,肥料充足,機械化播種的玉米畝產有一千五百斤。
吳甡聽得眼睛大亮,如果這勞什子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真有這麽厲害,那大明的危局不是馬上就可以緩解一半嗎?
「先生,如果我把此事交付給你,專職督促百姓在北方大規模播種馬鈴薯玉米番薯,你可願意?」朱慈烺看著宋應星。
宋應星愣了一下,到這時他終於是明白朱慈烺的用意了,趕緊站起來,深深一躬,激動的說:「臣自當竭盡全力!」
朱慈烺點頭笑:「你中過舉,有功名在身,就暫且先到我東宮,任一個左司直郎如何?」
東宮詹事府中官職最大的是詹事(正三品),其次是少詹事2人(正四品),再下麵就是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從五品)等,因為崇禎的重視,詹事府沒有缺額,各個官職都是滿滿,朱慈烺想要插人一時也插不進去,所以朱慈烺隻能給宋應星一個並不常設的左司直郎的官職。
宋應星辭官之前隻是一個八品官,左司直郎是從六品,又在東宮詹事府任職,是輔佐太子的人,算起來等於是連升兩級啊。
吳甡皺起眉頭:「殿下……」
朱慈烺雖然身為太子,但並沒有直接任命官員的權力,即使是東宮詹事府的官員,也必須由崇禎或者是吏部任命,朱慈烺卻自己任命,一旦被禦史們知道,肯定又會彈劾,所以吳甡忍不住有點擔心。
但細細一想,卻又明白朱慈烺的用意了。
宋應星要大用,一介布衣可不行,必須給宋應星相應的官職,而且越高越好。但朝中官職太不好任命,畢竟宋應星在此之前,隻是一個八品的理司,吏部的作風一向又拖拖拉拉,一個月任命不下來也是常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朱慈烺懇求崇禎把宋應星任命為朝中六部的官員,隱隱就有幹涉朝政,從崇禎手中奪權的感覺,但把宋應星任命為自家東宮的官員,這層顧忌就會少掉很多。
至於禦史們的彈劾,根本不用太擔心,第一禦史們都出京了,第二,一會朱慈烺就進宮,請父皇準許對宋應星的任命,不給禦史們出手的機會。
「謝殿下。」宋應星跪倒在地,激動不已,起身之後他向朱慈烺拱手:「殿下,此事要成,非有各地官員的配合不可。」
朱慈烺笑:「不急,在北方地區全麵推廣是一個長期計劃,短時間之內,隻能先著眼於京畿地區。」
第189章 南北差異
宋應星恍然:「臣魯莽了。」
倒不是魯莽,而是他太激動了,一時沒想到那麽多,稍微沉思一下,他趕緊道:「殿下,臣雖知曉種植之法,但卻沒有種子,如今已經是三月初,再有半個月就要播種了,因此需馬上到福建或者呂宋島採購種子!」
朱慈烺笑:「種子之事先生不用擔心,我自有安排,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先解決。」
「臣謹聽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我大明的根本,而農政又是農業的根本,農政之中,又以水利先行,如今連年大旱,水利就更是重要了,不然就算種下玉米和馬鈴薯,也難有太好的收成。」朱慈烺說。
宋應星很是驚訝,想不到對太子對農業竟然有這麽深的理解。
吳甡卻不驚訝,太子總是讓他刮目相看。
宋應星激動道:「殿下所言甚是!人人都知江南為魚米之鄉,卻不知江南雖河流密布,風調雨順,但農人同樣重視田間水利,各種水利設施隨處可見。相反,臣從江西一路走來,發現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麽農田水力設施,全在靠天吃飯,如果北方也能興建水利,縱使有大旱,也不會顆粒無收。故臣以為,天下沒有薄田,隻有懶漢。」
吳甡做過山西巡撫,對北方水利有很多了解,聽到這裏,忍不住插言道:「北方並非沒有水利設施,各省各地的河道、差不多每年都要修繕的。北方各省的徭役,大部分也都用在了疏浚河道、加固堤壩之上,當然了,最近幾年天災人禍,北方水利確實有所鬆懈。」
聽吳甡這麽一說,宋應星便不敢說了。
朱慈烺笑:「先生不必有什麽顧忌,但說無妨。」
宋應星這才放下包袱,先對吳牲施了一禮,才繼續說道:「老朽與大人有些不同見解,鬥膽試論之。北方作物比較抗旱,旱災多少會有些收成,澇災卻往往顆粒無收,因此北方水利防澇重於抗旱,但如今的形勢跟過去已然不同,北方連年大旱,未來幾年的旱災恐怕也不會緩解,因此北方水利必須改變指導思想,從防澇改為防澇抗旱並舉。」
吳甡沉思道:「不錯,確實應該改。」
宋應星受到鼓舞,繼續說:「北方各地中,條件最好的便是京畿地區,京畿地區共有四條河流,縱貫南北,在京畿興修水利,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京畿人口多,對糧食的需求量極大,多年來,朝廷一直依賴漕運,從南方千裏轉運糧食到京畿,一旦江南發生大災或者是兵禍,無糧可運,京畿就危矣,但如果京畿地區能種植玉米,增產糧食,不但可以節省南糧北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更能改變京畿隻能依靠南糧的困局。」
「好。」
朱慈烺卻已經壓不住心中的興奮了,米粟或者小麥一畝的產量不過三百斤,最高也不會超過四百斤,換成玉米就等於是翻倍,可以多養一倍的人口,如果這三種作物能在北方大規模的播種,困擾大明的饑荒一定能大大緩解。
其實玉米的畝產量遠不止六百斤,隻要稍有雨水,最少能有八百斤——現代社會裏,種子優良,肥料充足,機械化播種的玉米畝產有一千五百斤。
吳甡聽得眼睛大亮,如果這勞什子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真有這麽厲害,那大明的危局不是馬上就可以緩解一半嗎?
「先生,如果我把此事交付給你,專職督促百姓在北方大規模播種馬鈴薯玉米番薯,你可願意?」朱慈烺看著宋應星。
宋應星愣了一下,到這時他終於是明白朱慈烺的用意了,趕緊站起來,深深一躬,激動的說:「臣自當竭盡全力!」
朱慈烺點頭笑:「你中過舉,有功名在身,就暫且先到我東宮,任一個左司直郎如何?」
東宮詹事府中官職最大的是詹事(正三品),其次是少詹事2人(正四品),再下麵就是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從五品)等,因為崇禎的重視,詹事府沒有缺額,各個官職都是滿滿,朱慈烺想要插人一時也插不進去,所以朱慈烺隻能給宋應星一個並不常設的左司直郎的官職。
宋應星辭官之前隻是一個八品官,左司直郎是從六品,又在東宮詹事府任職,是輔佐太子的人,算起來等於是連升兩級啊。
吳甡皺起眉頭:「殿下……」
朱慈烺雖然身為太子,但並沒有直接任命官員的權力,即使是東宮詹事府的官員,也必須由崇禎或者是吏部任命,朱慈烺卻自己任命,一旦被禦史們知道,肯定又會彈劾,所以吳甡忍不住有點擔心。
但細細一想,卻又明白朱慈烺的用意了。
宋應星要大用,一介布衣可不行,必須給宋應星相應的官職,而且越高越好。但朝中官職太不好任命,畢竟宋應星在此之前,隻是一個八品的理司,吏部的作風一向又拖拖拉拉,一個月任命不下來也是常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朱慈烺懇求崇禎把宋應星任命為朝中六部的官員,隱隱就有幹涉朝政,從崇禎手中奪權的感覺,但把宋應星任命為自家東宮的官員,這層顧忌就會少掉很多。
至於禦史們的彈劾,根本不用太擔心,第一禦史們都出京了,第二,一會朱慈烺就進宮,請父皇準許對宋應星的任命,不給禦史們出手的機會。
「謝殿下。」宋應星跪倒在地,激動不已,起身之後他向朱慈烺拱手:「殿下,此事要成,非有各地官員的配合不可。」
朱慈烺笑:「不急,在北方地區全麵推廣是一個長期計劃,短時間之內,隻能先著眼於京畿地區。」
第189章 南北差異
宋應星恍然:「臣魯莽了。」
倒不是魯莽,而是他太激動了,一時沒想到那麽多,稍微沉思一下,他趕緊道:「殿下,臣雖知曉種植之法,但卻沒有種子,如今已經是三月初,再有半個月就要播種了,因此需馬上到福建或者呂宋島採購種子!」
朱慈烺笑:「種子之事先生不用擔心,我自有安排,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先解決。」
「臣謹聽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我大明的根本,而農政又是農業的根本,農政之中,又以水利先行,如今連年大旱,水利就更是重要了,不然就算種下玉米和馬鈴薯,也難有太好的收成。」朱慈烺說。
宋應星很是驚訝,想不到對太子對農業竟然有這麽深的理解。
吳甡卻不驚訝,太子總是讓他刮目相看。
宋應星激動道:「殿下所言甚是!人人都知江南為魚米之鄉,卻不知江南雖河流密布,風調雨順,但農人同樣重視田間水利,各種水利設施隨處可見。相反,臣從江西一路走來,發現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麽農田水力設施,全在靠天吃飯,如果北方也能興建水利,縱使有大旱,也不會顆粒無收。故臣以為,天下沒有薄田,隻有懶漢。」
吳甡做過山西巡撫,對北方水利有很多了解,聽到這裏,忍不住插言道:「北方並非沒有水利設施,各省各地的河道、差不多每年都要修繕的。北方各省的徭役,大部分也都用在了疏浚河道、加固堤壩之上,當然了,最近幾年天災人禍,北方水利確實有所鬆懈。」
聽吳甡這麽一說,宋應星便不敢說了。
朱慈烺笑:「先生不必有什麽顧忌,但說無妨。」
宋應星這才放下包袱,先對吳牲施了一禮,才繼續說道:「老朽與大人有些不同見解,鬥膽試論之。北方作物比較抗旱,旱災多少會有些收成,澇災卻往往顆粒無收,因此北方水利防澇重於抗旱,但如今的形勢跟過去已然不同,北方連年大旱,未來幾年的旱災恐怕也不會緩解,因此北方水利必須改變指導思想,從防澇改為防澇抗旱並舉。」
吳甡沉思道:「不錯,確實應該改。」
宋應星受到鼓舞,繼續說:「北方各地中,條件最好的便是京畿地區,京畿地區共有四條河流,縱貫南北,在京畿興修水利,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京畿人口多,對糧食的需求量極大,多年來,朝廷一直依賴漕運,從南方千裏轉運糧食到京畿,一旦江南發生大災或者是兵禍,無糧可運,京畿就危矣,但如果京畿地區能種植玉米,增產糧食,不但可以節省南糧北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更能改變京畿隻能依靠南糧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