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漕運關係重大,皇太子又剛剛退出厘金稅,在運河設置了十幾處的厘金局,再過幾日就會開始徵稅,這個時候,皇太子卻忽然拋出漕運海運的問題,難道是有其他的用意嗎?


    宋玫心念急轉,在不明白朱慈烺心意前,他四平八穩的回答:「殿下,漕運是國家大計,從運河開鑿到現在,將近七百年,唐宋元,加上本朝,南糧北運,南北經濟和商品流通皆依賴漕運。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若無漕運,天下恐怕將是另一個樣子……」


    「重要性我知道,說說弊端。」朱慈烺不動聲色。


    宋玫眼角一跳,對朱慈烺的心意再無懷疑,連忙道:「漕運所用漕兵漕丁眾多,運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築,耗費巨大……」


    朱慈烺淡淡笑:「再說海運。海運有什麽優缺點?」


    宋玫沉吟道:「速度快,運量大,不過風險也高,加上東南沿海仍有小股海寇出沒,遠不如漕運安全。」


    朱慈烺點頭:「是啊,海運確實高風險,但有四個漕運不能比及的優點,那就是,速度快,運量大,費用低,省人力。尤其是費用低,朝廷每年用在漕河清淤的費用將近百萬兩,但如果換成海運,費用最少能減免一半。」


    宋玫咽了一口唾沫,太子的心意已經清楚無比,傳他來的用意,也是昭然若揭,於是站起來,拱手道:「殿下,漕運海運之爭,已經有幾十年了,孰優孰劣,一直爭論不下,但殿下剛剛提議設置了厘金局,這時漕運改海,怕是……」


    「怕是自打臉嗎?」朱慈烺淡淡笑,接住他的話。


    第173章 大明板甲


    宋玫趕緊躬身:「臣不敢。」


    朱慈烺點點頭,宋玫沒有迎合他,而是委婉的提出意見,由此可知,這一位兢兢業業的老幹吏倒也不是一個唯唯諾諾之人,於是道:「漕運不可廢,但海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尤其漕米改海最是可行,我想著從東南沿海找出一兩個省份做試點,開闢到天津的航線,不論成功失敗,都不會影響到漕運大局,你覺得如何?」


    宋玫深眼角急劇跳動,他在朝中多年,但因為是楚黨出身,不被東林所喜,一直都升不上去,原本他已經不抱希望,想著過幾年就致仕退休,不想府中的贊畫、也就是他的師爺蕭漢俊卻看出了皇太子的英明,毛遂自薦,要跟從皇太子做一番事業。對蕭漢俊的眼光,他一向十分信服,而太子在京營和朝堂上的表現,更是讓他堅信,皇太子將來一定會是一個明君!


    所以,雖然他對漕米改海之策有所保留,也知道自己一旦在朝堂上提出,就會成為「漕運派」的箭靶,但他依然毫不猶豫。搭上太子這條線,一旦太子登基,他就是從龍之功,現在的一點責難又什麽呢?


    「殿下英明,此事確可嚐試,臣願意上本。」宋玫道。


    孺子可教,朱慈烺淡淡笑。


    ……


    宋玫走後,朱慈烺閉目養神,想著明日裏該怎麽向崇禎和朝臣們吹風?「漕米改海」之事,又如何能在朝堂上順利推行,而不至於遭受到太大的阻力?


    漕運是國家大計,不但關乎幾十萬人的飯碗,更關乎沿線城市的繁榮。


    如果沒有了漕運,揚州,淮安,徐州,臨清,這些城市怕是要破落下去,因此這些地方官和地方勢力都不會容許漕運改海,朝廷每年百萬兩的運河疏通和修建費用,也有一幫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也不會容許漕運改海,短時間之內,這個利益機構是不能動的……


    一個小太監輕步走了進來,在田守信耳邊小聲匯報,田守信點點頭,到朱慈烺身邊小聲道:「殿下,褚憲章來了。」


    「宣!」朱慈烺睜開眼。


    「奴婢叩見殿下。」


    褚憲章快步走進殿中,在朱慈烺麵前跪倒,一臉喜色的道:「殿下,照你的圖紙,盔甲廠已經打造出兩件板甲的成品了。」


    「走!」


    朱慈烺驚喜的跳起來,帶著田守信和褚憲章,直奔兵仗局盔甲廠。


    上一次視察盔甲廠之時,朱慈烺將他設計的簡易板甲的草圖交給了盔甲廠掌廠太監趙宏英,在三十名工匠日夜不停的鍛打之下,歷經六天,終於是打造出了兩件成品。


    邊緣4mm,中間大約8mm厚,弧度依身體形狀而打造,前後一共兩片,用寬大厚實的棉布連接,搭在肩膀上,左右兩側有孔洞,穿上細繩和身體紮緊了,戴上笠盔,配上護肩鐵甲和護脖鐵甲,士兵的整個上半身就處在嚴密的保護中了。


    8mm的鐵板,對弓箭完全免疫,任何弓箭包括建虜最著名的「重箭」都不能射穿。


    同樣,近距離的穿刺,不管是長矛和利劍,都無法對鐵板後的身體形成刺穿傷。


    穿上這樣的鐵板,士兵的死亡率會大大降低。


    朱慈烺很滿意。


    見朱慈烺臉上露出笑容,跟在他身後的褚憲章微微鬆了一口氣。


    趙宏英卻很是平靜,不喜不憂。


    就像朱慈烺預測的那樣,趙宏英果然是一個隻做不說的角色。


    不過還是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重量太大,太笨重了,前後兩塊鐵板,加起來五十多斤,如果配上護肩鐵甲和護脖鐵甲,再戴上一頂笠盔,一個士兵盔甲的負荷量超過七十斤,這不是一般士兵能承受的。


    第二,代價太高,耗時太多,兩塊鐵板五十斤,但卻足足耗費了六十斤鐵,原因很簡單,這兩塊鐵板是匠人們一錘一錘鍛打出來的,鍛打之中,火星四濺,飛濺出去的全都是鐵,更不用說,三十名最好的工匠鍛打了六天才打造出兩副,這樣的工作效率要供給大明朝的軍隊,根本不可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十五年(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韭菜東南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韭菜東南生並收藏崇禎十五年(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