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臣都達成了一致,崇禎也不再猶豫了,站在龍座前,精神抖擻的說:「那就擬旨吧。以太子鹽政改革四策為藍本,戶部速速擬出一個施行的方案,盡快在全國推展開來。」
「遵旨!」
首輔周延儒為首,朝臣們又都跪了下去。
周延儒臉色淡定,但眼神卻不無得意——朝臣眾多又如何,太子聰慧深遠又如何?一切的事情,還需要他這個首輔一槌定音。
鹽政之事,等於是確定了。
「你剛才說,還有逋賦?」崇禎看向朱慈烺,他表情興奮,眼神中更充滿了慈愛與欣慰之色,誰能想到,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竟然能在大明朝堂上,展現出經天緯地的大才。
真乃朕的麒麟兒啊!
「是。」朱慈烺整理一下情緒,將鹽政的不利從腦中驅逐出去,平心靜氣的繼續說:「兒臣本來以為,這些逋賦者都是窮苦人,但這些日子,兒臣仔細查閱戶部資料,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北方年年天災,又有流寇作亂,逋賦情有可原,朝廷也應該減免,但南方地區,沒有大的災禍,小股流寇也在控製範圍內,但逋賦現場卻依然嚴重,兒臣思來想去,認為隻有一個原因。」
「什麽原因?」崇禎臉色嚴肅,對於逋賦,他歷來都非常重視,每年都有催收逋賦的聖旨。歷史上,一直到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打進北京的前一個月,崇禎還下發聖旨,催收江南逋賦,但聖旨下了這麽多,卻效果平平,每年的稅收,連七成都收不夠。
崇禎一直想不透這其中的原因,該減免的他都減免了,該問責官員他也問責了,但逋賦問題,為什麽始終得不到解決?
朝臣給不了他答案,也許麒麟兒能給。
殿中百官也都屏氣凝息的靜聽,現在再沒有人敢把朱慈烺當成小,孩兒了,在百官眼中,朱慈烺隱隱已經成為解決大明頑症的一位良醫,起碼從厘金稅和鹽政的改革,看起來是如此。
「慣性!」
朱慈烺回答。
「慣性?」崇禎皺起眉頭。
朱慈烺解釋:「江南的這些逋賦者大部分都是有田有產的地主,長久以來,每年交稅時,他們隻交一部分的稅,剩下的承諾明年會補繳,但實際到了第二年卻仍然隻繳一部分,欠著的仍然欠著。」
「久而久之,就成了慣例,一百畝地,習慣成自然的隻繳納八十畝,甚至五十畝的稅。父皇或許有印象,崇禎元年的田畝賦收的最多,為什麽呢?因為那一年減免了全天下過去五年所有的欠稅,也就是說,過去五年的欠稅朝廷不要了。恕兒臣直言,此乃惡例,此例一開,那些過去五年裏老老實實交稅的地主,都感覺吃了虧,從此也紛紛開始逋賦,大家都在想,也許明年又會減免欠稅呢,所以幹嘛全部都交呢?」
朱慈烺說的平靜,崇禎卻微微皺起了眉頭,崇禎元年為什麽會減免欠稅呢?因為他新皇登基,要大赦天下啊,但聽兒子的意思,自己好像不該大赦一樣,心裏微微有點不舒服。
朱慈烺卻不知道父皇的感受,他繼續說:「這些逋賦者都是與當地官員關係良好之人,甚至很多是在當地極有聲望的名門望族,家族中多人在朝中為官,地方官員不敢對他們催稅。前年時,父皇免了河北三府逋賦,再次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於是去年的逋賦者,又比前年多了一些……」
聽到這裏,內閣四臣的臉上都是冷汗淋淋,尤其是戶部尚書陳演。
今日早朝,朱慈烺一直在打戶部的臉,前麵還是繞著圈子打,但現在卻是直接打了。
「臣有罪。」
陳演再一次的呼喊。
他內心惶恐,不知道太子是從哪裏看到的這些資料?他不記得太子曾經到戶部要過這些資料啊?
但太子說的一點都沒錯,逋賦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家族,地方官員拿他們沒辦法,朝廷中又有他們的家人或者是親友,相互照應掩蓋,因此,他們年年都可以逋賦。
畢自嚴擔任戶部尚書時,曾經把治理江南等地的嚴重逋賦當作緩解朝廷財政危機的重點,並對逋賦者進行了一次大清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人亡政息,畢自嚴去職後,逋賦又死灰復燃。
畢自嚴後來的戶部尚書對逋賦問題都沒有什麽辦法。
朱慈烺沒理會陳演的呼喊,繼續說:「當然了,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吃逋賦者這一套,也有官員對逮賦者不假辭色,想要對逮賦者嚴懲,然許多逋賦者都是有功名的人,朝廷規矩,官府不能擅自體罰或拘捕他們,這種情況,官員隻能上報,然上報之後,通常都不會有結果,因為這種事情太多了,上級根本應付不過來。」
「張太嶽任首輔時,對逮賦者一律控告,讓那些逮賦者名揚天下,此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世貞。」
張太嶽就是一代名相張居正,諡文忠。
因為得罪了王世貞,被王世貞誹謗很多。
王世貞,一代文豪,相傳是金瓶梅的作者。
百官都靜靜聽,朝堂上靜寂無聲,有人想,張太嶽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更解決不了。
「張太嶽去後,朝廷對逮賦者再沒有控告過,有功名的官員對付不了,那些沒有功名的逮賦者,總應該好對付吧?但事實並不那麽簡單,那些沒有功名的逮賦者雖然不能免去刑杖,但卻可以花錢請人代杖。父皇,代杖這種事你可能沒聽過,但在我大明,卻不是什麽新鮮事。」朱慈烺輕輕嘆口氣。
「遵旨!」
首輔周延儒為首,朝臣們又都跪了下去。
周延儒臉色淡定,但眼神卻不無得意——朝臣眾多又如何,太子聰慧深遠又如何?一切的事情,還需要他這個首輔一槌定音。
鹽政之事,等於是確定了。
「你剛才說,還有逋賦?」崇禎看向朱慈烺,他表情興奮,眼神中更充滿了慈愛與欣慰之色,誰能想到,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竟然能在大明朝堂上,展現出經天緯地的大才。
真乃朕的麒麟兒啊!
「是。」朱慈烺整理一下情緒,將鹽政的不利從腦中驅逐出去,平心靜氣的繼續說:「兒臣本來以為,這些逋賦者都是窮苦人,但這些日子,兒臣仔細查閱戶部資料,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北方年年天災,又有流寇作亂,逋賦情有可原,朝廷也應該減免,但南方地區,沒有大的災禍,小股流寇也在控製範圍內,但逋賦現場卻依然嚴重,兒臣思來想去,認為隻有一個原因。」
「什麽原因?」崇禎臉色嚴肅,對於逋賦,他歷來都非常重視,每年都有催收逋賦的聖旨。歷史上,一直到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打進北京的前一個月,崇禎還下發聖旨,催收江南逋賦,但聖旨下了這麽多,卻效果平平,每年的稅收,連七成都收不夠。
崇禎一直想不透這其中的原因,該減免的他都減免了,該問責官員他也問責了,但逋賦問題,為什麽始終得不到解決?
朝臣給不了他答案,也許麒麟兒能給。
殿中百官也都屏氣凝息的靜聽,現在再沒有人敢把朱慈烺當成小,孩兒了,在百官眼中,朱慈烺隱隱已經成為解決大明頑症的一位良醫,起碼從厘金稅和鹽政的改革,看起來是如此。
「慣性!」
朱慈烺回答。
「慣性?」崇禎皺起眉頭。
朱慈烺解釋:「江南的這些逋賦者大部分都是有田有產的地主,長久以來,每年交稅時,他們隻交一部分的稅,剩下的承諾明年會補繳,但實際到了第二年卻仍然隻繳一部分,欠著的仍然欠著。」
「久而久之,就成了慣例,一百畝地,習慣成自然的隻繳納八十畝,甚至五十畝的稅。父皇或許有印象,崇禎元年的田畝賦收的最多,為什麽呢?因為那一年減免了全天下過去五年所有的欠稅,也就是說,過去五年的欠稅朝廷不要了。恕兒臣直言,此乃惡例,此例一開,那些過去五年裏老老實實交稅的地主,都感覺吃了虧,從此也紛紛開始逋賦,大家都在想,也許明年又會減免欠稅呢,所以幹嘛全部都交呢?」
朱慈烺說的平靜,崇禎卻微微皺起了眉頭,崇禎元年為什麽會減免欠稅呢?因為他新皇登基,要大赦天下啊,但聽兒子的意思,自己好像不該大赦一樣,心裏微微有點不舒服。
朱慈烺卻不知道父皇的感受,他繼續說:「這些逋賦者都是與當地官員關係良好之人,甚至很多是在當地極有聲望的名門望族,家族中多人在朝中為官,地方官員不敢對他們催稅。前年時,父皇免了河北三府逋賦,再次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於是去年的逋賦者,又比前年多了一些……」
聽到這裏,內閣四臣的臉上都是冷汗淋淋,尤其是戶部尚書陳演。
今日早朝,朱慈烺一直在打戶部的臉,前麵還是繞著圈子打,但現在卻是直接打了。
「臣有罪。」
陳演再一次的呼喊。
他內心惶恐,不知道太子是從哪裏看到的這些資料?他不記得太子曾經到戶部要過這些資料啊?
但太子說的一點都沒錯,逋賦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家族,地方官員拿他們沒辦法,朝廷中又有他們的家人或者是親友,相互照應掩蓋,因此,他們年年都可以逋賦。
畢自嚴擔任戶部尚書時,曾經把治理江南等地的嚴重逋賦當作緩解朝廷財政危機的重點,並對逋賦者進行了一次大清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人亡政息,畢自嚴去職後,逋賦又死灰復燃。
畢自嚴後來的戶部尚書對逋賦問題都沒有什麽辦法。
朱慈烺沒理會陳演的呼喊,繼續說:「當然了,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吃逋賦者這一套,也有官員對逮賦者不假辭色,想要對逮賦者嚴懲,然許多逋賦者都是有功名的人,朝廷規矩,官府不能擅自體罰或拘捕他們,這種情況,官員隻能上報,然上報之後,通常都不會有結果,因為這種事情太多了,上級根本應付不過來。」
「張太嶽任首輔時,對逮賦者一律控告,讓那些逮賦者名揚天下,此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世貞。」
張太嶽就是一代名相張居正,諡文忠。
因為得罪了王世貞,被王世貞誹謗很多。
王世貞,一代文豪,相傳是金瓶梅的作者。
百官都靜靜聽,朝堂上靜寂無聲,有人想,張太嶽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更解決不了。
「張太嶽去後,朝廷對逮賦者再沒有控告過,有功名的官員對付不了,那些沒有功名的逮賦者,總應該好對付吧?但事實並不那麽簡單,那些沒有功名的逮賦者雖然不能免去刑杖,但卻可以花錢請人代杖。父皇,代杖這種事你可能沒聽過,但在我大明,卻不是什麽新鮮事。」朱慈烺輕輕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