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祥點點頭,退了下去。
朱慈烺心中明白,孟兆祥沒說反對或者支持,但隱隱然已經是支持了,不然不會問到厘金局成立的細節,這一點的小心思,朝臣們包括禦座上的崇禎都心知肚明。
「內閣怎麽看?」
一番爭吵之後,崇禎終於看向了內閣。
遼餉加重農民負擔,致使「民窮財盡」,各地官員訴苦的奏摺,他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崇禎很了解,也很痛苦,但國庫空虛,朝廷財源枯竭,不征「遼餉」,朝廷拿什麽平定遼東,剿滅流賊呢?
因此,遼餉是不得不「惡」。
但朱慈烺的厘金稅,讓他眼前一亮,如果厘金稅一年正能收300萬,朝廷又何必施行那臭名昭著的遼餉呢?不過朝臣的反對之聲讓他猶豫,僵持情況下,內閣四臣的意見至關重要。
眾臣目光都看向首輔周延儒。
周延儒輕輕咳嗽一聲,站到殿中,沉吟了一下,端著肩膀對崇禎行禮:「厘金稅甚好,老臣以為試行。」
厘金稅是皇太子提出來的,有理有據,皇上眼睛裏隱隱又有喜色,他這個首輔當然不能唱反調。
朱慈烺長長鬆了一口氣。周延儒雖然有奸相之名,但看來卻也不是昏庸盲動之輩。
禦座上的崇禎帝也鬆了一口氣。
朝堂隱隱騷動,那些反對的官員表情激動,不明白首輔大人為什麽要同意?
「不過厘金稅一年是否能收到三百萬,老臣卻有點保留。」周延儒恭謹的向朱慈烺躬了一下:「請殿下恕罪。」
朱慈烺還了一禮,笑:「厘金稅新開,周老先生大人有所疑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隻要各地的厘金局都設置起來,嚴格收稅,一年三百萬的銀子,我還是有把握的。」
朱慈烺的自信來自後世,滿清在沒有江南的情況下,都能收到一千萬,如今大明江南在手,京杭大運河在手,而且奢侈品加倍收稅,如此情況下,如果連區區三百萬都收不到,那就怪了。
明朝的官場還不流行稱呼長官為「大人」,隻有首輔次輔等內閣成員可以享受「老先生大人」的待遇,因此朱慈烺稱呼周延儒為周老先生大人。
「但如果收不夠呢?」周延儒一臉憂心,聲音沙啞:「厘金稅收不上來,遼餉又廢除了,到時朝廷拿什麽發軍餉?遼東和流賊又如何平定?天下豈不就亂了?因此老臣以為,遼餉暫時還不能廢除,等到厘金稅收上來,確有三百萬,足以補上遼餉的缺額之後,再廢除遼餉也不遲。」
不得不說,周延儒的話很妥當,有老成謀國之意。
殿中眾臣都是點頭。
連崇禎也微微點頭。
周延儒能當首輔,卻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但朱慈烺卻不能贊同。
明末時,遼餉已經成為壓垮天下農民,尤其是北方農民的最後一根稻草,豐年還好,一旦有災禍,一年的收入根本不夠支付田畝賦和遼餉,官府緝稅又急,為了逃稅,很多人不得不逃離家鄉,最後變成流賊,加入了李自成的大軍,因此,要想控製北方的亂局,對李自成釜底抽薪,廢除遼餉迫在眉睫——早一日廢除,北方的亂局就能早一日結束。
現在已經是崇禎十五年,距離十七年的大限,隻有兩年時間了,朱慈烺一分一秒都不敢拖延。
「父皇,」朱慈烺向崇禎行禮:「李自成為何屢剿不滅?其兵馬甚至還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乃是因為中原大地到處都是流竄的饑民,有源源不斷的饑民加入,李自成的兵馬自然越來越多。而這些饑民本來是我大明的良民,因為天災,因為遼餉,他們不得不逃離家鄉,如果朝廷廢除遼餉,他們自會返回家鄉,哪怕隻有十分之一,朝廷麵對的壓力,也會少掉十分之一,因此兒臣以為,遼餉必須廢除!而且越快越好。」
一片沉默。
其實朱慈烺所講的道理,朝臣們心裏都是明白,但遼餉從萬曆四十年開徵以來,已經成為朝廷最大的一筆歲入來源,沒有了遼餉,朝廷根本沒有錢糧應付各地的亂局。
但因為遼餉的存在,各地又變的民不聊生,從而引發了更多的亂局。
這就好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陷入了一個魔鬼循環。
崇禎皺著眉頭,朱慈烺的意思,他當然明白,如果厘金稅一年真能收三百萬,他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廢除遼餉,但厘金稅剛剛提出,一年能收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貿然廢除遼餉,一旦厘金稅不如預期,那朝廷不就完了嗎?
崇禎站起來,在龍座前緩緩的踱步。
經過這些天,他對兒子的能力和判斷,已經有了一定的信心,在內心裏,他也願意聽從兒子的建議,廢除遼餉。但遼餉關乎國運,周延儒所說,也是老成持國之道,因此他不能輕易下結論。
「不如這樣。」這時,次輔陳演站了出來:「今年遼餉減半徵收,等厘金稅徵收上來,明年再全部減免!」
崇禎眼睛一亮,站住腳步:「嗯,就這樣!」
於是,事情就這麽定了。
朱慈烺輕輕嘆口氣,雖然不滿意,但也隻能接受,大明朝這艘巨輪,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已久,慣性巨大,急切之間想要改變它航行的方向,也是不現實。
遼餉減免一半,天下農民的負擔,也就輕了一半,希望中原大地的那些流民,在聽到這個消失後,能有一些人回家。
朱慈烺心中明白,孟兆祥沒說反對或者支持,但隱隱然已經是支持了,不然不會問到厘金局成立的細節,這一點的小心思,朝臣們包括禦座上的崇禎都心知肚明。
「內閣怎麽看?」
一番爭吵之後,崇禎終於看向了內閣。
遼餉加重農民負擔,致使「民窮財盡」,各地官員訴苦的奏摺,他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崇禎很了解,也很痛苦,但國庫空虛,朝廷財源枯竭,不征「遼餉」,朝廷拿什麽平定遼東,剿滅流賊呢?
因此,遼餉是不得不「惡」。
但朱慈烺的厘金稅,讓他眼前一亮,如果厘金稅一年正能收300萬,朝廷又何必施行那臭名昭著的遼餉呢?不過朝臣的反對之聲讓他猶豫,僵持情況下,內閣四臣的意見至關重要。
眾臣目光都看向首輔周延儒。
周延儒輕輕咳嗽一聲,站到殿中,沉吟了一下,端著肩膀對崇禎行禮:「厘金稅甚好,老臣以為試行。」
厘金稅是皇太子提出來的,有理有據,皇上眼睛裏隱隱又有喜色,他這個首輔當然不能唱反調。
朱慈烺長長鬆了一口氣。周延儒雖然有奸相之名,但看來卻也不是昏庸盲動之輩。
禦座上的崇禎帝也鬆了一口氣。
朝堂隱隱騷動,那些反對的官員表情激動,不明白首輔大人為什麽要同意?
「不過厘金稅一年是否能收到三百萬,老臣卻有點保留。」周延儒恭謹的向朱慈烺躬了一下:「請殿下恕罪。」
朱慈烺還了一禮,笑:「厘金稅新開,周老先生大人有所疑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隻要各地的厘金局都設置起來,嚴格收稅,一年三百萬的銀子,我還是有把握的。」
朱慈烺的自信來自後世,滿清在沒有江南的情況下,都能收到一千萬,如今大明江南在手,京杭大運河在手,而且奢侈品加倍收稅,如此情況下,如果連區區三百萬都收不到,那就怪了。
明朝的官場還不流行稱呼長官為「大人」,隻有首輔次輔等內閣成員可以享受「老先生大人」的待遇,因此朱慈烺稱呼周延儒為周老先生大人。
「但如果收不夠呢?」周延儒一臉憂心,聲音沙啞:「厘金稅收不上來,遼餉又廢除了,到時朝廷拿什麽發軍餉?遼東和流賊又如何平定?天下豈不就亂了?因此老臣以為,遼餉暫時還不能廢除,等到厘金稅收上來,確有三百萬,足以補上遼餉的缺額之後,再廢除遼餉也不遲。」
不得不說,周延儒的話很妥當,有老成謀國之意。
殿中眾臣都是點頭。
連崇禎也微微點頭。
周延儒能當首輔,卻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但朱慈烺卻不能贊同。
明末時,遼餉已經成為壓垮天下農民,尤其是北方農民的最後一根稻草,豐年還好,一旦有災禍,一年的收入根本不夠支付田畝賦和遼餉,官府緝稅又急,為了逃稅,很多人不得不逃離家鄉,最後變成流賊,加入了李自成的大軍,因此,要想控製北方的亂局,對李自成釜底抽薪,廢除遼餉迫在眉睫——早一日廢除,北方的亂局就能早一日結束。
現在已經是崇禎十五年,距離十七年的大限,隻有兩年時間了,朱慈烺一分一秒都不敢拖延。
「父皇,」朱慈烺向崇禎行禮:「李自成為何屢剿不滅?其兵馬甚至還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乃是因為中原大地到處都是流竄的饑民,有源源不斷的饑民加入,李自成的兵馬自然越來越多。而這些饑民本來是我大明的良民,因為天災,因為遼餉,他們不得不逃離家鄉,如果朝廷廢除遼餉,他們自會返回家鄉,哪怕隻有十分之一,朝廷麵對的壓力,也會少掉十分之一,因此兒臣以為,遼餉必須廢除!而且越快越好。」
一片沉默。
其實朱慈烺所講的道理,朝臣們心裏都是明白,但遼餉從萬曆四十年開徵以來,已經成為朝廷最大的一筆歲入來源,沒有了遼餉,朝廷根本沒有錢糧應付各地的亂局。
但因為遼餉的存在,各地又變的民不聊生,從而引發了更多的亂局。
這就好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陷入了一個魔鬼循環。
崇禎皺著眉頭,朱慈烺的意思,他當然明白,如果厘金稅一年真能收三百萬,他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廢除遼餉,但厘金稅剛剛提出,一年能收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貿然廢除遼餉,一旦厘金稅不如預期,那朝廷不就完了嗎?
崇禎站起來,在龍座前緩緩的踱步。
經過這些天,他對兒子的能力和判斷,已經有了一定的信心,在內心裏,他也願意聽從兒子的建議,廢除遼餉。但遼餉關乎國運,周延儒所說,也是老成持國之道,因此他不能輕易下結論。
「不如這樣。」這時,次輔陳演站了出來:「今年遼餉減半徵收,等厘金稅徵收上來,明年再全部減免!」
崇禎眼睛一亮,站住腳步:「嗯,就這樣!」
於是,事情就這麽定了。
朱慈烺輕輕嘆口氣,雖然不滿意,但也隻能接受,大明朝這艘巨輪,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已久,慣性巨大,急切之間想要改變它航行的方向,也是不現實。
遼餉減免一半,天下農民的負擔,也就輕了一半,希望中原大地的那些流民,在聽到這個消失後,能有一些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