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為什麽要把劉肇基安置在薊州?很簡單,今冬十一月,建虜將兵分兩路,一路從界嶺口毀長城邊牆而入,另一路從黃崖口入寇,兩路兵鋒直指薊州,歷史上,薊州很快就陷落,因為薊州陷落的太快,援兵來不及組織,所以明朝的防禦陷入被動,其後建虜經北京,分道南下,連克霸州、河間、永清、衡水,轉攻山東,將河北山東擄掠一空。
今世要想避免這場悲劇,薊州是重中之重。
現任薊州總兵白騰蛟是無名之輩,沒聽說他有什麽事跡,所以必須擼掉。
朱慈烺不奢望劉肇基能打退建虜,隻希望他能多拖延幾日就好。
「山西總兵李輔明還沒有回山西嗎?」沉思了一會,朱慈烺又問。
李輔明,參加鬆錦之戰的九邊總兵之一,鬆錦決戰前夜,他隨著王樸吳三桂一起敗逃至塔山,歷史上,他和其他敗逃的總兵都受到了皇帝的斥責,崇禎十六年冬天建虜進犯寧遠,李輔明被任命為援剿總兵,星夜馳援,最後力戰死於陣中。崇禎贈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
李輔明雖然在鬆錦敗逃了,但他知恥而後勇,寧遠血戰挽回了自己的聲譽。
朱慈烺想:李輔明不是名將,沒有赫赫戰績,但是忠臣,放在寧遠久後必死,既然是山西總兵,就讓他回山西最好,李輔明回了山西,就可以把周遇吉調回京師,等到今年冬季,建虜繞道蒙古寇邊的時候,我手裏就能多一張牌。
「李輔明還在寧遠修整,收編敗兵。」陳新甲回答,心想這我可辦不了,鬆山敗了,塔山杏山撤了,寧遠已經是山海關外唯一的大明城池,寧遠城城池堅固,非塔山杏山那樣的小城所能比,皇帝不會輕易放棄,李輔明也不能離開寧遠。
朱慈烺知道這一點,所以隻能輕輕嘆口氣。
大明忠臣烈士眾多,雖然他竭力全力,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救的。
就如汪喬年。
第14章 濫竽充數
朱慈烺和陳新甲的這番談話,其實已經有勾結大臣,幹預朝政的嫌疑了,但有明一朝,對太子幹政相當寬容,太祖高皇帝長期讓太子朱標監國,太子和朝臣打成一片,他也不聞不問;萬曆朝「國本之爭」,滿朝百官為了皇長子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幾乎是跟萬曆帝拚了,前後爭吵達15年,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內閣首輔四人被逼退,這期間,朝臣們一點都沒有和朱常洛聯絡,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在唐朝,隻這一項勾連大臣的罪名,就足以讓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不保。
但沒有人敢攻擊朱常洛這一點,連鄭貴妃和福王都不敢。
原因很簡單,在明朝,太子和大臣相見歡,談談國事,一點罪責都沒有。
而與之相反,如果是藩王,那罪過就大了,私下勾結大臣,輕則降爵,重則就要被削為平民了。
大明的藩王,隻要成年就必須離開京師,然後就被圈養在封地,無旨,一輩子都不許回來,整個京師,隻留太子一人。
一旦有變,太子就是皇帝。
其他藩王,縱使有什麽想法,也是鞭長莫及。
加上大明朝文官係統強大,是太子天然的維護者,因此,大明太子的儲位相當穩固,即使是萬曆那樣強勢的皇帝,也無法行廢立太子之事。
因為地位穩固,不怕被廢,所以皇太子不會冒險勾結大臣,反對父皇,而皇帝本人也心安,縱使太子惹他不高興,他也不會懷疑太子有搶班奪權,提前篡位之心。
兩個例子最明顯,大明第一位太子朱標經常同朱元璋對著幹,萬曆見到皇長子朱常洛就想吐,但絲毫不礙於兩人的太子之位。
因此,朱慈烺並不太擔心自己和陳新甲的談話,被父皇和朝臣們知道,而陳新甲應該也不至於傻到把兩人的談話內容透露給他人,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卻是要失身啊。
……
大校場到了。
大校場位在京師北郊,距離北門五裏路左右,成祖文皇帝和正德皇帝時,經常在這裏舉行閱兵大典,那真是是旌旗獵獵,兵馬如雲,但近幾個皇帝連政務都懶得處理,更別說軍務了,因此這裏已經冷清了許久,隻偶爾會有京營的人馬在這裏操練一二。
其實京師城內就有五軍校場,足夠擺幾萬人,但朱慈烺不用,他故意要把京營人馬拉到城外,他要看看,京營究竟已經爛到何種地步?五裏路程,兩個時辰,看他們能集合多少人馬?軍容軍貌又會如何?
校場有一個高五米,長十米的石台子,是主將的閱兵台,此時田守信已經指揮前行的錦衣衛在石台上撐起了華蓋,並擺了四把花梨木的椅子,朱慈烺上了石台,但不坐,他負手站立,目光看著北京城的方向。
太子不坐,陳新甲當然也不敢坐。
一個時辰過去了,大道上不見一兵一卒。
陳新甲有點等不及,小聲說:「殿下,要不派人去催一下?」
朱慈烺搖頭:「不急。還不到兩個時辰。」
此時,京師北門外,塵土飛揚,人喊馬嘶,京師三大營的人馬,正從四麵八方向北門外匯集而來。很久沒有這樣的大動作了,加上軍備馳廢,操練怠惰,以至於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你叫我,我喊你,到處亂鬧鬧,軍官騎馬奔馳訓嗬,皮鞭子到處亂抽,卻也管束不住。急的朱純臣和徐允禎嗓子都快要冒火了。
今世要想避免這場悲劇,薊州是重中之重。
現任薊州總兵白騰蛟是無名之輩,沒聽說他有什麽事跡,所以必須擼掉。
朱慈烺不奢望劉肇基能打退建虜,隻希望他能多拖延幾日就好。
「山西總兵李輔明還沒有回山西嗎?」沉思了一會,朱慈烺又問。
李輔明,參加鬆錦之戰的九邊總兵之一,鬆錦決戰前夜,他隨著王樸吳三桂一起敗逃至塔山,歷史上,他和其他敗逃的總兵都受到了皇帝的斥責,崇禎十六年冬天建虜進犯寧遠,李輔明被任命為援剿總兵,星夜馳援,最後力戰死於陣中。崇禎贈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
李輔明雖然在鬆錦敗逃了,但他知恥而後勇,寧遠血戰挽回了自己的聲譽。
朱慈烺想:李輔明不是名將,沒有赫赫戰績,但是忠臣,放在寧遠久後必死,既然是山西總兵,就讓他回山西最好,李輔明回了山西,就可以把周遇吉調回京師,等到今年冬季,建虜繞道蒙古寇邊的時候,我手裏就能多一張牌。
「李輔明還在寧遠修整,收編敗兵。」陳新甲回答,心想這我可辦不了,鬆山敗了,塔山杏山撤了,寧遠已經是山海關外唯一的大明城池,寧遠城城池堅固,非塔山杏山那樣的小城所能比,皇帝不會輕易放棄,李輔明也不能離開寧遠。
朱慈烺知道這一點,所以隻能輕輕嘆口氣。
大明忠臣烈士眾多,雖然他竭力全力,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救的。
就如汪喬年。
第14章 濫竽充數
朱慈烺和陳新甲的這番談話,其實已經有勾結大臣,幹預朝政的嫌疑了,但有明一朝,對太子幹政相當寬容,太祖高皇帝長期讓太子朱標監國,太子和朝臣打成一片,他也不聞不問;萬曆朝「國本之爭」,滿朝百官為了皇長子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幾乎是跟萬曆帝拚了,前後爭吵達15年,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內閣首輔四人被逼退,這期間,朝臣們一點都沒有和朱常洛聯絡,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在唐朝,隻這一項勾連大臣的罪名,就足以讓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不保。
但沒有人敢攻擊朱常洛這一點,連鄭貴妃和福王都不敢。
原因很簡單,在明朝,太子和大臣相見歡,談談國事,一點罪責都沒有。
而與之相反,如果是藩王,那罪過就大了,私下勾結大臣,輕則降爵,重則就要被削為平民了。
大明的藩王,隻要成年就必須離開京師,然後就被圈養在封地,無旨,一輩子都不許回來,整個京師,隻留太子一人。
一旦有變,太子就是皇帝。
其他藩王,縱使有什麽想法,也是鞭長莫及。
加上大明朝文官係統強大,是太子天然的維護者,因此,大明太子的儲位相當穩固,即使是萬曆那樣強勢的皇帝,也無法行廢立太子之事。
因為地位穩固,不怕被廢,所以皇太子不會冒險勾結大臣,反對父皇,而皇帝本人也心安,縱使太子惹他不高興,他也不會懷疑太子有搶班奪權,提前篡位之心。
兩個例子最明顯,大明第一位太子朱標經常同朱元璋對著幹,萬曆見到皇長子朱常洛就想吐,但絲毫不礙於兩人的太子之位。
因此,朱慈烺並不太擔心自己和陳新甲的談話,被父皇和朝臣們知道,而陳新甲應該也不至於傻到把兩人的談話內容透露給他人,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卻是要失身啊。
……
大校場到了。
大校場位在京師北郊,距離北門五裏路左右,成祖文皇帝和正德皇帝時,經常在這裏舉行閱兵大典,那真是是旌旗獵獵,兵馬如雲,但近幾個皇帝連政務都懶得處理,更別說軍務了,因此這裏已經冷清了許久,隻偶爾會有京營的人馬在這裏操練一二。
其實京師城內就有五軍校場,足夠擺幾萬人,但朱慈烺不用,他故意要把京營人馬拉到城外,他要看看,京營究竟已經爛到何種地步?五裏路程,兩個時辰,看他們能集合多少人馬?軍容軍貌又會如何?
校場有一個高五米,長十米的石台子,是主將的閱兵台,此時田守信已經指揮前行的錦衣衛在石台上撐起了華蓋,並擺了四把花梨木的椅子,朱慈烺上了石台,但不坐,他負手站立,目光看著北京城的方向。
太子不坐,陳新甲當然也不敢坐。
一個時辰過去了,大道上不見一兵一卒。
陳新甲有點等不及,小聲說:「殿下,要不派人去催一下?」
朱慈烺搖頭:「不急。還不到兩個時辰。」
此時,京師北門外,塵土飛揚,人喊馬嘶,京師三大營的人馬,正從四麵八方向北門外匯集而來。很久沒有這樣的大動作了,加上軍備馳廢,操練怠惰,以至於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你叫我,我喊你,到處亂鬧鬧,軍官騎馬奔馳訓嗬,皮鞭子到處亂抽,卻也管束不住。急的朱純臣和徐允禎嗓子都快要冒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