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真低頭道:「是,母親教訓的是,孩兒知曉了。」他自喬百歲試出淩沖有一身絕頂武藝,便對這個二子有些看不透起來。淩沖一夜不歸,原也算不得甚麽大事,隻是他做老子的,內心總把兒子當成不懂事的孩童,習慣了事事替他們安排鋪墊。
淩沖喝了一碗米粥,放下碗筷,儒家的教誨是「食不言,寢不語」。淩真便以此治家,淩家用飯之時,是絕不出言的。淩沖想了想,說道:「父親,孩兒有要事與父親商量。」淩真瞧了他一眼,又看看老太太,點頭道:「好,飯後你隨我到書房來。」
淩沖道:「也請大娘一同移步。」崔氏望了他一眼,心頭十分詫異。淩真思忖片刻,對崔氏說道:「即使如此,你也來罷。」老太太笑道:「好啊,你們這幾個皮猴兒有甚麽事瞞著我老太太的?」淩沖笑道:「奶奶,孩兒隻是想要進學,央父親尋個飽學的老儒為師。」
淩老太太十分欣喜,笑罵道:「平日裏你父親怎麽說你這小猴兒,便是不肯向學。如今可算改了性兒,你大哥定了親,你也須懂事些,莫要如以前一般耍些小孩兒脾氣!」淩沖笑著應是,一頓飯一家人吃的十分開懷。
飯後自有丫鬟收拾了碗筷,崔氏先攙扶老太太回房休息。淩真父子先往書房而去。入了書房,父子落座,淩真道:「說罷,究竟是何事?」他可比老太太精明多了,素知這個兒子十分伶俐,但最厭讀書,冷不丁轉了性子,居然要尋個飽學宿儒求學,其中必有蹊蹺。
淩沖笑道:「父親,孩兒方才對祖母所言,句句是真。確是欲尋一位老儒為師,攻讀詩書六藝,日後名揚科舉,為我淩家增光的。」淩沖深思熟慮,他仙緣遇合,已然鐵了心隨葉向天迴轉太玄山門,求取大道法訣,修煉長生之道。
但淩真治家甚嚴,若無其他理由,隻說如山修道,是斷然不會準許的。因此淩沖苦思冥想,忽然記起張亦如乃是當朝首輔張守正嫡孫,張守正不但為官清廉,朝野之中清名素著,自身儒家學問亦即是精深,乃是儒家「氣學」創始之人,主張玩物稟氣而生,死滅則氣散。
淩真亦是十分敬佩,這位老首輔每有著作,必定派人快馬加鞭,趕去京城,購買回來,自己則秉燭夜讀,連連讀誦,十分推崇。若能求得張亦如說動乃祖,推說經人介紹,要去京師拜這位老首輔為座師學習文章學問,淩真定必大喜應允。
淩真奇道:「你真要拜個座師,安心讀書麽?」淩沖笑道:「孩兒怎敢欺瞞父親!隻是那座師孩兒已然自行選定,隻等父親點頭了。」淩真半信半疑,笑道:「你一個小孩兒家家,足不出金陵城,又怎會知曉這城中有哪些飽學大儒,可堪為師的。」
淩沖道:「孩兒昨夜在靈江之畔閑逛,偶遇一位好友,他乃是當朝首輔張守正張大人嫡孫,答應孩兒代為引薦,拜入張大人門下。」淩真霍然起身,叫道:「甚麽!是真的麽!你確能拜入張大人門下?」淩沖笑道:「孩兒怎敢欺瞞父親。」
淩真道:「此事你確要弄準,那張大人乃是當朝首輔,何等身份,他的嫡孫怎麽會夜半出現在靈江之畔?再者,便是人家肯代為引薦,也要看老大人願不願意收你入門。」
淩沖說道:「父親放心,那張亦如確是張大人嫡孫,他也是出門遠遊,增長閱歷,這才在靈江之畔與孩兒偶遇。此事斷不會錯的。隻是若是拜入張老大人門下,孩兒便須離家北上,趕赴京城了。」
淩真斷然道:「男子漢大丈夫,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些許苦難算得了甚麽。隻要你真能科舉高中,光耀門楣,也不枉為父自你小時的一番教導。不過你小小年紀便要孤身求學,京城居,大不易。你祖母那裏為父還要好生勸導,隻怕老人家捨不得。」
淩沖低頭道:「是,孩兒也捨不得祖母與父親、大娘還有兄長。」他雖是向道心誠,到底隻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驟然舍家離親,還是有許多不舍。但思及長生之路,卻也不得不做此抉擇。
父子二人正談論間,崔氏端著兩杯清茶,推門而入,給父子二人分別放好。淩沖連忙起身,雙手接過。崔氏笑道:「瞧你們父子如此高興,想是有甚麽好事了罷?」
淩真笑道:「果然是天大的喜事。沖兒結交了一位好友,乃是當今首輔張大人嫡孫,答允將他引薦入張大人門下,苦讀學問,不日便要啟程趕奔京師。」
崔氏笑道:「果然是天大的好事,若是攀上了張大人,日後登台拜相,也大有指望了。隻是……」淩真與她十幾年夫妻,自是知之甚深,微微冷笑:「沖兒能入張大人門下,已是天大的機緣,康兒你就別想了。」
頓了頓,又道:「你們婦道人家也不知朝廷政事陰險之處。那張大人乃是出身心學,講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康兒之前拜的座師,出身理學,雖同出儒教,卻是勢同水火。康兒若入了張大人門下,反會惹張大人不快。你趁早打消了此念。」
其時儒教相傳數千載,分支極多,皆主上承自聖人。但大明千載以來,唯有理學、心學二門發揚光大。隻是理學助長「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慾」,譏笑心學為大逆不道之學,亂國禍民。心學則認為理學為假道學,於國計民生無益。兩派傳人也自相互攻訐,無有休止。
淩沖喝了一碗米粥,放下碗筷,儒家的教誨是「食不言,寢不語」。淩真便以此治家,淩家用飯之時,是絕不出言的。淩沖想了想,說道:「父親,孩兒有要事與父親商量。」淩真瞧了他一眼,又看看老太太,點頭道:「好,飯後你隨我到書房來。」
淩沖道:「也請大娘一同移步。」崔氏望了他一眼,心頭十分詫異。淩真思忖片刻,對崔氏說道:「即使如此,你也來罷。」老太太笑道:「好啊,你們這幾個皮猴兒有甚麽事瞞著我老太太的?」淩沖笑道:「奶奶,孩兒隻是想要進學,央父親尋個飽學的老儒為師。」
淩老太太十分欣喜,笑罵道:「平日裏你父親怎麽說你這小猴兒,便是不肯向學。如今可算改了性兒,你大哥定了親,你也須懂事些,莫要如以前一般耍些小孩兒脾氣!」淩沖笑著應是,一頓飯一家人吃的十分開懷。
飯後自有丫鬟收拾了碗筷,崔氏先攙扶老太太回房休息。淩真父子先往書房而去。入了書房,父子落座,淩真道:「說罷,究竟是何事?」他可比老太太精明多了,素知這個兒子十分伶俐,但最厭讀書,冷不丁轉了性子,居然要尋個飽學宿儒求學,其中必有蹊蹺。
淩沖笑道:「父親,孩兒方才對祖母所言,句句是真。確是欲尋一位老儒為師,攻讀詩書六藝,日後名揚科舉,為我淩家增光的。」淩沖深思熟慮,他仙緣遇合,已然鐵了心隨葉向天迴轉太玄山門,求取大道法訣,修煉長生之道。
但淩真治家甚嚴,若無其他理由,隻說如山修道,是斷然不會準許的。因此淩沖苦思冥想,忽然記起張亦如乃是當朝首輔張守正嫡孫,張守正不但為官清廉,朝野之中清名素著,自身儒家學問亦即是精深,乃是儒家「氣學」創始之人,主張玩物稟氣而生,死滅則氣散。
淩真亦是十分敬佩,這位老首輔每有著作,必定派人快馬加鞭,趕去京城,購買回來,自己則秉燭夜讀,連連讀誦,十分推崇。若能求得張亦如說動乃祖,推說經人介紹,要去京師拜這位老首輔為座師學習文章學問,淩真定必大喜應允。
淩真奇道:「你真要拜個座師,安心讀書麽?」淩沖笑道:「孩兒怎敢欺瞞父親!隻是那座師孩兒已然自行選定,隻等父親點頭了。」淩真半信半疑,笑道:「你一個小孩兒家家,足不出金陵城,又怎會知曉這城中有哪些飽學大儒,可堪為師的。」
淩沖道:「孩兒昨夜在靈江之畔閑逛,偶遇一位好友,他乃是當朝首輔張守正張大人嫡孫,答應孩兒代為引薦,拜入張大人門下。」淩真霍然起身,叫道:「甚麽!是真的麽!你確能拜入張大人門下?」淩沖笑道:「孩兒怎敢欺瞞父親。」
淩真道:「此事你確要弄準,那張大人乃是當朝首輔,何等身份,他的嫡孫怎麽會夜半出現在靈江之畔?再者,便是人家肯代為引薦,也要看老大人願不願意收你入門。」
淩沖說道:「父親放心,那張亦如確是張大人嫡孫,他也是出門遠遊,增長閱歷,這才在靈江之畔與孩兒偶遇。此事斷不會錯的。隻是若是拜入張老大人門下,孩兒便須離家北上,趕赴京城了。」
淩真斷然道:「男子漢大丈夫,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些許苦難算得了甚麽。隻要你真能科舉高中,光耀門楣,也不枉為父自你小時的一番教導。不過你小小年紀便要孤身求學,京城居,大不易。你祖母那裏為父還要好生勸導,隻怕老人家捨不得。」
淩沖低頭道:「是,孩兒也捨不得祖母與父親、大娘還有兄長。」他雖是向道心誠,到底隻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驟然舍家離親,還是有許多不舍。但思及長生之路,卻也不得不做此抉擇。
父子二人正談論間,崔氏端著兩杯清茶,推門而入,給父子二人分別放好。淩沖連忙起身,雙手接過。崔氏笑道:「瞧你們父子如此高興,想是有甚麽好事了罷?」
淩真笑道:「果然是天大的喜事。沖兒結交了一位好友,乃是當今首輔張大人嫡孫,答允將他引薦入張大人門下,苦讀學問,不日便要啟程趕奔京師。」
崔氏笑道:「果然是天大的好事,若是攀上了張大人,日後登台拜相,也大有指望了。隻是……」淩真與她十幾年夫妻,自是知之甚深,微微冷笑:「沖兒能入張大人門下,已是天大的機緣,康兒你就別想了。」
頓了頓,又道:「你們婦道人家也不知朝廷政事陰險之處。那張大人乃是出身心學,講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康兒之前拜的座師,出身理學,雖同出儒教,卻是勢同水火。康兒若入了張大人門下,反會惹張大人不快。你趁早打消了此念。」
其時儒教相傳數千載,分支極多,皆主上承自聖人。但大明千載以來,唯有理學、心學二門發揚光大。隻是理學助長「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慾」,譏笑心學為大逆不道之學,亂國禍民。心學則認為理學為假道學,於國計民生無益。兩派傳人也自相互攻訐,無有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