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是對的呀!對的呀!
他畫畫的稟賦(或許連同他的寫作天分)不是如他所分類的「形相型」。純就技術層麵看,木心不擅畫人(投向林風眠的畫手沒有人物畫家),更深的理由,我猜,還是他不滿意:他激賞古希臘雕刻(全是人,人的身體),此外,就我所見,自巴洛克以降的歐洲偉大人物畫並不使他興奮。他看取文藝復興的若幹畫麵,乃是與中國繪畫神似的那部分靈智(倘若靈智可被稱為「部分」的話)。即便是在南歐,被他視為「靈智」的畫手亦屬罕見(他與達·文西神交,僅僅因為靈智)。凡是塞滿人物的鴻篇巨製,他都心不在焉地看看,不動衷——他寧可用文字寫人,卻對西洋繪畫的核心(人的形象),敬而遠之。
就這一層看,英國人的命題是對的:重要的不是山水畫,而是,為什麽中國人迷戀畫山水?木心的趣味,準確地說,基因,確乎是古中國世世代代浸淫於山水畫的習性,這習性,入骨地斯文。換個詞,即「中國雅,雅之極也」。使他徒呼奈何的少數幾位西洋畫家,無非因為雅,因為斯文。
自傑克遜高地搬去森林小區後,日子閑適了。有一年他撿了好幾節死樹的根須,用他並不靈巧的手指,不可思議地,排列了一組老樹的盆景,大約兩尺見方長,尺許高,底盤上細細鋪著不知哪裏弄來的白砂礫,儼然北宋李唐的三維景觀。
做完了,他又變回「希臘人」。我進屋看見,表驚異,他用鄙夷的神色瞥一眼,忽而流露難為情的、被人識破的神情:「弗要看啦……小物事,白相相。」轉而大談他新寫的自由詩。我猜他的「白相相」光陰時或多於寫詩(逃藝術呀!)。他那些精工細作的手藝活何其費神,他以為我看不出麽?
他總是瞞著人偷偷做事:在囚禁中寫萊蒙托夫或是拜倫;在紐約,忽而將北宋的李唐縮小為盆景……逃出「抗拒從嚴」的寫作,他伏案畫畫;逃出「悶鬱」的畫,又擺弄樹根,弄好了:「苦死啦!永遠那個樣子呀!」有時,像是透口氣,他說出他的不滿,一臉不稱心。
怎樣的藝術他才稱心呢?不苦、不悶鬱、不坦白?
他能將物事藏得很久、很嚴。在遺物堆裏,我終於發現他年輕時代的幾張照片(他老說自己是「難看分子」),他早年手寫的憔悴的樂譜,將近四十頁(他不願讓人知道那是簡譜,而不是五線譜)……他藏著,還是因為不滿意。
這篇稿子忒長了。木心力主要言不煩,但他早就攛掇我將來寫他,我百般推辭,他急了:「哎呀,不是這麽說法……你看高爾基寫托爾斯泰,寫契訶夫,寫得多好啊!」
他的兩極和多麵、他的苦衷與任性,好不難寫——現在我成了「高爾基」——我所記得的木心事事老謀深算,又如他的道白:「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他接踵而至的近憂遠慮,常讓我好生尷尬,還有,傻到令人失笑的孩子氣。很久我才學會拿什麽話撩他,而哪些話刺激了他。他苦於沒人可說,難得對話——不管和誰——他轉身就不滿意:對他人,也對自己。
「愛完美,所以苦。」他寫道。「要麽連看破紅塵也看破。」他繼續寫道。是啊,他曾說藝術也是「紅塵」——這是木心的一麵。注意:另一麵,他渴望「偉大」。以他落筆的透闢、飛掠、靈智,我說破嘴皮,他仍相信偉大的藝術涉及體量。
世上有多少牆壁呀,我曾到處碰壁,可是至今也還沒能畫出我的偉大壁畫。
給他牆壁他也不會去畫的。尺寸與他無關。但他早就想好了辦法,臨了,對美術館隻有一個要求:將小畫盡可能放大。現在九米長的放映牆停在美術館地下層,室內漆黑,三台放映機緩緩映現被放大上百倍的畫麵。設計師法比安第一次試看:「啊!這些畫吞沒了我們。」
木心看不到了。我隻能狠心,不同情他:在他,一切隻是想像,隻是詞語。「眼見為實?」有一次他說,「到了金字塔就算眼見為實?那是遊客的哲學。」除了英國,他沒能去到歐陸,我們安排了幾次歐洲行,臨了都是一句:「弗去了。」像是生誰的氣。
有規模的作品,精力瀰漫的畫麵,長久折磨他。好幾回說起達·文西看了米開朗琪羅大壁畫,自稱「雷轟頭頂」(說時,他真的麵帶驚恐),但話鋒一轉,他釋然而笑,借了達·文西的話說:「他是風暴,我是風暴的中心……」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哈代、巴爾紮克、司湯達……當然,還有曹雪芹,統統令他「吃醋死脫」。瞧著書架上自己的書,他低頭弓背,聲音頓時老了:「還早哩,還早哩……」我費多少唾沫勸他放棄寫長篇,「怎麽辦呢,那種厚樸樸……」他自言自語,無限遺憾。可是隔天談起,又說《哥倫比亞的倒影》太囉唆、太長,他要縮減,寫成詩。
如今木心從他的文學背後站出來,住進了美術館。布展時我瞧著他的畫,心想:他真是個畫家嗎?現有繪畫的各種定義、說辭,對他是無效的,那是一組取締了繪畫的紙片,凝著非人間的僻靜,不回應繪畫所要求、所能給定的問題。
他從小要當畫家,歸順已知的繪畫。他的林風眠式的彩墨畫包括三米多高的大豎幅,宇宙洪荒,無情而嚴厲,如在「文革」後當即展出,必有驚動;那批輕盈通脫的純抽象石版畫,入骨的斯文,我以為遠勝於他「吃醋死脫」的米羅與克利,倒是給懷素、張旭、大小米見到,俱會動衷,引為知己。
他畫畫的稟賦(或許連同他的寫作天分)不是如他所分類的「形相型」。純就技術層麵看,木心不擅畫人(投向林風眠的畫手沒有人物畫家),更深的理由,我猜,還是他不滿意:他激賞古希臘雕刻(全是人,人的身體),此外,就我所見,自巴洛克以降的歐洲偉大人物畫並不使他興奮。他看取文藝復興的若幹畫麵,乃是與中國繪畫神似的那部分靈智(倘若靈智可被稱為「部分」的話)。即便是在南歐,被他視為「靈智」的畫手亦屬罕見(他與達·文西神交,僅僅因為靈智)。凡是塞滿人物的鴻篇巨製,他都心不在焉地看看,不動衷——他寧可用文字寫人,卻對西洋繪畫的核心(人的形象),敬而遠之。
就這一層看,英國人的命題是對的:重要的不是山水畫,而是,為什麽中國人迷戀畫山水?木心的趣味,準確地說,基因,確乎是古中國世世代代浸淫於山水畫的習性,這習性,入骨地斯文。換個詞,即「中國雅,雅之極也」。使他徒呼奈何的少數幾位西洋畫家,無非因為雅,因為斯文。
自傑克遜高地搬去森林小區後,日子閑適了。有一年他撿了好幾節死樹的根須,用他並不靈巧的手指,不可思議地,排列了一組老樹的盆景,大約兩尺見方長,尺許高,底盤上細細鋪著不知哪裏弄來的白砂礫,儼然北宋李唐的三維景觀。
做完了,他又變回「希臘人」。我進屋看見,表驚異,他用鄙夷的神色瞥一眼,忽而流露難為情的、被人識破的神情:「弗要看啦……小物事,白相相。」轉而大談他新寫的自由詩。我猜他的「白相相」光陰時或多於寫詩(逃藝術呀!)。他那些精工細作的手藝活何其費神,他以為我看不出麽?
他總是瞞著人偷偷做事:在囚禁中寫萊蒙托夫或是拜倫;在紐約,忽而將北宋的李唐縮小為盆景……逃出「抗拒從嚴」的寫作,他伏案畫畫;逃出「悶鬱」的畫,又擺弄樹根,弄好了:「苦死啦!永遠那個樣子呀!」有時,像是透口氣,他說出他的不滿,一臉不稱心。
怎樣的藝術他才稱心呢?不苦、不悶鬱、不坦白?
他能將物事藏得很久、很嚴。在遺物堆裏,我終於發現他年輕時代的幾張照片(他老說自己是「難看分子」),他早年手寫的憔悴的樂譜,將近四十頁(他不願讓人知道那是簡譜,而不是五線譜)……他藏著,還是因為不滿意。
這篇稿子忒長了。木心力主要言不煩,但他早就攛掇我將來寫他,我百般推辭,他急了:「哎呀,不是這麽說法……你看高爾基寫托爾斯泰,寫契訶夫,寫得多好啊!」
他的兩極和多麵、他的苦衷與任性,好不難寫——現在我成了「高爾基」——我所記得的木心事事老謀深算,又如他的道白:「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他接踵而至的近憂遠慮,常讓我好生尷尬,還有,傻到令人失笑的孩子氣。很久我才學會拿什麽話撩他,而哪些話刺激了他。他苦於沒人可說,難得對話——不管和誰——他轉身就不滿意:對他人,也對自己。
「愛完美,所以苦。」他寫道。「要麽連看破紅塵也看破。」他繼續寫道。是啊,他曾說藝術也是「紅塵」——這是木心的一麵。注意:另一麵,他渴望「偉大」。以他落筆的透闢、飛掠、靈智,我說破嘴皮,他仍相信偉大的藝術涉及體量。
世上有多少牆壁呀,我曾到處碰壁,可是至今也還沒能畫出我的偉大壁畫。
給他牆壁他也不會去畫的。尺寸與他無關。但他早就想好了辦法,臨了,對美術館隻有一個要求:將小畫盡可能放大。現在九米長的放映牆停在美術館地下層,室內漆黑,三台放映機緩緩映現被放大上百倍的畫麵。設計師法比安第一次試看:「啊!這些畫吞沒了我們。」
木心看不到了。我隻能狠心,不同情他:在他,一切隻是想像,隻是詞語。「眼見為實?」有一次他說,「到了金字塔就算眼見為實?那是遊客的哲學。」除了英國,他沒能去到歐陸,我們安排了幾次歐洲行,臨了都是一句:「弗去了。」像是生誰的氣。
有規模的作品,精力瀰漫的畫麵,長久折磨他。好幾回說起達·文西看了米開朗琪羅大壁畫,自稱「雷轟頭頂」(說時,他真的麵帶驚恐),但話鋒一轉,他釋然而笑,借了達·文西的話說:「他是風暴,我是風暴的中心……」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哈代、巴爾紮克、司湯達……當然,還有曹雪芹,統統令他「吃醋死脫」。瞧著書架上自己的書,他低頭弓背,聲音頓時老了:「還早哩,還早哩……」我費多少唾沫勸他放棄寫長篇,「怎麽辦呢,那種厚樸樸……」他自言自語,無限遺憾。可是隔天談起,又說《哥倫比亞的倒影》太囉唆、太長,他要縮減,寫成詩。
如今木心從他的文學背後站出來,住進了美術館。布展時我瞧著他的畫,心想:他真是個畫家嗎?現有繪畫的各種定義、說辭,對他是無效的,那是一組取締了繪畫的紙片,凝著非人間的僻靜,不回應繪畫所要求、所能給定的問題。
他從小要當畫家,歸順已知的繪畫。他的林風眠式的彩墨畫包括三米多高的大豎幅,宇宙洪荒,無情而嚴厲,如在「文革」後當即展出,必有驚動;那批輕盈通脫的純抽象石版畫,入骨的斯文,我以為遠勝於他「吃醋死脫」的米羅與克利,倒是給懷素、張旭、大小米見到,俱會動衷,引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