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什利的出現,便來自另一極(迄今,木心繪畫所能獲致的關注與評價,都來自域外)。在木心,則「另一極」深藏他的內心,隨時躍出:談起湯顯祖,他即刻扯到莎士比亞;形容卡夫卡相貌,竟說像是唐人賈島;提及法國新小說作家西蒙靠葡萄園養文學,他便嘆道:陶潛不種菊花而改種葡萄,那該多好……倘若以上多屬笑談(在笑談中,時間和界域,泯滅了),語涉自己的寫作,他便是認真的:


    蕭邦的觸鍵,倪雲林的下筆,當我調理文字,與他們相近相通的。


    老天爺。倪瓚與蕭邦?這就是我所謂木心的兩極——兩極的木心。「我的人,與他們不一樣。」他曾這樣對曹立偉談起他與宋人的關係。於是「宋人」(或隨便哪個朝代、哪個國族的人)轉化為「他」:「我活在別人身上,別人活在我的身上。」他反覆叨念,顯然得意極了,以至說起早年被關進防空洞,他笑了起來:


    我心想: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都跟我一起下地獄了呀!


    回到他的轉印畫。放棄林風眠的正方形,木心給轉印畫所裁剪的圖式,無疑,是中國古典長卷畫。如他不願使用宣紙和水墨,他並不真去畫長卷,而是弄成極小尺寸的微縮版,縮減到有如渺然的記憶——但不是「微型」藝術。象牙、玉石的微雕是將大者縮小,木心轉印畫的景、景別,非常大,如古典長卷的「曠觀」,出離尺度,無尺度。


    通常所謂西洋的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包括花樣百出的所謂現代水墨),無法收歸這一體裁。當年陳巨源等上海畫友的沉默,是對的。


    巫鴻說到要點:木心創作,盡可能「抹殺」——在呈現中抹殺——他的畫,他的寫作,不彰顯國族、不簽署日期,轉印畫,則一律不簽名。而「經典」的任何「模樣」亦屬他斷然「抹殺」的部分:宋人元人的整套符號、圖式、手法,在木心那裏無法核對。他不談中國畫論(他擅律詩,玩《詩經演》,卻也不談中國的詩道),偶或拈來,必是語帶戲謔。他在課中說道,都二十世紀啦,「還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那怎麽行?」《西班牙三棵樹》末輯有一首寫在困頓年代的七律,其中有句:


    飄泊春秋不自悲,山川造化非吾師。


    木心在乎「靈智」。寫作,畫畫,但凡有所依傍、對照、仿效的手段,他一概牴觸。他招供自己的寫作基於「步虛」「憑空」,是真的。他不藏書,寫作沒參考,畫畫亦然。他勸我看宋畫,可他身邊沒有一本宋元畫冊——轉印畫,便是他的「憑空」。他不會說:今天我來畫幅山水,他要等濕漉漉的紙麵翻過來,當場尋找他的「畫」。


    「靠生活越近,離藝術越遠。」據說這是林風眠的信條(不消說,也是他當年的罪名)。我猜木心會嘲笑這五四一代早經過時的兩分法,但他的藝術,可以是這句話的注釋——在龐大的唯物論板塊中,木心的寫作迄今難被認同,以致招嫌,蓋出於此——他在文學講席中再三拆解這道不再有人討論的命題(「為藝術而藝術」),僅就方法論而言,他屬於這命題,且遠比林風眠走得更遠、更徹底。


    歐美多的是這路遊戲者。八十年代義大利「新繪畫」翹楚桑德羅·基亞的說法,直截了當:「除了藝術,大街上什麽都有了。」


    其實呢,博物館與美術館也一樣:「什麽都有了。」


    這是木心的起點。他避開他所見到的各種繪畫,更無意複述宋元繪畫的偉大記憶(一如他不玩「中國」這張牌)。在水漬狼藉的紙麵,可能,木心所見,近乎人夢見死者:我猜,他心儀的是「亡失之象」。亡失之象,文字難以勝任,視覺藝術,或許可以。在淋灕水跡中,反倒是宋元的記憶遭遇了木心,半當中,他據此發生想像——我猜他是這樣地畫畫。


    我有點懊悔從未坐下來問問老頭子:你怎樣想你的小畫?但他不會說,或者,顧左右而言他。他寫作,時有平實的敘述與招供,一入正稿,往往刪去:「笨啊!」他輕蔑地說:「寫這些幹嗎?」他一定會抱怨我此刻這樣地寫他,但在那麽多日子裏,我沒機會當麵告訴他,我怎樣看、怎樣想他。


    這兩組相隔二十多年的轉印畫透露不同的記憶,不同的心機。這是他兩度關門的證據:林風眠影響,「現代性」焦慮,都被關在門外了。


    畫於上海虹口區的轉印畫,局麵、結構、峰巒、樹石、橋、雲霧……仍與山水經典的表象和圖式,藕斷絲連,恍然相似。有一二處,木心甚至難得地仿照宋元筆意,畫了竹子。那是他當年唯可援引的記憶(說是想像,也可以的),其間融入江南的圖景:他的兒時記憶,他以為永別了的故鄉。


    他的獄中手稿與這批轉印畫成於同一年代,同一語境:鎖閉、孤立、絕望(絕望於不可能被人看見、讀到)。被關押的人,隻剩想像(說是記憶,也可以的)。這想像,落在獄中手稿,是他早年閱讀的斑斑印記,形之於繪畫,隱現他念念不忘的宋元。


    到了紐約時期的轉印畫,眼界、思路,早經大開,而木心老了。俯瞰過往的畫跡:純抽象玩過了,可以了——如他放棄了「意識流」寫作(講課時,他已平視伍爾芙或瓦萊裏)——就在他寫成《詩經演》同期,他想起了自己的三十三幅小畫。又一次,他選擇自我隔絕,但不再是那個被囚禁的上海人。紐約賦予他的想像(說是自由,說是世界性,都可以的)遠遠超過他被羈押的年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