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畫,均涉及「層次」(包括「純抽象」),轉印後的水漬本身即富層次;凡畫(即便「純抽象」),均指涉「形」與「象」(色域、麵積、肌理),水漬溢痕自行呈現無數可疑的、有時異常逼真的「形象」——樹、石、山——如何調理濕漉漉的轉印效果,考驗想像力與控製力,轉印畫,是將水漬引向何處、止於何處的過程。
於是乎瀟灑。作者的手段、技法,微妙不察,近乎非人工。它易於上手,但要好局麵,作者的器識與本領須得入於繪畫之內,超乎繪畫之外,借一句說濫的話:「功夫在畫外」——「畫外」的什麽呢?借木心迷戀的說法,轉印畫「呈現藝術,退隱藝術家」。
據我所見,德裔法國人,二戰前的超現實畫家馬克斯·恩斯特,曾弄過幾幅轉印作品,和他自己的絕大部分油畫完全不相似,屬於階段性的冷門。木心的小畫,有幾幅,與恩斯特驚人地相似。
他不可能看過恩斯特的畫,也不談起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大將:達利、馬格利特、基裏科……我猜他不知道誰是恩斯特。除了法國十九世紀繪畫,他不關心文藝復興之後的德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繪畫。
木心的轉印畫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畫於「文革」末解除監禁後,躲在虹口區寓中偷偷製作(「白天我是奴隸,晚上我是王子」,那時莫說恩斯特,他早歲收藏的畫冊悉數被抄沒)。後期畫於一九九九年到二〇〇九年,時在七十二歲到八十二歲,總數逾兩百幅。據烏鎮侍護青年代威回憶,八十三歲的木心仍然時或作畫,二〇一〇年,兩位紐約電影人拍攝了他在烏鎮的畫案與工作。
問題:他如何習得轉印畫?誰啟示了他?七十年代末連革命畫印刷品也很有限,參考資料少得可憐。我們須得想像:他是在拉上窗簾的暗室中,自己琢磨了這種方法,而且狂喜——木心是個迷戀手工(而非「手繪」)的人,在種種孤獨的秘密遊戲中,時有小小「發明」,這一層,下麵還會說到。
上海畫家陳巨源回憶,大約一九七七年,木心曾向極少數畫友展示了這批畫,眾人緘默,木心大沮喪,獨自買醉。之後陳巨源致信肯定,說:我們沒見過這樣的畫,不知如何回應。木心大喜,以文言文回復了長信,共六七頁。前年我讀到這封之乎者也的信,讀見一個上海的罪犯,如洞中人,諦聽回聲,並給出回聲。
在紐約,我、巫鴻、劉丹、夢露,及劉丹介紹的藏家羅森克蘭茲,先後看到三十三幅轉印小畫,為之驚異,二〇〇一年,悉數為耶魯大學美術館收藏。但據陳巨源回憶,這批轉印畫共五十幅,以紀念他的五十歲生日(那麽,有十七幅散失了)。下一個問題:抵達紐約初期,木心又回到林風眠,以宣紙或高麗紙繪製彩墨畫,直到紐約生涯晚期,再度回向轉印畫。
為什麽兩組轉印畫間隔二十多年?
可能的理由是:出國須得賣畫謀生。林風眠式的紙本彩墨,品相好看,木心抵美初年的年尾,紐約老藏家王季遷收了他的彩墨畫,並請他住在曼哈頓林肯中心一帶的高級寓所,後因王季遷要木心展示作畫方式,未獲應允,一九八三年夏,木心遷出林肯中心,移居皇後區「瓊美卡」郡。
同年秋,我與木心初交,立即將轉印畫介紹給我當時的畫廊老闆。老闆驚異,打算辦展待售,終因畫麵過於深邃幽密,不易為中產階級買家所識,放棄了。現在想來,簡直慶幸,但我倆當時的失望,猶在昨日——他坐在畫廊對過的ibm大廈咖啡廳等消息,見我回出,說:「看你走過來的樣子,消息不好,心裏一暗。」
此也或者是他收手不畫轉印畫的緣故之一。
同年稍早,旅法畫家陳英德夫婦力勸木心恢復寫作,很快,他陸續投稿紐約幾份華文報,稿費雖不富厚,但謀生切迫。此後十餘年,除了在藝術學院弄石版畫,木心全時轉向寫作,成了日後為外界所知的文學家。
一九九五年,三十三幅轉印畫為羅森克蘭茲悉數購藏,木心的用度遂無後顧之憂,數年後,重拾繪畫。二〇〇一年耶魯美術館為之辦展時,他已全心製作新的轉印畫。二〇〇二年我去看望他,他因過度工作病倒,才剛復原,時年七十五歲:
……睏床上好幾天,不吃,也不醒,我想這次大概要死脫了。
說時,他已不再勉力調笑,也不打理自己,白髮亂糟糟。他甚至不通知住在樓下的黃秋虹,單是熬著,像匹老狗。八十年代恢復寫作時他也拚命,我去過他的「瓊美卡」寓所,攤得一塌糊塗,那時他還頑健,不到六十歲,窗台上擱著一碗隔夜的銀耳湯。
距我頭一回看他的轉印畫,疏忽二十多年過去。二〇〇八年初,烏鎮畫室,很冷的夜,他打開畫匣子,逾百件,瞧我一幅幅抽出來,漸漸得意了——最小的不及一寸寬,狹長,咫尺天涯——「怎樣!有點意思吧……」他緩緩地說。我選了其中八幅攜來京城找機會展出,臨別,老頭子又像那年我薦他去哈佛辦展,眼睛亮閃閃,抱著希望。
我給若幹人看了(其中有位伶俐的法國人),隨口說好,結果是:沒有結果。如今當代藝術橫行,誰認真看待這些小畫,誰知道木心?好幾年,畫匣子靠在我畫室的北牆根,我騙他——就像我在紐約經常騙他那樣——我說,他們都說好啊。
於是乎瀟灑。作者的手段、技法,微妙不察,近乎非人工。它易於上手,但要好局麵,作者的器識與本領須得入於繪畫之內,超乎繪畫之外,借一句說濫的話:「功夫在畫外」——「畫外」的什麽呢?借木心迷戀的說法,轉印畫「呈現藝術,退隱藝術家」。
據我所見,德裔法國人,二戰前的超現實畫家馬克斯·恩斯特,曾弄過幾幅轉印作品,和他自己的絕大部分油畫完全不相似,屬於階段性的冷門。木心的小畫,有幾幅,與恩斯特驚人地相似。
他不可能看過恩斯特的畫,也不談起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大將:達利、馬格利特、基裏科……我猜他不知道誰是恩斯特。除了法國十九世紀繪畫,他不關心文藝復興之後的德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繪畫。
木心的轉印畫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畫於「文革」末解除監禁後,躲在虹口區寓中偷偷製作(「白天我是奴隸,晚上我是王子」,那時莫說恩斯特,他早歲收藏的畫冊悉數被抄沒)。後期畫於一九九九年到二〇〇九年,時在七十二歲到八十二歲,總數逾兩百幅。據烏鎮侍護青年代威回憶,八十三歲的木心仍然時或作畫,二〇一〇年,兩位紐約電影人拍攝了他在烏鎮的畫案與工作。
問題:他如何習得轉印畫?誰啟示了他?七十年代末連革命畫印刷品也很有限,參考資料少得可憐。我們須得想像:他是在拉上窗簾的暗室中,自己琢磨了這種方法,而且狂喜——木心是個迷戀手工(而非「手繪」)的人,在種種孤獨的秘密遊戲中,時有小小「發明」,這一層,下麵還會說到。
上海畫家陳巨源回憶,大約一九七七年,木心曾向極少數畫友展示了這批畫,眾人緘默,木心大沮喪,獨自買醉。之後陳巨源致信肯定,說:我們沒見過這樣的畫,不知如何回應。木心大喜,以文言文回復了長信,共六七頁。前年我讀到這封之乎者也的信,讀見一個上海的罪犯,如洞中人,諦聽回聲,並給出回聲。
在紐約,我、巫鴻、劉丹、夢露,及劉丹介紹的藏家羅森克蘭茲,先後看到三十三幅轉印小畫,為之驚異,二〇〇一年,悉數為耶魯大學美術館收藏。但據陳巨源回憶,這批轉印畫共五十幅,以紀念他的五十歲生日(那麽,有十七幅散失了)。下一個問題:抵達紐約初期,木心又回到林風眠,以宣紙或高麗紙繪製彩墨畫,直到紐約生涯晚期,再度回向轉印畫。
為什麽兩組轉印畫間隔二十多年?
可能的理由是:出國須得賣畫謀生。林風眠式的紙本彩墨,品相好看,木心抵美初年的年尾,紐約老藏家王季遷收了他的彩墨畫,並請他住在曼哈頓林肯中心一帶的高級寓所,後因王季遷要木心展示作畫方式,未獲應允,一九八三年夏,木心遷出林肯中心,移居皇後區「瓊美卡」郡。
同年秋,我與木心初交,立即將轉印畫介紹給我當時的畫廊老闆。老闆驚異,打算辦展待售,終因畫麵過於深邃幽密,不易為中產階級買家所識,放棄了。現在想來,簡直慶幸,但我倆當時的失望,猶在昨日——他坐在畫廊對過的ibm大廈咖啡廳等消息,見我回出,說:「看你走過來的樣子,消息不好,心裏一暗。」
此也或者是他收手不畫轉印畫的緣故之一。
同年稍早,旅法畫家陳英德夫婦力勸木心恢復寫作,很快,他陸續投稿紐約幾份華文報,稿費雖不富厚,但謀生切迫。此後十餘年,除了在藝術學院弄石版畫,木心全時轉向寫作,成了日後為外界所知的文學家。
一九九五年,三十三幅轉印畫為羅森克蘭茲悉數購藏,木心的用度遂無後顧之憂,數年後,重拾繪畫。二〇〇一年耶魯美術館為之辦展時,他已全心製作新的轉印畫。二〇〇二年我去看望他,他因過度工作病倒,才剛復原,時年七十五歲:
……睏床上好幾天,不吃,也不醒,我想這次大概要死脫了。
說時,他已不再勉力調笑,也不打理自己,白髮亂糟糟。他甚至不通知住在樓下的黃秋虹,單是熬著,像匹老狗。八十年代恢復寫作時他也拚命,我去過他的「瓊美卡」寓所,攤得一塌糊塗,那時他還頑健,不到六十歲,窗台上擱著一碗隔夜的銀耳湯。
距我頭一回看他的轉印畫,疏忽二十多年過去。二〇〇八年初,烏鎮畫室,很冷的夜,他打開畫匣子,逾百件,瞧我一幅幅抽出來,漸漸得意了——最小的不及一寸寬,狹長,咫尺天涯——「怎樣!有點意思吧……」他緩緩地說。我選了其中八幅攜來京城找機會展出,臨別,老頭子又像那年我薦他去哈佛辦展,眼睛亮閃閃,抱著希望。
我給若幹人看了(其中有位伶俐的法國人),隨口說好,結果是:沒有結果。如今當代藝術橫行,誰認真看待這些小畫,誰知道木心?好幾年,畫匣子靠在我畫室的北牆根,我騙他——就像我在紐約經常騙他那樣——我說,他們都說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