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上的航行,莊東曉回憶說:
在一個天色陰暗的晚上,我們是分別上船的。一上船,就被帶進貨艙裏坐下,唯恐被上海當局發現,一直躲在艙裏不敢露麵。船出了吳淞口我們才走上甲板,透了一口新鮮空氣。仰首眺望,天水一色,心曠神怡。
一進日本海,暴風巨浪迎麵襲來,海水洶湧,濺到船頭。興高彩[采]烈的我們也隨著船的顛簸,左右搖擺,東倒西歪。一些未經過驚濤駭浪襲擊的年輕同誌,特別是一些身體弱的女同誌,又嘔又吐,吃不下,睡不著,眼看著一個個要病倒了。這時,作為中國共產黨主要負責人的俞秀鬆毫不遲疑地站出來,組織同誌們同海浪搏鬥。他走上船頭,站在甲板上,大聲疾呼:「同誌們,堅強些!我們是革命者,革命者就要乘風破浪。我們的生命時刻準備獻給革命了,海浪再大,是嚇不倒我們的。大家眼望前方,我們將要去的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我們的心胸要象大海一樣遼闊,一切困難都不在話下。咆哮的巨浪,會被我們戰勝的……」在俞秀鬆的鼓動下,同誌們一個個手扶船梯,走上甲板。有的談論未來,有的欣賞海上風光,也有的談天說地,講古論今。不但嘔吐止住了,而且個個精神抖擻,還唱起了莊嚴的國際歌。
在狂風巨浪襲擊中,適逢蘇聯十月革命節八周年紀念日,蘇聯船長主持了紀念會。他簡單地致了開場白後,有位朝鮮女同誌,發了言並翩翩起舞。笑聲此起彼伏,頗有生氣。俞秀鬆被推舉為中國學生代表講了話。他熱情讚頌蘇聯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他代表中國學生表示要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他的講話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經過幾天的海上航行,我們在海參崴上了岸。在海參崴利用稍事休息的間隙,俞秀鬆又組織我們同當地中國居民開了一次氣氛十分熱烈和親切的聯歡會。[81]
關於從海參崴到莫斯科的經歷,莊東曉回憶說:
西伯利亞的寒流來得早。隆冬季節,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我們從海參崴改乘火車前往莫斯科。蘇聯有關方麵為我們置備了冬裝,從服裝到鞋帽每人發了一套。由於國際帝國主義的猖狂進攻和嚴密封鎖,蘇聯的煤炭奇缺,火車靠燒木柴開動,行車速度慢慢悠悠,如同蝸牛上坡。從海參崴到莫斯科約七千四百公裏的路程,我們走了差不多二個星期。
火車上沒有暖氣設備,沒有飯菜供應,水管也結冰了。每當停車時,人們便蜂擁而下,排隊打水,搶購食物。稍慢一點,就會打不到水,買不到食物,還有掉隊的危險;快一點,路上結著冰,又光又滑,跌跤是難免的。女同誌怕跌,幾個人結隊,手拉著手一起走,一人跌,眾人倒。[82]
* * *
[1] 據孟慶樹根據王明回憶談話整理的《陳紹禹——王明傳記與回憶》(手寫複印稿,以下簡稱《傳記與回憶》)。此書已由莫斯科慈善基金會於2011年出中文版,但差錯較多,本書仍以手寫複印稿為準。同時參見徐修宜《對王明籍貫和出生時間的辨析》,《黨史研究與教學》1994年第2期;《應用公曆統一現代人物的出生時間》,《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第6期。王明1926年12月14日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填的登記表說自己生於1906年。
[2] 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頁。
[3] 王明1950年填的簡歷表說本人「家庭出身小商人」。
[4] 《人民政協報》1986年12月30日。
[5] 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說叫陳亨錫,第5頁。
[6] 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甘寧記錄。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說是字炳森,見該書第5頁。
[7] 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記錄。
[8] 甘紅紅向佟英明提供。
[9] 石上流:《真實性是傳記文學的生命》,《長江》1987年第6期。
[10] 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為「號淑連」,第5頁。
[11] 甘寧1988年3月17日在接受佟英明採訪時說:她1925年辦了六安縣陳氏祠堂高初兩級女子小學,辦了六七年,每班30多人。教員有豫皖青年學會會員黃啟仁、張育才,及陳覺民、甘寧等。
[12]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莫斯科,進步出版社,1979,第311頁。
[13] 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為喻康候,字煥堂,是前清秀才,私塾先生,第8頁。
[14] 甘寧說名幼堂,共產黨員,是鄂豫皖蘇區六安十三鄉的文化委員,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俘,敵人在其鼻子裏穿上鐵絲,牽著遊街,最後壯烈犧牲。見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甘寧記錄。
[15] 《傳記與回憶》。
[16] 甘寧說王明6歲上學,見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記錄。
[17] 應為商城縣。王明寫過一首《雙河山東嶽廟》,不知這裏是不是指的雙河山。
[18] 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記錄。
[19] 「打中午」即午休。見《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9頁。
[20]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0~11頁。
[21]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2~13頁。
[22]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4頁。
[23]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7頁。
[24]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5頁。
在一個天色陰暗的晚上,我們是分別上船的。一上船,就被帶進貨艙裏坐下,唯恐被上海當局發現,一直躲在艙裏不敢露麵。船出了吳淞口我們才走上甲板,透了一口新鮮空氣。仰首眺望,天水一色,心曠神怡。
一進日本海,暴風巨浪迎麵襲來,海水洶湧,濺到船頭。興高彩[采]烈的我們也隨著船的顛簸,左右搖擺,東倒西歪。一些未經過驚濤駭浪襲擊的年輕同誌,特別是一些身體弱的女同誌,又嘔又吐,吃不下,睡不著,眼看著一個個要病倒了。這時,作為中國共產黨主要負責人的俞秀鬆毫不遲疑地站出來,組織同誌們同海浪搏鬥。他走上船頭,站在甲板上,大聲疾呼:「同誌們,堅強些!我們是革命者,革命者就要乘風破浪。我們的生命時刻準備獻給革命了,海浪再大,是嚇不倒我們的。大家眼望前方,我們將要去的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我們的心胸要象大海一樣遼闊,一切困難都不在話下。咆哮的巨浪,會被我們戰勝的……」在俞秀鬆的鼓動下,同誌們一個個手扶船梯,走上甲板。有的談論未來,有的欣賞海上風光,也有的談天說地,講古論今。不但嘔吐止住了,而且個個精神抖擻,還唱起了莊嚴的國際歌。
在狂風巨浪襲擊中,適逢蘇聯十月革命節八周年紀念日,蘇聯船長主持了紀念會。他簡單地致了開場白後,有位朝鮮女同誌,發了言並翩翩起舞。笑聲此起彼伏,頗有生氣。俞秀鬆被推舉為中國學生代表講了話。他熱情讚頌蘇聯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他代表中國學生表示要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他的講話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經過幾天的海上航行,我們在海參崴上了岸。在海參崴利用稍事休息的間隙,俞秀鬆又組織我們同當地中國居民開了一次氣氛十分熱烈和親切的聯歡會。[81]
關於從海參崴到莫斯科的經歷,莊東曉回憶說:
西伯利亞的寒流來得早。隆冬季節,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我們從海參崴改乘火車前往莫斯科。蘇聯有關方麵為我們置備了冬裝,從服裝到鞋帽每人發了一套。由於國際帝國主義的猖狂進攻和嚴密封鎖,蘇聯的煤炭奇缺,火車靠燒木柴開動,行車速度慢慢悠悠,如同蝸牛上坡。從海參崴到莫斯科約七千四百公裏的路程,我們走了差不多二個星期。
火車上沒有暖氣設備,沒有飯菜供應,水管也結冰了。每當停車時,人們便蜂擁而下,排隊打水,搶購食物。稍慢一點,就會打不到水,買不到食物,還有掉隊的危險;快一點,路上結著冰,又光又滑,跌跤是難免的。女同誌怕跌,幾個人結隊,手拉著手一起走,一人跌,眾人倒。[82]
* * *
[1] 據孟慶樹根據王明回憶談話整理的《陳紹禹——王明傳記與回憶》(手寫複印稿,以下簡稱《傳記與回憶》)。此書已由莫斯科慈善基金會於2011年出中文版,但差錯較多,本書仍以手寫複印稿為準。同時參見徐修宜《對王明籍貫和出生時間的辨析》,《黨史研究與教學》1994年第2期;《應用公曆統一現代人物的出生時間》,《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第6期。王明1926年12月14日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填的登記表說自己生於1906年。
[2] 曹仲彬、戴茂林:《王明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頁。
[3] 王明1950年填的簡歷表說本人「家庭出身小商人」。
[4] 《人民政協報》1986年12月30日。
[5] 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說叫陳亨錫,第5頁。
[6] 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甘寧記錄。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說是字炳森,見該書第5頁。
[7] 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記錄。
[8] 甘紅紅向佟英明提供。
[9] 石上流:《真實性是傳記文學的生命》,《長江》1987年第6期。
[10] 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為「號淑連」,第5頁。
[11] 甘寧1988年3月17日在接受佟英明採訪時說:她1925年辦了六安縣陳氏祠堂高初兩級女子小學,辦了六七年,每班30多人。教員有豫皖青年學會會員黃啟仁、張育才,及陳覺民、甘寧等。
[12]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莫斯科,進步出版社,1979,第311頁。
[13] 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傳》為喻康候,字煥堂,是前清秀才,私塾先生,第8頁。
[14] 甘寧說名幼堂,共產黨員,是鄂豫皖蘇區六安十三鄉的文化委員,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俘,敵人在其鼻子裏穿上鐵絲,牽著遊街,最後壯烈犧牲。見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甘寧記錄。
[15] 《傳記與回憶》。
[16] 甘寧說王明6歲上學,見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記錄。
[17] 應為商城縣。王明寫過一首《雙河山東嶽廟》,不知這裏是不是指的雙河山。
[18] 佟英明1988年3月17日採訪記錄。
[19] 「打中午」即午休。見《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9頁。
[20]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0~11頁。
[21]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2~13頁。
[22]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4頁。
[23]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7頁。
[24]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