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位陳獨秀「晚年民主見解」的反對者,由於排除了陳晚年的「反托時期」,對托派時期的陳獨秀情有獨鍾,基本上是出於私誼的,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把陳獨秀與盧梭、托洛茨基相比,意在讚揚,卻是貶低。因為陳獨秀晚年的民主見解,是盧、托不能相比的。雖然在政治上,陳獨秀自己承認:「我大部分政治生涯之失敗」;「我奔走會議運動,奔走革命運動,三十餘年,竟未能給貪官汙吏的政治以致命的打擊,說起來實在慚愧而又忿怒。」[94]但評價歷史人物是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


    自然,還有另一類評價,如彭述之。彭述之妒忌陳獨秀的威望,仇恨陳對他的厭惡,所以對陳獨秀評價最低,並且用侮辱、謾罵的文字。他認為陳獨秀「有始無終」,「以一個光耀的民主主義者踏上中國的政治舞台,而以一個最不名譽的民主主義者鑽進他的墳墓裏去」;「從革命的無產階級陣營退到反動的資產階級陣營」;「我們確是無情地批評他,攻擊他,因而在情感上厭惡他,乃至仇視他……為了挽救他免於悲慘的墮落。關於最後一點,我們失敗了。」[95]


    以上鄭超麟、王文元、彭述之對陳獨秀的評價,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都從個人好惡的私誼出發,;二是都否定陳的晚年見解,特別是「民主見解」,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大半生與陳獨秀對立的胡適,如前所述,以理智的方式,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且歷史越來越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終於在病貧交加中逝世於四川省江津縣石牆院小山村寓所。


    6月2日下葬。墓地在江津縣大西門外鼎山山麓之康莊。這裏是鄧蟾秋家的塋地。陳獨秀生前為躲敵機轟炸,曾到此康莊樓屋住過。這裏背依青山,山上萬樹桃花,遍地橘林;麵對長江支流幾江,江流湍急,日夜奔騰澎湃作雷鳴,風景十分優美。因此之後,陳獨秀每年春秋必偕友人來登山,憑眺觀賞,成了他晚年的最大樂趣。似乎有了先兆,這年春天,他們夫婦偕江津白沙鎮聚奎中學校長周光午夫婦到此觀賞桃花,陳俯瞰大江風騷上下,流連不忍離去。主人鄧蟾秋看出了他的心思和對他的敬重,就在他逝世後慷慨獻於他當墓地,使他得以遂願,長眠於此。而此地也因他而名氣大振。如果說他活著時如他詩中自吟的「筆底寒潮撼星鬥」[96],那麽,現在葬於此地,乃是「足下奔雷地底傳,江山風月此長眠」。


    由於陳崇高的歷史地位和眾多人們的愛戴,在大家捐助下,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戰爭條件下,可以說,下葬儀式相當的隆重。據當時楊魯承家做傭人的吳元珍回憶:「埋葬陳獨秀那天,來了好幾百人,有當官的,也有大戶紳士。雙石鄉公所還組織了上百個鄉丁來沿途護衛,一路放火炮,點沖天銃。從石牆院到埋陳獨秀的『康莊』要走30來裏路,隊伍拉了好長好長。陳鬆年端著遺像走在最前頭,後麵是八人抬的黑漆棺木,衣衾棺木都是白沙鎮的大紳士鄧蟾秋送的。陳太太(即潘蘭珍——引者)一路上哭得死去活來,由楊二太太和吳白林的堂客扶著,我們這些當下人的就打起花圈,跟在後頭走。陳先生活著時我們沒覺得他有啥,死了,才曉得他了不起,連縣長那麽大的官,鞠躬時,還隻能站在最後頭。」[97]這個情況,與高語罕的記述是相符的:參加葬儀者,有朝野名流三四十人;「左右鄉鄰壯丁不期而會者一、二百人,沿途護衛,且放鞭炮以示景仰惜別之意」。[98]


    又經過半年時間,陳獨秀的墓落成,墓景也相當的堂皇。「獨秀陳先生之墓」的碑文,由著名書法家葛康俞親自鏨刻,「書刻均具古法,頗有古姿也」。[99]


    在當時屬窮鄉僻壤的地方,聳立起這座「堂皇」的新墳,也成了當地的一道風景。許多路過此地的要人,特別是他的生前朋友和學生們,都會肅然起敬,勃興感慨。


    著名學者許德珩在抗戰時期陳獨秀寓江津時,曾三次去拜訪他。陳去世後,他有次乘輪船過江津幾江,憑欄遙望河岸上那座顯眼的新墳,不禁感慨萬千,寫了這樣一首白話詩:


    得知陳獨秀,養病在江津。船行到白沙,過此都停輪。便道去探望,拜訪此老人。


    別已十餘年,重見百感生。今非昔所比,白髮老病身。坐了五年牢,戰起得為民。


    今住小山村,僕僕感風塵。無人與往來。鄧初照顧頻。曾談文字學,對此興趣真。


    獄中有著作,此情實可欽。拜訪已三次,師友結親情。誰知三年後,客死在孤村。


    陳獨秀在晚年兩篇文章中,承認自己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政治生涯中,而且「失敗」了。但是,另一個中國著名的學者、與陳獨秀有近30年昆弟交情的程演生得知陳逝世消息後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他是一個爽直坦白有熱情的人,他絲毫沒有功名利祿的思想,是一個愛國者,是一個為中國找出路的人。他痛心中國政治的不良,社會的汙濁,學術的不長進,士風的鄙陋,想要一一洗滌之。他現在死了。他一生努力的成績,是存在的。[100]


    可以說,在眾多對陳獨秀一生的評價中,程先生的評價是最中肯的。


    而陳獨秀的學生、後來成為文字學同好的陳鍾凡,對陳有著更深的感受與尊敬。他寫的輓聯充滿悲壯之意:


    生不遭當世罵,不能開一代風氣之先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