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爭取農民是關鍵的關鍵。「黨應該對農民工作給予專門的注意,在中國,農民是一支決定性的力量。一旦把他們正確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定使中國革命所向無敵。」——關於這一點,由於運動較快走向低潮,中共當時黨員人數太少,未能顧及。但是,運動結束以後,黨中央認真研究了這個教訓,利用國民黨農民部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訓農運幹部和農民武裝,取得了卓著的成績。
第四,學會從進攻轉向退卻,從公開轉向秘密。「中國共產黨應該密切注視運動的一切意外轉變,並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可行的要求,從而可以有組織地讓工人復工並保留工人組織。」「黨在爭取公開合法存在時,還應該考慮到時局情況,務必要做好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退卻,轉入秘密工作狀態。」而7月28日聯共中央政治局中國委員會的決定更明確地指示:「來自中國的報告以及共產國際的意見,運動正在走向低潮,必須採取措施保證有組織地脫離罷工鬥爭,最大限度地鞏固業已取得的成果。要提出據以可能更有利地結束罷工的具體要求把結束罷工同準備進一步的鬥爭聯繫起來。」8月4日,維經斯基在北京與加拉罕研究貫徹這個指示後給莫斯科的信報告說:「今天我們製訂了一個行動綱領,根據這個綱領,我們將在上海和香港的罷工運動『剎車』。基本意思是工人繼續罷工,不用全國性口號,而用經濟性和地方民族性口號」;「我們是這樣設想以後的策略的。先提出經濟要求和地方民族要求,為同外國企業主的交涉打下基礎,然後,我們聲明(即向工人群眾說明),工人不得不退讓的主要原因……工人們宣布自己的最低要求,一旦得到滿足他們就返回工作崗位,同時通過工作理事會宣布,他們將支持北京政府」,條件是「它將繼續為廢除不平等條約和為滿足爭取獨立……而鬥爭」。
這就是8月份中共中央幾個宣言和陳獨秀幾篇文章對運動策略急轉彎以及五卅運動逐步收束的主要背景。而且,在收束時,維經斯基還幫助黨中央「對已開始的鎮壓行動做了準備,建立了工會的地下機構,通過我們的黨團加強了對工會的領導,建立了黨團與黨的地方和地區委員會之間的密切聯繫」。
由上可見,當時聯共中央和共產國際畢竟是久經鍛鍊的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領導者,所給予的指示(從戰略、策略到具體辦法),基本上是正確的。而中國共產黨則是剛剛成立四年的黨,領導如此大規模的革命運動缺乏必要的經驗。因此以上指示無疑對中共是極大的幫助,是保證這次運動成功的重要條件。尤其是維經斯基,他為指導和幫助陳獨秀黨中央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總之,五卅運動時期,可以說是大革命時期陳獨秀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關係最融洽的時期(這種情況與以後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此,雖然當時帝國主義與軍閥當局竭力攻擊和挑撥中俄關係,挑撥中共與共產國際的關係,中共中央非但不隱瞞和迴避這種關係,反而理直氣壯地宣告:「假如帝國主義機關報所說蘇俄鼓動是真的,那末不僅不足以使各階級民眾畏避蘇俄停止運動,反而要使他們證實隻有工農共和國的蘇俄是被壓迫民族唯一的摯友……中國全國民眾正殷殷的望著蘇俄及其領導的各強國無產階級有幫助中國民族如此解放之一日啊!」[35]
最重要的是,在五卅運動中,特別是運動結束時,陳獨秀為這次運動做了最全麵最深刻的總結,為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的理論和路線、政策和策略,為後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思想材料。陳獨秀最後總結的經驗教訓歸納為兩個方麵:「(一)能正確的應用無產階級兩月以來聯合城市勞動者及小商人而爭鬥的經驗;(二)能正確的明了敵人方麵——帝國主義及軍閥——內部衝突而利用之。」具體闡述如下。
一、運動的進行和勝利,必須結成全民族的聯合戰線,並且必須以工人階級為主力,學生是先鋒。「中國工人階級能夠得著這種勝利,是因為自己勇敢的反帝國主義爭鬥,並且和其它被壓迫的民眾聯合。」於是,工人階級「成了民族解放運動中極重大的動力」。學生也「前仆後起的以熱血和帝國主義奮鬥」;因此成了「最急進最勇敢的先鋒」。——當時運動還沒有擴大到農村地區,所以這裏未談農民,並不是陳獨秀故意忽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二、為維護聯合戰線,工人階級必須照顧各同盟者的利益:「工人階級在反帝國主義的爭鬥中,不但要擁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對於小資產階級及農民,都要明了他們的利益,考察他們情形,竭力引導他們到反帝國主義的爭鬥裏去,隨著工人階級前進,不使他們中途退卻,這爭鬥才能繼續下去。」
三、充分認識到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的動搖性、妥協性和背叛性。陳獨秀對資產階級在運動中的表現多次進行中肯的批評,指出:「他們那妥協猶豫的態度,已足夠使帝國主義及軍閥乘虛而入了。自始總商會對於罷市即甚猶豫,罷市後,又不肯和民眾集中的團體工商學聯合委員會合作,隨後又在工商學聯合委員會所提十七條外,別自提出十三條……完全表現出在民族爭鬥中妥協的大資產階級之階級性。」
四、應該認識並利用各個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英國是帝國主義之王,此次中國五卅事變起,美、法、日本帝國主義者,都想乘機挾製英國一下,且因此賣弄中國人心。法國在東歐在小亞細亞,和英國的利益簡直不能並立,所以首先不和在上海的英國人一致行動,並且對中國民族運動表示相當的同情;自英國保守黨執政,道威斯計劃受了打擊,英美間遂現了裂痕,加之在華商業競爭,美國一部分輿論表示對華和緩態度,並主張有條件的取消領事裁判權;即至五卅事變造因之日本,亦以單獨調解的聲浪恫嚇英國——五卅事變後一個月,英國都在此孤立狀態中。」「我們也應當知道英、日與美國內部的衝突是必然存在的,我們可以利用美國對華政策,使他對於中國解放之形式的問題比其它帝國主義者容易讓步。」所以,中共在指導運動中,利用這種矛盾,重點打擊英國,其次日本,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四,學會從進攻轉向退卻,從公開轉向秘密。「中國共產黨應該密切注視運動的一切意外轉變,並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可行的要求,從而可以有組織地讓工人復工並保留工人組織。」「黨在爭取公開合法存在時,還應該考慮到時局情況,務必要做好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退卻,轉入秘密工作狀態。」而7月28日聯共中央政治局中國委員會的決定更明確地指示:「來自中國的報告以及共產國際的意見,運動正在走向低潮,必須採取措施保證有組織地脫離罷工鬥爭,最大限度地鞏固業已取得的成果。要提出據以可能更有利地結束罷工的具體要求把結束罷工同準備進一步的鬥爭聯繫起來。」8月4日,維經斯基在北京與加拉罕研究貫徹這個指示後給莫斯科的信報告說:「今天我們製訂了一個行動綱領,根據這個綱領,我們將在上海和香港的罷工運動『剎車』。基本意思是工人繼續罷工,不用全國性口號,而用經濟性和地方民族性口號」;「我們是這樣設想以後的策略的。先提出經濟要求和地方民族要求,為同外國企業主的交涉打下基礎,然後,我們聲明(即向工人群眾說明),工人不得不退讓的主要原因……工人們宣布自己的最低要求,一旦得到滿足他們就返回工作崗位,同時通過工作理事會宣布,他們將支持北京政府」,條件是「它將繼續為廢除不平等條約和為滿足爭取獨立……而鬥爭」。
這就是8月份中共中央幾個宣言和陳獨秀幾篇文章對運動策略急轉彎以及五卅運動逐步收束的主要背景。而且,在收束時,維經斯基還幫助黨中央「對已開始的鎮壓行動做了準備,建立了工會的地下機構,通過我們的黨團加強了對工會的領導,建立了黨團與黨的地方和地區委員會之間的密切聯繫」。
由上可見,當時聯共中央和共產國際畢竟是久經鍛鍊的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領導者,所給予的指示(從戰略、策略到具體辦法),基本上是正確的。而中國共產黨則是剛剛成立四年的黨,領導如此大規模的革命運動缺乏必要的經驗。因此以上指示無疑對中共是極大的幫助,是保證這次運動成功的重要條件。尤其是維經斯基,他為指導和幫助陳獨秀黨中央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總之,五卅運動時期,可以說是大革命時期陳獨秀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關係最融洽的時期(這種情況與以後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此,雖然當時帝國主義與軍閥當局竭力攻擊和挑撥中俄關係,挑撥中共與共產國際的關係,中共中央非但不隱瞞和迴避這種關係,反而理直氣壯地宣告:「假如帝國主義機關報所說蘇俄鼓動是真的,那末不僅不足以使各階級民眾畏避蘇俄停止運動,反而要使他們證實隻有工農共和國的蘇俄是被壓迫民族唯一的摯友……中國全國民眾正殷殷的望著蘇俄及其領導的各強國無產階級有幫助中國民族如此解放之一日啊!」[35]
最重要的是,在五卅運動中,特別是運動結束時,陳獨秀為這次運動做了最全麵最深刻的總結,為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的理論和路線、政策和策略,為後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思想材料。陳獨秀最後總結的經驗教訓歸納為兩個方麵:「(一)能正確的應用無產階級兩月以來聯合城市勞動者及小商人而爭鬥的經驗;(二)能正確的明了敵人方麵——帝國主義及軍閥——內部衝突而利用之。」具體闡述如下。
一、運動的進行和勝利,必須結成全民族的聯合戰線,並且必須以工人階級為主力,學生是先鋒。「中國工人階級能夠得著這種勝利,是因為自己勇敢的反帝國主義爭鬥,並且和其它被壓迫的民眾聯合。」於是,工人階級「成了民族解放運動中極重大的動力」。學生也「前仆後起的以熱血和帝國主義奮鬥」;因此成了「最急進最勇敢的先鋒」。——當時運動還沒有擴大到農村地區,所以這裏未談農民,並不是陳獨秀故意忽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二、為維護聯合戰線,工人階級必須照顧各同盟者的利益:「工人階級在反帝國主義的爭鬥中,不但要擁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對於小資產階級及農民,都要明了他們的利益,考察他們情形,竭力引導他們到反帝國主義的爭鬥裏去,隨著工人階級前進,不使他們中途退卻,這爭鬥才能繼續下去。」
三、充分認識到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的動搖性、妥協性和背叛性。陳獨秀對資產階級在運動中的表現多次進行中肯的批評,指出:「他們那妥協猶豫的態度,已足夠使帝國主義及軍閥乘虛而入了。自始總商會對於罷市即甚猶豫,罷市後,又不肯和民眾集中的團體工商學聯合委員會合作,隨後又在工商學聯合委員會所提十七條外,別自提出十三條……完全表現出在民族爭鬥中妥協的大資產階級之階級性。」
四、應該認識並利用各個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英國是帝國主義之王,此次中國五卅事變起,美、法、日本帝國主義者,都想乘機挾製英國一下,且因此賣弄中國人心。法國在東歐在小亞細亞,和英國的利益簡直不能並立,所以首先不和在上海的英國人一致行動,並且對中國民族運動表示相當的同情;自英國保守黨執政,道威斯計劃受了打擊,英美間遂現了裂痕,加之在華商業競爭,美國一部分輿論表示對華和緩態度,並主張有條件的取消領事裁判權;即至五卅事變造因之日本,亦以單獨調解的聲浪恫嚇英國——五卅事變後一個月,英國都在此孤立狀態中。」「我們也應當知道英、日與美國內部的衝突是必然存在的,我們可以利用美國對華政策,使他對於中國解放之形式的問題比其它帝國主義者容易讓步。」所以,中共在指導運動中,利用這種矛盾,重點打擊英國,其次日本,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