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陳獨秀:《保守主義與侵略主義》,《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1日。
[18] 〔日〕石川禎浩著《中國共產黨成立史》,袁廣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9] 高瑞泉編選《向著新的理想社會——李大釗文選》,遠東出版社,1995,第228頁。
[20] 河文載《晨報副刊》1919年5月5日;福著由同文館1913年出版。
[21] 李達:《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經過的回憶》,《「一大」前後》(二),人民出版社,1980,第7頁。
[22]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檔案:[a-3]外秘乙第五二三號;[a-4]外秘乙第五六0號。
[23] 蘇俄政府的《第一次對華宣言》是列寧時期1919年7月25日發表的,顯然由於害怕其影響,北洋政府進行了封鎖,直到第二年才透露出來。不過,列寧逝世後的史達林時期,蘇俄沒有真正履行宣言中的諾言,如中東鐵路雖改為「中蘇共管」,實際仍為蘇霸占。
[24] 參見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81,第176頁。
[25] 柯柏年:《我譯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簡單經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人民出版社,1983,第29頁。
[26] 《對於時局的我見》,《新青年》第8卷1號,1920年9月1日。
[27]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643頁。
[28] 《告北京勞動界》,《晨報》1919年12月1日。
[29] 《民主黨與共產黨》,《新青年》第8卷第4號,1920年12月1日。
[30] 《談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號,1920年9月1日。
[31] 《談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號,1920年9月1日。
[32] 《答柯慶施》,《新青年》第8卷第3號,1920年11月1日。
[33] 《陳獨秀恢復自由》,《申報》1919年9月17日。
[34] 《國民新報》1920年2月12日。
[35] 《漢口新聞報》1920年2月9日。
[36] 《京師警察廳中一區警察署1920年2月10、11日記錄》,北京檔案館藏京師警察廳檔案;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第186頁。高一涵在《李大釗同誌護送陳獨秀出獄》一文中說陳在自武漢回京前,他們就得到警察要逮捕陳的消息,所以就同李大釗商議派人先到車站把陳接到王星拱家,暫避一時,再設法送他離開北京。此說與胡適所說不一,本文取胡之說。
[37] 《陳獨秀被捕卷》,北京檔案館藏京師警察廳檔案。
[38] 《國民》第2卷第1期,1919年11月。
[39] 《民國日報》1920年2月23日。
[40] 《新青年》第7卷第5號,1920年4月1日。
[41]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第7頁。
[42] 《民國日報》1920年4月3日;《新青年》第7卷第6號,1920年5月1日。
[43] 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5月24日。
[44] 1920年2月13日(即陳獨秀從天津到上海途中)高一涵還從日本寫信給胡適和陳獨秀,此信原件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檔案」。
[45] 《中央副刊》第60號,1927年5月23日。
[46] 前文刊《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中華書局,1979;後文刊《五四運動回憶錄》(續集)。
[47] 轉引自馬模貞等編《李大釗生平史料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98頁。
[48] 蔡和森:《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一大」前後》(三),第76頁。
[49] 《「一大」前後》(三),第483頁。
[50] 梁冰弦:《解放別錄》,《黨史學刊》試刊第1期,1980年。
[51] 《關於俄共中央西伯利亞局東方民族處的機構和工作問題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以下簡稱《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第56頁。
[52] 《越飛給吳佩孚將軍的信》,1922年8月,《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99頁。
[53] 《劉江給俄共(布)阿穆爾州的報告》,1920年10月5日,《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44頁。
[54] 《外交人民委員部通報》,1921年3月15日,李玉貞:《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第132~133頁。
[55] 維連斯基:《關於在東亞各國人民中的工作情況的簡要報告》,1919年9月至1920年8月,《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40頁。
[56] 《維連斯基-西比裏亞科夫就國外東亞人民工作給共產國際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1920年9月1日,《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38~39頁。
[57] 《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50~51頁。
[58] 《教育界》第5期,1919年11月。
[59] 《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1日。
[60] 《維連斯基-西比裏亞科夫就國外東亞人民工作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39頁。
[61] 《維經斯基給某人的信》,1920年6月於上海,《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28~29頁。
[18] 〔日〕石川禎浩著《中國共產黨成立史》,袁廣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9] 高瑞泉編選《向著新的理想社會——李大釗文選》,遠東出版社,1995,第228頁。
[20] 河文載《晨報副刊》1919年5月5日;福著由同文館1913年出版。
[21] 李達:《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經過的回憶》,《「一大」前後》(二),人民出版社,1980,第7頁。
[22]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檔案:[a-3]外秘乙第五二三號;[a-4]外秘乙第五六0號。
[23] 蘇俄政府的《第一次對華宣言》是列寧時期1919年7月25日發表的,顯然由於害怕其影響,北洋政府進行了封鎖,直到第二年才透露出來。不過,列寧逝世後的史達林時期,蘇俄沒有真正履行宣言中的諾言,如中東鐵路雖改為「中蘇共管」,實際仍為蘇霸占。
[24] 參見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81,第176頁。
[25] 柯柏年:《我譯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簡單經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人民出版社,1983,第29頁。
[26] 《對於時局的我見》,《新青年》第8卷1號,1920年9月1日。
[27]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643頁。
[28] 《告北京勞動界》,《晨報》1919年12月1日。
[29] 《民主黨與共產黨》,《新青年》第8卷第4號,1920年12月1日。
[30] 《談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號,1920年9月1日。
[31] 《談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號,1920年9月1日。
[32] 《答柯慶施》,《新青年》第8卷第3號,1920年11月1日。
[33] 《陳獨秀恢復自由》,《申報》1919年9月17日。
[34] 《國民新報》1920年2月12日。
[35] 《漢口新聞報》1920年2月9日。
[36] 《京師警察廳中一區警察署1920年2月10、11日記錄》,北京檔案館藏京師警察廳檔案;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第186頁。高一涵在《李大釗同誌護送陳獨秀出獄》一文中說陳在自武漢回京前,他們就得到警察要逮捕陳的消息,所以就同李大釗商議派人先到車站把陳接到王星拱家,暫避一時,再設法送他離開北京。此說與胡適所說不一,本文取胡之說。
[37] 《陳獨秀被捕卷》,北京檔案館藏京師警察廳檔案。
[38] 《國民》第2卷第1期,1919年11月。
[39] 《民國日報》1920年2月23日。
[40] 《新青年》第7卷第5號,1920年4月1日。
[41]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第7頁。
[42] 《民國日報》1920年4月3日;《新青年》第7卷第6號,1920年5月1日。
[43] 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5月24日。
[44] 1920年2月13日(即陳獨秀從天津到上海途中)高一涵還從日本寫信給胡適和陳獨秀,此信原件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檔案」。
[45] 《中央副刊》第60號,1927年5月23日。
[46] 前文刊《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中華書局,1979;後文刊《五四運動回憶錄》(續集)。
[47] 轉引自馬模貞等編《李大釗生平史料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98頁。
[48] 蔡和森:《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一大」前後》(三),第76頁。
[49] 《「一大」前後》(三),第483頁。
[50] 梁冰弦:《解放別錄》,《黨史學刊》試刊第1期,1980年。
[51] 《關於俄共中央西伯利亞局東方民族處的機構和工作問題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以下簡稱《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第56頁。
[52] 《越飛給吳佩孚將軍的信》,1922年8月,《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99頁。
[53] 《劉江給俄共(布)阿穆爾州的報告》,1920年10月5日,《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44頁。
[54] 《外交人民委員部通報》,1921年3月15日,李玉貞:《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第132~133頁。
[55] 維連斯基:《關於在東亞各國人民中的工作情況的簡要報告》,1919年9月至1920年8月,《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40頁。
[56] 《維連斯基-西比裏亞科夫就國外東亞人民工作給共產國際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1920年9月1日,《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38~39頁。
[57] 《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50~51頁。
[58] 《教育界》第5期,1919年11月。
[59] 《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1日。
[60] 《維連斯基-西比裏亞科夫就國外東亞人民工作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39頁。
[61] 《維經斯基給某人的信》,1920年6月於上海,《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28~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