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以6期為一卷的《新青年》,自5月1日出滿七卷後,由於改為自辦和胡適等北京同人不供稿,作為月刊的它,停了三期。而恰恰在這三個月中,陳獨秀完成了由文化救亡到政治救亡的轉變,由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轉變,並由醞釀建立共產黨到正式成立中共上海發起組。因此辦刊的經費和稿源的問題也總算解決了。因為,自第8卷第1號開始,《新青年》成了發起組的理論機關報,經費自然由帶著經費來的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支付了,而撰稿和編輯的基本力量也逐漸被發起組的成員所取代。對胡適等北京同人的繼續怠工,滿懷希望和熱情的陳獨秀也漸漸失望了。這可以從7月2日陳獨秀給高一涵的信中看出。


    信中說:「《新青年》八卷一號,到下月一號非出版不可,請告適之、洛聲二兄,速將存款及文稿寄來。興文社已收到的股款隻有一千元,投股的事,請你特別出點力才好。適之兄曾極力反對招外股,至今《新青年》編輯同人無一文寄來,可見我招股的辦法,未曾想錯。文稿除孟和夫人一篇外,都不曾寄來,長久如此,《新青年》便要無形取消了,奈何!」[138]


    有意思的是,這封信用的信紙,上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印刷體口號,下有「勞工神聖社製」的標記。這與文中提到的「興文社」一樣,似乎是一種人為的動作,在於掩飾俄國人維經斯基出資辦雜誌的真相。因為,若讓胡適等人知道《新青年》現在在拿盧布「自辦」,那陳獨秀還有何臉麵做人。


    直到此時,陳獨秀還想最後爭取胡適等人。8月2日,第8卷第1號的稿子湊齊時,他又致函胡適,望其為第2號供稿,並點題說:「我近來覺得中國人的思想是萬國虛無主義——原有的老子說、印度空觀、歐洲形上學及無政府主義——底總匯,世界無比。《新青年》以後應該對此病根下總攻擊。這攻擊老子學說及形上學的司令非請吾兄擔任不可。」[139]


    當時在思想上,無政府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對手。鑑於胡適反對空談的「主義」中,包括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想引導胡隻反無政府主義而保護馬克思主義,使胡成為反無政府主義的同盟軍,可謂用心良苦,卻是對牛彈琴。胡適不予理睬,繼續怠工。陶孟和則寫信給陳獨秀和胡適,提議辦一日報,以《新青年》的「重要分子」為主體,多請外間專門家撰稿,主張以「穩健」為得。初擬辦法為:「(一)專門問題請專門家擔任。(二)終年不停刊。(三)社論等皆署名。(四)無『法律編輯』,由同人中之一人立案負責。(五)擴張通信一欄,取為輿論之參考。(六)同人除必不得已外,暫不支薪。」[140]


    此議顯然有取代《新青年》之意,無論就私(陳獨秀個人)還是就公(上海發起組),陳獨秀都不可能答應,故而未見他對此有何答覆。而由於北京同人的繼續怠工,陳獨秀不得不正式吸收上海發起組成員加入編輯部。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號出版後,他寫信給北京同人,報告現在編輯部新加入沈雁冰、李達、李漢俊,主要編輯工作仍由陳望道負責,並告他本人不久將南下廣州。


    但這時陳獨秀還想維持與北京同人的聯繫,甚至不惜遷就他們的意見。12月16日他赴廣州工作前再次致函胡適、高一涵,說:「《新青年》色彩過於鮮明,弟近亦不以為然。陳望道君亦主張稍改變內容,以後仍以趨重哲學文學為是。但如此辦法,非北京同人多作文章不可。近幾冊內容稍稍與前不同,京中同人來文太少也是一個原因。」信末提到:「南方頗傳適之兄與孟和兄與研究係接近,且有惡評……我盼望諸君宜注意此事。」[141]


    這一下如捅了馬蜂窩,在北京同人中引起強烈反響。胡適接到1日的信後就給大家傳閱,並提示《新青年》已不準郵寄;接到16日信後,他更是火冒三丈,回信答辯與研究係首領梁啓超等近年思想見解一直相左,責怪陳獨秀竟然相信謠傳。


    但是,陳獨秀還不知北京方麵這些反應,仍在1920年12月21日從廣州致函高一涵與胡適,報告17日從上海動身,昨天到廣州,「此間倘能辦事,需人才極多,請二兄早為留意,一涵兄能南來否?弟頗希望孟和兄能來此辦師範,孟和兄能來此辦工科大學,請適之兄向顧、陶二君一商……我十分盼望杜威先生能派一人來實驗他的新教育法,此事也請適之兄商之杜威先生」。[142]


    顯然,這時的陳獨秀認為《新青年》的事,對胡適等北京同人已經沒有什麽可說了,而由於應廣東省長陳炯明聘請到廣州來辦教育,就專力思考廣東的教育建設了。殊不知,北京同人對此根本不感興趣,反而對辦《新青年》事,如上述的陳獨秀那樣,十分熱心起來了。所以,陳獨秀的這封信,有點「對牛彈琴」。


    與此同時,北京同人開會討論《新青年》辦法,陶孟和以英文名「turexy」給胡適一紙條,贊成第三種辦法——「停辦」《新青年》,並勸胡不要對陳獨秀說的他倆與研究係接近的話而生氣:「仲甫本是一個鹵莽的人,他所說那什麽研究係底話,我以為可以不必介意。我很希望你們兩人別為了這誤會而傷了幾年來朋友底感情。你以為然否?」但在此紙條紙邊又輕蔑地補充說道:「廣東、上海,本來是一班浮浪淺薄的滑頭底世界。國民黨和研究係是『一丘之貉』。我想,仲父(應為『甫』,原文如此——引者)本是老同盟會出身,自然容易和國民黨人接近,一和他們接近,則冤枉別人為研究係的論調,就不知不覺地出來了。」[14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