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來,此時的胡適,不僅意誌堅決,而且語氣上也堅決,一口一個「文學革命」,而不是「文學改良」,而且表示:「以上所言,或有過激之處,然心所謂是,不敢不言。」要求陳獨秀刊登在《新青年》上公開討論。但是,也許他的這個主張在美國遭到太多太尖銳的反對,他也有一絲保留和謹慎,表示:「此一問題,關係甚大,當有直言不諱之討論,始可定是非。」[51]


    胡適的這些主張,在今日看來極其平常,在當時卻具有驚世駭俗、振聾發聵的震撼威力。因為當時的文壇正如胡適所說,是有詩必律,有文必駢(駢四儷六,對偶排比),文以載道,內容陳腐,之乎者也,八股文獨霸。所以,胡適的「八事」,從內容到形式,是對文壇傳統的一個全麵否定。


    胡適後來說陳獨秀「想文學改革,但未想到如何改革,後來他知道工具解放了就可產生新文學」,[52]這「後來他知道」,就是看了胡適此信後。當時陳如獲至寶,稱其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立即回信表示:「承示文學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項,其餘六事,仆無不合十讚嘆。」他希望胡適「詳其理由,指陳得失,衍為一文,以告當世」。[53]


    胡適遵囑照辦,立即寫了一篇後來被稱為「文學革命發難信號」的文章,但是,正如上述,胡適堅定而內斂的性格凸顯,標題強調謹慎的試驗性,稱「改良」而非「革命,叫《文學改良芻議》」。用胡適後來所說的話是「一篇對中國文學作試探性改革的文章」。陳閱後「快慰無似」,大喜過望,立即安排在《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發表。同時,陳獨秀又考慮到當時中國舊文化傳統勢力之巨大,「黑幕層張,垢汙深積」,而胡適受閱歷、地位等因素的局限,他的「八條」尚有不尖銳和不徹底之處,因此在下期刊物上,陳獨秀又親自撰寫了《文學革命論》,為胡文呼號助威,並彌補其不足,恢復其「文學革命」的氣勢。他寫道:「文學革命之是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餘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他提出了「文學革命三大主義」: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陳獨秀還宣告:凡「有不顧迂儒之毀譽,明目張膽與十八妖魔宣戰者」,「予願拖四十二生的大炮,為之前驅!」


    這樣,陳獨秀就把胡適的「文學改良」,上升到了一場真正的氣勢磅礴的「文學革命」上了。胡適在經過一段篳路藍縷的艱苦跋涉之後,終於踏上了浩蕩的坦途。


    一個是早已在全國著名大報上多次露麵、在革命誌士中聞名的大名人、全國最高學府教授、文科學長,一個是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就這樣結成了「文學革命」的「黃金搭檔」。對於陳獨秀來說,是慧眼識珠,不拘一格舉人才;對於胡適來說,竭盡困頓之後,千裏馬終於找到了伯樂。所以,後來二人雖然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是二人之間的友情終生長青。


    由於陳獨秀的「三大主義」超出了文學的範疇,與倫理道德政治等革命相通,並且陳、胡很快相聚北京大學,所以胡適後來說:陳獨秀的這篇文章有可注意的兩點:「(一)改我的主張進而為文學革命;(二)成為由北京大學學長領導,成了全國的東西,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變成整個思想革命!最後,歸納起來說,他對於文學革命有三大貢獻:一、由我們的玩意兒變成了文學革命,變成了三大主義。二、由他才把倫理道德政治的革命與文學合成一個大運動。三、由他一往直前的精神,使得文學革命有了很大的收穫。」[54]


    胡適作為當時與陳獨秀的親密合作者,對陳做這樣的評論是十分中肯的。說到陳獨秀當時「一往無前的精神」,更是精到。與在美國的同學和朋友比,胡適是激進而革命的,但是,與陳獨秀相比,一種差異就顯現出來了。文學革命之火被胡適和陳獨秀點燃時,胡適一時還不適應陳獨秀的那種叱吒風雲、狂飆席捲的風格。1917年4月9日,胡適十分激動地給陳寫信說:


    今晨得《新青年》第六號,奉讀大著《文學革命論》,快慰無似!足下所主張之三大主義,適均極贊同。適前著《文學改良芻議》之私意,不過欲引起中國人士之討論,證集其意見,以收切磋研究之益耳。今果不虛所願,幸何如之![55]


    同時表示,對於他的「八事」和陳的「三大主義」的討論,「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吾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陳獨秀立即回信:「改良文學之聲,已起於國中,贊成反對者各居其半。鄙意容納異議,自由討論,固為學術發達之原則,獨至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56]


    這裏再次表現了二人在共同奮鬥中的不同風格。有人認為胡適的表現「暴露出胡適軟弱、動搖性」、「軟懦遊移的弱點」。[57]其實二人各有千秋,似不必稱其為「弱點」。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的評論較為恰當:「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的『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二者姿態迥異,互相補充,恰到好處。陳之霸氣,必須有胡之才情作為調劑,方才不顯得過於暴戾;胡之學識,必須有陳之雄心為之引導,方才能揮灑自如。這其實可作為新文化運動獲得成功的象徵:輿論家之倚重學問家的思想資源,與大學教授之由傳媒而獲得刺激與靈感,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5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