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他(陳獨秀)的文章不合於《甲寅》的作風。人家談法理,論政製,他則要超出法理政製以上;人家始終把「愛國」置於一切之上,他則認為必須敢說「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國為奴何事可怖」的話。此時,這話雖然私人談論時十人八九不以為怪,但出版物的編輯人究竟不願意發表出來的。


    第二,他也必須有自己主編的雜誌。從發表那篇文章時起,他就積極計劃著自己辦雜誌了。他的老朋友(鄭後來對筆者說是汪孟鄒)還記得,甲寅年他就有辦雜誌的意思。他說:「讓我辦十年雜誌,全國思想都全改觀。」甲寅停刊之前不久,他的雜誌終於成功。這就是有名的《新青年》。[133]


    鄭先生這個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筆者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陳獨秀認為對於那十幾封信的「詰問斥責」和章士釗、李大釗的文章的回答,不是一兩封信可以解決的;同時,這類問題,也不是靠文字和話語可以釋疑的,更不是如梁啓超所說,一個「二十一條」事件,十之八九的人,已經覺悟到了;而是要做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更要掀起一場規模浩大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從根本上改變國民性質。這才是陳獨秀要自己辦雜誌的根本理由。從參加革命以來,他基本上是輔助別人行動,如吳稚暉在《章士釗—陳獨秀—梁啓超》一文中所述:「黎元洪由副總統代任大總統時代的內閣,即定於上海霞飛路章(士釗)先生的宅內。陳(仲甫)先生卻象演赤壁之戰:章先生充做諸葛亮,他充做魯肅,客散之前,客散之後,隻有他徘徊屏際。」[134]但是,倒袁以後的陳獨秀,不再是「魯肅」(別人的助手和秘書),而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了。


    * * *


    [1]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5冊,中華書局,1981,第62頁。


    [2] 陳獨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央日報》1940年3月24日。


    [3] 蔡元培:《與黃克強相交始末》,《辛亥革命回憶錄》(二),第149頁。


    [4] 參見柏文蔚《五十年經歷》,《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3期。


    [5] 《吳樾狙擊五大臣後倪嗣衝上袁世凱密稟》,該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13冊,(台北)正中書局,1969,第588頁。


    [6] 如鄒魯的《吳樾烈士歷史》、馮自由的《炸清五大臣者吳樾》、章士釗的《書吳樾狙擊五大臣事》等,都是如此。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民國人物傳》中之《吳樾》亦未脫此窠臼。


    [7] 馬鴻亮:《吳樾烈士傳略》,《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13冊,第579頁。


    [8] 吳樾:《暗殺時代》,《民報》臨時增刊「天討號」,1906年4月。


    [9] 潘與吳樾是桐城同鄉,1902年留學日本警察科,畢業回國後,清政府授予花翎知府銜,但他暗中與陳獨秀等一起從事革命活動。


    [10] 張嘯岑:《吳樾烈士事跡》,《安徽史學工作通訊》1957年第2期。


    [11] 吳樾:《暗殺時代》,《民報》臨時增刊「天討號」,1906年4月。


    [12] 馬鴻亮:《吳樾烈士傳略》,《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13冊,第579頁。


    [13] 吳樾:《與同誌某君書》,《暗殺時代》附書,《民報》臨時增刊「天討號」,1906年4月。


    [14] 《趙聲遺詩》,《中國國民黨史稿》第5冊,中華書局,1960,第1391頁。


    [15] 吳樾:《與同誌某君書》,《暗殺時代》附書,《民報》臨時增刊「天討號」,1906年4月。


    [16] 曹亞伯:《楊篤生蹈海》,《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11冊。曹是楊的摯友。


    [17] 吳樾:《暗殺時代》,《民報》臨時增刊「天討號」,1906年4月。


    [18] 孫傳瑗:《安徽革命紀略》附言,《學風》第4卷第6期,1934年7月1日。


    [19] 吳樾:《暗殺時代》,《民報》臨時增刊「天討號」,1906年4月。


    [20] 張嘯岑:《吳樾烈士事跡》,《安徽史學工作通訊》1957年第2期。


    [21] 張嘯岑:《吳樾烈士事跡》,《安徽史學工作通訊》1957年第2期。


    [22] 《蔡元培在吳樾烈士追悼大會上的演詞》,《追悼吳烈士大會紀念冊》1912年3月。


    [23] 孫傳瑗:《安徽革命紀略》附言,《學風》第4卷第6期,1934年7月1日。


    [24] 張嘯岑:《吳樾烈士事跡》,《安徽史學工作通訊》1957年第2期。


    [25] 《雙秤記敘》,《甲寅》第1卷第4號。刊登在爛柯山人著的《雙枰記》內,沒有署名,但「敘」(即序)文一開始引陳獨秀作《存歿六絕句》詩中紀念何梅士一句詩後稱「此予辛亥年春居臨安時所作《存歿六絕句》之一也」。可見此序是陳獨秀所作。


    [26] 田桐:《革命閑話》,《黨史史料叢刊》第4期,1945年。


    [27] 陳獨秀:《論暗殺暴動及不合作》,《嚮導》第18期,1923年1月31日。


    [28] 《安徽俗話報》第2期,1904年4月30日。


    [29] 李則剛:《安徽歷史輯要》,油印稿。


    [30] 高語罕:《百花亭畔》,亞東圖書館,1933,第35頁。


    [31] 《安徽俗話報》第17期。按其半月刊時間安排,該刊第16、17期應是1904年12月出版,可能是陳獨秀主持遷校事宜緣故,在該刊第19期《本報告白》中,說第16期拖到1905年3月才出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