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1904年初,陳獨秀背了一個包袱,拿了一把雨傘,來到蕪湖,辦起了《安徽俗話報》。開始時,由房秩五負責教育欄,吳汝澄負責小說欄,其餘各欄均由陳獨秀一人負責。陳還負責全部排版、校核等工作。[82]因蕪湖科學圖書社無印刷設備,所以由陳獨秀將稿件匯齊後,寄上海章士釗創辦的大陸印製局承印。每期出版,都由陳獨秀親自動手分發、卷封、付郵。[83]不久,房去日本,吳赴桐城,報務遂由陳一人負擔。這種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當時也是很少見的。這一方麵說明當時陳獨秀思想(辦報宗旨)高遠,知音難覓;另一方麵又說明,他以偷天火啟蒙天下的工作為自豪,表現了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他不再看中點點滴滴的改良,也不急於轟轟烈烈的革命起義,而想從提高國民群眾的思想素質著手,做一些紮紮實實的啟蒙工作。陳後來回憶說:「我那時也是二十幾歲的少年,為革新感情所驅使,寄居在科學圖書社樓上,做《安徽俗話報》,日夜夢想革新大業,何物臭蟲,雖布滿吾衣被,亦不自覺。」[84]


    這時,科學圖書社也創辦不久,以販賣新書報、教科書為業。陳獨秀一到,就在牆上寫了一副對子:


    推倒一時豪傑 擴拓萬古心胸


    氣吞山河,豪氣沖天。從此,陳與汪孟鄒及其圖書社(後改名為《亞東圖書館》)結下了永恆的友誼。直到陳逝世,幾十年中,汪孟鄒及「亞東」給了陳許多極其寶貴的幫助,特別在經濟與出版上。


    說《安徽俗話報》思想高遠而深刻,首先表現在它的對象是麵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特別是「無錢多讀書的窮人」,而不是對上層及其他少數人的,這就說明它與當時的保皇改良派及排滿革命派是不同的。陳獨秀在創刊號《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中宣布,他辦報的「兩大主義」是:「第一是要把各處的事體,說給我們安徽人聽聽,免得大家躲在鼓裏,外邊事體一件都不知道。況且現在東三省的事,一天緊似一天,若有什麽好歹的消息,就可以登在這報上,告訴大家,大家好有個防備。」說明他要告訴大家的事體,不是一般的事,而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在《安徽俗話報章程》裏,概括為「教大家好通達學問,明白時事」)。「第二是要把各項淺近的學問,用通行的俗話演出來,好教我們安徽人無錢多讀書的,看了這俗話報,可以長點見識。」為此,他表示要用「最淺近最好懂的俗話」「各項人看著都有益處」「價錢便宜,窮人也可以買得起」的辦法來辦報。


    此報上每期重要文章,都由陳獨秀親自用「三愛」筆名發表。


    於是,俗話報第1期第一篇重要的文章《瓜分中國》就講當時中國麵臨被瓜分的形勢,說由於中國官怕洋人,各國就來「把我們幾千年祖宗相倚的好中國,當作切瓜一般,你一塊,我一塊,大家分分,這名目就叫做『瓜分中國』。照他們的瓜分圖上,說是俄國占了東三省,還要占直隸、山西、陝西、甘肅;德國要占山東、河南;法國要占雲南、貴州、廣西;日本要占福建;義大利要占浙江;這靠著長江的四川、兩湖、三江幾省,就分在英國名下了」。


    接著,文章說,要是中國不答應洋人的要求,洋人就要大動幹戈。但是,「我們中國現在的兵力,要和外國打戰,那是怎能夠打得勝呢?」接著他簡單論述了長江防務和其他情況,認為若是外國兵馬一湧而來,中國是沒法抵擋的。但是,「這樣看起來,難道外國兵來了,我們就順手歸降他不成嗎?我想稍有點人味兒的,那肯做外國順民呢……不如趁著外國兵還沒有來的時候,偷點空兒,大家趕緊振作起來,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或是辦團練,或是練兵,或是開學堂學點武備、槍炮、機器、開礦各樣有用的學問。我們中國地大人眾,大家要肯齊心竭力辦起事來,馬上就能國富兵強,那還有怕洋人欺負的道理呢?」


    文章接著批評了「隻曉得個人躲在家裏舒服」,不問國事的現象,指出「國亡家破四字相連」,「大家睡到半夜,仔細想想看看,還是大家振作起來,做強國的百姓好,還是各保身家不問國家,終久是身家不保,做亡國的百姓好呢?」


    實際上,陳獨秀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救亡宣傳和鼓動工作,他的重點是尋找導致中國衰亡的原因,企圖從根本上來做救亡工作。


    這原因自然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是清朝政府和官吏的腐敗。「三愛」在《安徽俗話報》上有許多抨擊這方麵的文字。「中國官,最怕俄國活象老鼠見了貓,眼看著他占了奉天,那敢道個不字」;「那班帶兵官,別說是打戰的本事了,那不吃鴉片煙不剋扣軍餉的,到有幾個呢?」[85]譴責最嚴厲的是在同期俗話報上發表的《醉東江——憤時俗也》那首詞:


    眼見得幾千年故國將亡,四萬萬同胞坐困。樂的是,自了漢;苦的是,有心人。好長江各國要瓜分,怎耐你保國休談,惜錢如命。拍馬屁,手段高,辦公事,天良盡。怕不怕洋人逞洋勢,恨隻恨我們家鬼害家神。安排著洋兵到,幹爹奉承,奴才本性。


    但是,陳獨秀探索的結果認為,中國衰亡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不好,也不是做官的不好,也不是兵不強,也不是財力不足,也不是外國欺負中國,也不是土匪作亂,依我看起來,凡是一國的興亡,都是隨著國民性質好歹轉移。我們中國人,天生的有幾種不好的性質,便是亡國的原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