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這位老爺子隻說對了一半。陳在自傳中說:「祖父對我的預料,顯然不符合,我後來並沒有做強盜,並且最厭惡殺人。」就是說他沒有成蛇。而對於「家門」,對於中國乃至世界來說,他豈止是「龍」,而是偷天火到人間的普羅米修斯那樣的偉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陳家、中國的命運。
陳獨秀與祖父的關係弄得如此緊張,母親的軟功——眼淚就出來起作用了。陳的母親雖然沒有受過教育,卻很了不起,陳對她十分敬愛。他在自傳中說:「母親之為人,很能幹而疏財仗義,好打抱不平,親戚本家都稱她為女丈夫。」所以,當祖父生氣罵孫子「真是家門不幸」時,他的母親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淚,可是母親對他並不像祖父那樣悲觀,總是用好言勸勉道:「小兒,你務必好好用心讀書,將來書讀好了,中個舉人替你父親爭口氣,你的父親讀書一生,未曾考中舉人,是他生前一樁恨事!」他見了母親流淚,倒哭出來了,母親一麵替兒子揩眼淚,一麵責備道:「你這孩子,爺爺那樣打你,你不哭,現在倒無端的哭了!」1937年,陳獨秀59歲時寫這篇自傳時還說:「母親的眼淚,比祖父的板子,著實有威權,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怕打,不怕殺,隻怕人對我哭,尤其婦人哭,母親的眼淚,是叫我用功讀書之強有力的命令。」
實際上,母親的眼淚隻有在祖父的板子陪襯時,才顯示出這樣神奇的功能。這也算是「剛柔相濟」吧。
不能說這時陳獨秀對祖父的對抗是針對科舉製度的,除了根本達不到祖父不切實際的要求(恨不得一年之中把《四書》《五經》都讀完)外,主要是兒童的興趣,他不喜歡這種枯燥乏味的書和死記硬背、背不出就打板子的方法。就這樣在這種逆反承受的啟蒙教育中,陳度過了三四個春秋。祖父在世的時候,陳獨秀不適應,也得忍受著;祖父去世後,情況相反了,連續請了幾個塾師,陳獨秀都「大不滿意」,辭掉了。當時的陳獨秀,雖然還是個孩子,卻由於他過分地聰明、反抗、倔強、淘氣、刁鑽古怪,一點也不老實,活像一個解除了緊箍咒的孫悟空,那些書塾老師自然對他沒有辦法。陳在自傳中就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族裏的陰差又到他家來。一進門就大張開嘴打了一個嗬欠,直挺挺地倒在床上,口中喃喃說著胡話,說陰間祖宗叫他來要紙錢和銀錠……陳獨秀就約了十幾個孩子,從前後門奔進來,同聲大喊某處著了火,這位陰差先生頓時停止了聲響,急忙打了個小小的嗬欠便回到陽間來,閉著眼睛問道:
「這邊有了火燭了吧?」
「是的。」
「這說得不錯吧,我在那邊就知道了!」
陳獨秀就在旁邊彎著腰,縮著脖,用小手捂著嘴,幾乎要大笑出來。
看得出來,那時的陳獨秀,這類促狹的事一定做了不少,自然也饒不了那些令他「大不滿意」的塾師們。這回,被鄰居們稱為「女丈夫」的母親也沒有辦法了。到陳獨秀十二三歲時,由大兒子來教小兒子讀書。可是,這位被陳稱為「阿彌陀佛」的大哥陳孟吉,老實厚道、善良順從,完全符合那個時代「孝悌」的標準,因此兄弟感情也很好。但是,他沒有弟弟那樣的才氣,對弟弟更是沒有辦法,又不得違抗母親的重託和嚴命,於是,老好人的他隻得順著弟弟的性子來。陳在自傳中這樣寫道:「大哥知道我不喜歡八股文章,除溫習經書外,新教我讀《昭明文選》。初讀時,我也有點頭痛,後來漸漸讀出味道來了。這件事使我阿彌陀佛的大哥夾在中間很為難,一麵受了母親的嚴命,教我習八股,預備應考,一麵他知道我不喜歡這一套……」
陳獨秀十七歲時,在縣考前一兩個月,大哥實在挨不過去了,才硬著頭皮對他說:「考期已近了,你也該看看八股文章罷!」他勉強答應,表麵上是在聽大哥的講解應考的文章,心裏還是想著《昭明文選》……厚道的大哥對於這位難說話的弟弟,實在無法可想,隻好聽其自然了。陳的自傳中這樣說:「大哥雖然十分忠厚老實,我猜想他此時急則智生,必然向母親做了一個虛偽的報告,說我如何如何用心學八股文,那是在這期間母親喜悅的麵容中可以看出來的。」
陳獨秀不喜歡四書五經八股文,而喜歡《昭明文選》。此書內容活潑、文字清新,思想比較自由,不像四書五經、《左傳》和束縛思想自由的八股文那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昭明文選》也在受批判之列,「選學」被斥為「妖孽」,所以陳獨秀後來就自謔少年時期是「選學妖孽」。同時,為了應付考試,哥哥還輔導陳獨秀讀了金黃與袁枚的製藝。總之,在祖父啟蒙教育的基礎上,在成年(考秀才)前的四五年中,即人生汲取知識最重要的年代,陳獨秀在哥哥的幫助下,打下了堅實雄厚的舊學基礎,盡管陳不喜歡四書五經,由於逆反承受的法則威力,反而使他比一般人學得更深刻,尤其在書法、詩詞、文字學以及對諸子百家的研究等方麵,後來其造詣之深,可以與同時代一流學者相比。因此,陳對哥哥的感情十分深厚。他說:「我們弟兄感情極好,雖然意見上沒有一件事不衝突,沒有一件事依他的話做,而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態度,不肯在口頭上反駁他,免得傷了手足感情。」陳孟吉於1908年因肺病死在瀋陽。陳獨秀長途奔喪到沈,抱其遺骨歸葬故裏。當時他特地寫了一首五言長詩《述哀》,表示對兄長的深切緬懷之情。他的自序中說:「亡兄孟吉與仲隔別於今十載,季秋之初,迭獲凶電,兄以肺疾,客死關東,倉猝北渡,載骨南還,悲懷鬱結,發為詠歌,情促辭拙,不鬯所懷,聊寫哀曲,敢告友生。」詩中用「青燈課我讀,文采勵先鞭」,緬懷兄長對他的辛勤教誨。
陳獨秀與祖父的關係弄得如此緊張,母親的軟功——眼淚就出來起作用了。陳的母親雖然沒有受過教育,卻很了不起,陳對她十分敬愛。他在自傳中說:「母親之為人,很能幹而疏財仗義,好打抱不平,親戚本家都稱她為女丈夫。」所以,當祖父生氣罵孫子「真是家門不幸」時,他的母親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淚,可是母親對他並不像祖父那樣悲觀,總是用好言勸勉道:「小兒,你務必好好用心讀書,將來書讀好了,中個舉人替你父親爭口氣,你的父親讀書一生,未曾考中舉人,是他生前一樁恨事!」他見了母親流淚,倒哭出來了,母親一麵替兒子揩眼淚,一麵責備道:「你這孩子,爺爺那樣打你,你不哭,現在倒無端的哭了!」1937年,陳獨秀59歲時寫這篇自傳時還說:「母親的眼淚,比祖父的板子,著實有威權,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怕打,不怕殺,隻怕人對我哭,尤其婦人哭,母親的眼淚,是叫我用功讀書之強有力的命令。」
實際上,母親的眼淚隻有在祖父的板子陪襯時,才顯示出這樣神奇的功能。這也算是「剛柔相濟」吧。
不能說這時陳獨秀對祖父的對抗是針對科舉製度的,除了根本達不到祖父不切實際的要求(恨不得一年之中把《四書》《五經》都讀完)外,主要是兒童的興趣,他不喜歡這種枯燥乏味的書和死記硬背、背不出就打板子的方法。就這樣在這種逆反承受的啟蒙教育中,陳度過了三四個春秋。祖父在世的時候,陳獨秀不適應,也得忍受著;祖父去世後,情況相反了,連續請了幾個塾師,陳獨秀都「大不滿意」,辭掉了。當時的陳獨秀,雖然還是個孩子,卻由於他過分地聰明、反抗、倔強、淘氣、刁鑽古怪,一點也不老實,活像一個解除了緊箍咒的孫悟空,那些書塾老師自然對他沒有辦法。陳在自傳中就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族裏的陰差又到他家來。一進門就大張開嘴打了一個嗬欠,直挺挺地倒在床上,口中喃喃說著胡話,說陰間祖宗叫他來要紙錢和銀錠……陳獨秀就約了十幾個孩子,從前後門奔進來,同聲大喊某處著了火,這位陰差先生頓時停止了聲響,急忙打了個小小的嗬欠便回到陽間來,閉著眼睛問道:
「這邊有了火燭了吧?」
「是的。」
「這說得不錯吧,我在那邊就知道了!」
陳獨秀就在旁邊彎著腰,縮著脖,用小手捂著嘴,幾乎要大笑出來。
看得出來,那時的陳獨秀,這類促狹的事一定做了不少,自然也饒不了那些令他「大不滿意」的塾師們。這回,被鄰居們稱為「女丈夫」的母親也沒有辦法了。到陳獨秀十二三歲時,由大兒子來教小兒子讀書。可是,這位被陳稱為「阿彌陀佛」的大哥陳孟吉,老實厚道、善良順從,完全符合那個時代「孝悌」的標準,因此兄弟感情也很好。但是,他沒有弟弟那樣的才氣,對弟弟更是沒有辦法,又不得違抗母親的重託和嚴命,於是,老好人的他隻得順著弟弟的性子來。陳在自傳中這樣寫道:「大哥知道我不喜歡八股文章,除溫習經書外,新教我讀《昭明文選》。初讀時,我也有點頭痛,後來漸漸讀出味道來了。這件事使我阿彌陀佛的大哥夾在中間很為難,一麵受了母親的嚴命,教我習八股,預備應考,一麵他知道我不喜歡這一套……」
陳獨秀十七歲時,在縣考前一兩個月,大哥實在挨不過去了,才硬著頭皮對他說:「考期已近了,你也該看看八股文章罷!」他勉強答應,表麵上是在聽大哥的講解應考的文章,心裏還是想著《昭明文選》……厚道的大哥對於這位難說話的弟弟,實在無法可想,隻好聽其自然了。陳的自傳中這樣說:「大哥雖然十分忠厚老實,我猜想他此時急則智生,必然向母親做了一個虛偽的報告,說我如何如何用心學八股文,那是在這期間母親喜悅的麵容中可以看出來的。」
陳獨秀不喜歡四書五經八股文,而喜歡《昭明文選》。此書內容活潑、文字清新,思想比較自由,不像四書五經、《左傳》和束縛思想自由的八股文那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昭明文選》也在受批判之列,「選學」被斥為「妖孽」,所以陳獨秀後來就自謔少年時期是「選學妖孽」。同時,為了應付考試,哥哥還輔導陳獨秀讀了金黃與袁枚的製藝。總之,在祖父啟蒙教育的基礎上,在成年(考秀才)前的四五年中,即人生汲取知識最重要的年代,陳獨秀在哥哥的幫助下,打下了堅實雄厚的舊學基礎,盡管陳不喜歡四書五經,由於逆反承受的法則威力,反而使他比一般人學得更深刻,尤其在書法、詩詞、文字學以及對諸子百家的研究等方麵,後來其造詣之深,可以與同時代一流學者相比。因此,陳對哥哥的感情十分深厚。他說:「我們弟兄感情極好,雖然意見上沒有一件事不衝突,沒有一件事依他的話做,而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態度,不肯在口頭上反駁他,免得傷了手足感情。」陳孟吉於1908年因肺病死在瀋陽。陳獨秀長途奔喪到沈,抱其遺骨歸葬故裏。當時他特地寫了一首五言長詩《述哀》,表示對兄長的深切緬懷之情。他的自序中說:「亡兄孟吉與仲隔別於今十載,季秋之初,迭獲凶電,兄以肺疾,客死關東,倉猝北渡,載骨南還,悲懷鬱結,發為詠歌,情促辭拙,不鬯所懷,聊寫哀曲,敢告友生。」詩中用「青燈課我讀,文采勵先鞭」,緬懷兄長對他的辛勤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