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開始撰寫《陳獨秀傳(下冊)——從總書記到反對派》一書(此著為李新主編的革命史叢書之一,該書上冊已由叢書編委會成員之一任建樹先行接手),在「清除精神汙染」運動被迫結束以後得以麵世。但由於形格勢禁,為了能夠順利出版,該書在觀點上未能有較大突破,資料運用也不能不有所顧忌。盡管如此,此書還是受到了歡迎,在上海圖書館的借閱率好幾年名列前茅。而且,由於陳獨秀後期檔案資料很快又被查封,並轉移到北京中央檔案館,不讓學者研究使用,這本書成了所有研究陳秀後期歷史的學者必閱的「工具書」。


    就在《陳傳》下冊出版前夕的1989年3月,我與十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陳研學者,在北京成立了「陳獨秀研究會」,決心把對陳的研究與「正名」工作推向前進。1992年,我出任該會秘書長(後來改選為執行會長)。次年10月,我為該會創辦並主編會刊《陳獨秀研究動態》,為全國陳研學者提供一個交換新資料、新觀點的平台。同時由陳研會組織,兩年一次,逢陳獨秀生日和忌日輪流在其各個歷史活動地舉行全國性的學術研究討論會,交流學術成果,並推動為陳獨秀正名的運動向縱深發展。我們陸續把「十宗罪」推倒了九宗,隻剩下「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由於缺乏有力的資料,無法撼動。


    真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這個時候,1994年由俄羅斯科學院現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同德國柏林大學東亞研究會聯合編輯的大型係列檔案文件集《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1920~1949)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有關專家陸續翻譯出版。首先出版的6卷,正好收錄的是關於陳獨秀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從1920年創建中共,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幾乎全部絕密文件。從中,人們可以十分清楚和詳細地看到,陳獨秀怎樣在共產國際代表的指導下創建中共,又怎樣被迫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怎樣被迫接受國際命令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怎樣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放棄獨立發展中共、獨立進行革命的主張,接受史達林為首的聯共中央政治局和共產國際的訓令向國民黨讓步、屈服,從而成為國民黨進行北伐戰爭的附庸和助手;以及1927年4月至7月,國民黨怎樣把中共打入血泊中,史達林又是怎樣把失敗的罪責推到陳獨秀身上。所有這些,徹底地推翻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這項罪名,原來是史達林文過飾非,把陳獨秀當替罪羊的產物。


    除陳獨秀問題外,本人還在多個領域從事研究,著有《宋慶齡傳》(主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00年》、《中國托派史》等,多數獲得重大獎項,並獲得「政府特殊津貼」,該獎是為那些為我國社會科學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而設。但我也因多次闖禁區、踩線而受到警告,甚至走到「嚴懲」的邊緣。有人對我說:「你是新中國共產黨培育的學者,不為現實政治服務,違背正統觀點,是嚴重錯誤。」我回答說:「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況且,黨的基本原則正是「實事求是」,我求真實寫歷史,無愧於黨,更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無愧於歷史。


    本書的寫作動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筆者企圖把自己近30年來積累的資料和思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廣大學者,特別是那些在為陳「正名」的戰鬥中結為戰友的先生和女士們。同時,我也要說明,本書所以能如此全麵的貢獻陳研資料和許多反傳統的觀點,是由於吸收了以上提到的全部資料和陳研會員的研究成果,故而大膽地取名為《全傳》。為了求「全」,初稿近百萬字。由於篇幅有限,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幫助下,若幹內容隻得割愛,減縮成現在這個版本,但與國內外幾本陳傳相比,還是最全的,所以未改書名。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書的所謂「全」也是相對的,隻是指就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而言。所以,本著實際上是廣大有良知的陳研學者集體的創作。為此,我向廣大陳研學者,向廣大原陳研會會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還要指出的是,本著在撰寫過程中還得到日本京都大學石川禎浩教授、東京大學教授佐佐木· カ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教授長堀祐造和弘前大學李梁教授的熱情幫助。這種國際友情產生於前幾年日中關係緊張的時期,讓我十分感動。另外,我還收到邵育信先生(瑞士籍,原中國托派中央臨委邵魯之子)和原中國托派老人、已故的鄭超麟、王凡西(英國籍)先生提供的許多資料和信息,在此也一併感謝。


    本著的撰寫,是我在陳研會無法立足時向會員的許願之舉。但是為了照顧妻子的病體,研究與撰寫工作隻得斷斷續續地進行,本來準備兩三年完成的工作,現在花了整整五年,使許多朋友和陳研會員等得太久,這也是需要說明和表示歉意的。這一點想必大家也能理解。


    我的妻子魏淑敏,為我三十年學術生涯提供了全部的後勤保障,讓我能夠專心於學術研究。為此她操勞過度,從2003年起,幾次發生腦血栓、心肌梗、股骨骨折等病危狀況,近年來發展到全身癱瘓,直到近乎「植物人」的程度,使我感到深深的歉疚。本書在出版社審閱期間,即2009年3月9日,她不幸病逝,未能見到本書的出版,遺憾之至!


    明年我將進入古稀之年,本著乃筆者的封筆之作。香港淩文秀先生為本著的出版熱情奔走;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提供了出版機會,為我的學術生涯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為此我對他們無比感激。我還要特別感謝本書編輯吳永嘉小姐和出版社為此延請的特約編輯胡泊先生出色的工作。出版社按國際規格,要求甚高,所提修改意見對我幫助很大。我也曾努力為之,但幾十年來大陸在這方麵的低規格積習已深,尤在資料的運用和注釋上限製較多,致少數地方仍有缺憾,望讀者見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