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年下忱以為,先生如來,則真來;不來,則真不來。……真來的兩個條件:一人、二辦法。須於半年之內,能招致十個以上之教員,(新者)舊教員再有一部分回來,更須有幾個負責任的人,然後可以濟事。教務長、三科院長似皆不便仍舊,蓋舊者無非意在盤踞而已。……此一層實是難題。


    辦法則有下列之要點。一、必與學生約,不胡亂管事,[二]、必與教員約,逐漸減少兼職,以至於無。


    若不來,似亦不妨直說無辦法故不來,學生如不用功,教員如不辭兼職,來亦無益,等。如此,明達者或亦可諒也。


    斯年不敢勸先生究竟就否,但願先生來亦積極,退亦積極,如走中間之一路,後來恐不可收拾耳。[214]


    他還說,從感情論,蔡元培是「不可不來」,但就事實而言,一來「即須與固位者爭」。若隻是掛虛名,又會讓學生以為「雖蔡先生來亦不過爾爾」,從此愛戴之心付諸東流,反而使「譏誚者更振振有詞」。傅斯年站在蔡的立場考慮,所言確有見識,無論「人」還是「辦法」都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事。7月底,蔡元培在日記中列出了一個北大主要人員名單,[215]可見其對回北大之事並不是沒有動過心,傅斯年所提之事也應仔細考慮籌劃過。最終,他仍選了一條偏向「中間」的道路——緩期回校。「九個月」的約定,看似時間明確,九個月中會發生什麽誰都無法預料,是否會有「特殊阻力」亦無法得知,這一承諾多少有些「鏡花水月」之感。不過,蔡元培同意出任校長的消息,仍不失為一劑安撫的良劑。此後,蔡元培忙於中央研究院事務,始終無暇回到北大。直到1930年9月19日,國府第94次會議議決,照準蔡元培辭職,遺缺由陳大齊代理,並於12月4日正式公布蔣夢麟為北大校長,北大另一個時代也由此開啟。[216]


    小結


    1929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迎來了建校三十一年。對於歷劫重生的北京大學來說,急需一場鼓舞人心的集會以重振士氣。雖然並非大慶之年,但校慶紀念活動的規模仍甚為宏大。紀念會各項活動被安排到三天舉行,北大三院張燈結彩,遍懸彩旗。除了17日當日的紀念大會之外,各項成績展覽、學術演講、表演遊藝、運動比賽有條不紊地進行。[217]《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作為紀念大會的保留節目也按時出版。在滬休養的蔡元培,因病不能回北平參加紀念會。不過,他在校慶前一個月就完成了《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序言的寫作,以文字表示慶祝。在序言中,他提醒全校同人注意兩點:一是「要去盡虛榮心,而發起自信心」;二是「要以學術為惟一之目的,而不要想包辦一切」。與一般概念中校慶主題的祥和之氣不同,他以頗為嚴厲的語氣說道:


    有一部分的人,好引過去的歷史北大的光榮,尤以五四一役為口頭禪;不知北大過去中差強人意之舉,半由於人才之集中,半亦由於地位之特別。蓋當時首都僅有此惟一之國立大學,故於不知不覺中當艱難之沖,而隱隱然取得領袖之資格,而所謂貪天功以為己力之嫌疑,亦即由此而起。今則首都既已南遷。一市之中,大學林立,一國之中,大學更林立。北大不過許多大學中的一校,決不宜狃於已往的光榮,妄自尊大。要在有日進無疆的自信心,不憑藉何等地位,而自能嶄然露頭角。[218]


    蔡元培雖然名義上仍擔任北大校長,但立論上隻談規勸學生專心學業,不再涉及對北大過往的總結和以後的計劃,言辭之間已經沒有了周年紀念刊序言中那樣的熱情和希望,更多的是洞徹時局之後的清醒與超然。


    1920年代末期是北大歷史上頗為紛亂動盪的時期。軍閥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在接手北平教育界之時,都不敢對這所自認為引領學界風氣的學校掉以輕心。無論是劉哲對九校的改組還是北平大學區改革,雖然其出發點是對教育資源的整合與重組,但背後無疑也包含了占領北大的考慮,因此也有前後相繼的共通之處。北大與蔡元培被認為是一個理想時代的象徵。自1928年6月改名中華大學起到1929年9月蔡元培同意出任校長止,恢復校名、廢除北平大學區、要求蔡元培出長北大等一係列要求,始終貫徹抗議運動的始終。不同於以往北大師生聲勢浩大的「挽蔡」行動,北大教職員在這場運動中的聲音是十分微弱的,在此過程中扮演運動主導者、推動者角色的,是部分堅決主張復校的學生。但因其抗爭主題隻關乎北大一校之興衰,即便他們利用各種機會,試圖擴大該運動的影響力,卻未能如願掀起席捲全國的大風潮。這種落差一方麵帶來了學生群體內部的分化,另一方麵也使蔡元培與北大之間的關係產生了隔膜。雖然蔡元培仍取其一貫的「不合作」態度,但其在1923年辭職時備受推崇的「不合作主義」,卻已被解釋為消極的「不作為」,輿論已經悄然改變了對蔡元培的評價立場。


    對於蔡元培自己來說,這一時期也是其人生旅程中的重要轉折。1929年8月,當蔡元培尚在猶豫是否接任校長時,傅斯年來信談道:


    以環境與先生不適之故及少人之故,先生於政治大體上未作積極之表顯,而於進退之際,或未得盡合時際之要求,故先生在世俗中之盛名,不復如昔。(即如去年先生去大學院,各地教育界並無如何表示。)此固不足計較,然一人聲名得如先生當年之地步,既非偶然且不容易,持此可以建樹事業,失之則吾等源源本本知其內外者,不能不發歷史的悲嘆。而此日北大同學熱烈歡迎先生者,無非瞻望典型,懷念前修,若無以滿足之,則先生在他們心中之信仰,必大為底略,如此則鄙夫易培基之黨可以振振有詞,而高陽相國日以爭經費為口說者,真成北大元勛矣。若要倒此田地,實竟不得不下台,而先生盛名最後之留餘地不復存矣。[219]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