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中冊,第733頁。
[163] 《專電》,《申報》1926年7月4日,第11版;《北大評議會力挽蔡校長辭職》,《申報》1926年7月8日,第11版;《本校對於蔡校長辭職事件之函電》,《北京大學日刊》第1948號,1926年7月5日,第1版。
[164] 《北大教職員開會議決挽留蔡元培》,《申報》1926年7月12日,第7版。
[165] 《學生會通告》,《北京大學日刊》第1949號,1926年7月8日,第1版。
[166] 《北大教職員開會議決挽留蔡元培》,《申報》1926年7月12日,第7版。
[167] 《評議會致蔡校長公函》,《北京大學日刊》第1949號,1926年7月8日,第1版。
[168] 《教育部開部務會議紀》,《申報》1926年7月11日,第11版。
[169] 《北大挽蔡代表昨訪教任 任謂留蔡毫無問題》,《晨報》1926年7月12日,第6版;《各社要電》,《申報》1926年7月13日,第6版;《任可澄致蔡元培電》(1926年7月7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7頁。
[170] 《復胡適函》(1926年7月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3~265頁。
[171] 《復任可澄電》(1926年7月1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7頁。
[172] 《復北京大學某教授函》(1926年7月14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8頁。
[173] 《北大畢業生發電挽蔡 南下代表並攜教長一函》,《晨報》1926年7月17日,第6版。
[174] 《國立九校校務討論會挽留蔡先生函》,《北京大學日刊》第1951號,1926年7月17日,第1版。
[175]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中冊,第738頁。
[176] 《譚熙鴻等向北大教職員報告函(一)》(1924年7月24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70~271頁;《譚熙鴻等向北大教職員報告函(二)》(1924年7月27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71頁。
[177] 《復北京大學教職員函》(1926年7月24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70頁。
[178] 《蔡元培辭意仍甚堅》,《晨報》1926年8月11日,第6版。
[179] 《緊要啟事》,《北京大學日刊》第1958號,1926年8月17日,第1版。
[180] 《北大又促蔡元培還校》,《晨報》1926年8月21日,第6版。
[181] 《教育總長劉哲呈大元帥未訂定國立京師大學校籌備委員會規程繕折呈請備案文》,《政府公報》第4064號,1927年8月15日,第4頁。
[182] 《兼任國立京師大學校校長劉哲就任日期通告》,《政府公報》第4076號,1927年8月27日,第11頁。
[183] 曹建:《蔡孑民先生的風骨》,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6頁。
[184] 《復胡適函》(1926年7月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3~265頁。
[185] 《復胡適函》(1926年7月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5頁。
[186] 《復胡適函》(1926年10月8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80頁。
[187] 周作人:《紅樓內外》,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第406頁。
[188] 慎予:《蔡元培與北大》,《國聞周報》第3卷第29期,1926年8月,第4~5頁。
[189] 「1926年6月22日日記」「1926年9月19日日記」,《吳虞日記》下冊,第319、330頁。
[190] 《蔣夢麟致蔡元培函》(1925年2月26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33頁。
[191] 《復張元濟函》(1925年3月10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29頁。
[192] 《復傅斯年羅家倫函》(1924年12月4日),高平叔、王世儒編《蔡元培書信集》(上),第708頁。
[193] 本段引文皆出自老敢《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國聞周報》第3卷第36期,1926年9月19日,第1~5頁。
[194] 本段及下段參見代英《蔡元培的話不錯嗎?》,《中國青年》第2期,1923年10月27日,第2~5頁。
[195] 蔡元培:《學校應提倡體育》,《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83頁。
[196] 張羽、鐵鳳:《惲代英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第339頁。
[197] 李寧、周恩珍:《惲代英年譜初編》(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第5~11頁。
[198] 純:《寸鐵:「而今已矣」的蔡孑民先生》,《中國青年》第125期,1926年7月3日,第703~704頁。
[199] 蔡元培:《過去學潮與現在學潮之異同——在南洋大學第26屆畢業式的演說詞》,《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400頁。
[200] 湯誌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79,第633頁。
[201] 傅斯年:《蔡先生人格之一麵》,《蔡元培紀念集》,第397頁。
[202] 四川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四川大學史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85,第102、107頁。
[203] 廖友陶:《張瀾興建的民主與科學堡壘國立成都大學》(二),《四川地方誌通訊》1986年第2期。
[204] 《與吳雨僧》(1930年3月15日),賀遠明、吳漢驤、李坤棟選編《吳芳吉集》,巴蜀書社,1994,第1014頁。
[205] 「1945年11月5日日記」,黃延復、王小寧編《梅貽琦日記》,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第184頁。
[206]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第153頁。
[163] 《專電》,《申報》1926年7月4日,第11版;《北大評議會力挽蔡校長辭職》,《申報》1926年7月8日,第11版;《本校對於蔡校長辭職事件之函電》,《北京大學日刊》第1948號,1926年7月5日,第1版。
[164] 《北大教職員開會議決挽留蔡元培》,《申報》1926年7月12日,第7版。
[165] 《學生會通告》,《北京大學日刊》第1949號,1926年7月8日,第1版。
[166] 《北大教職員開會議決挽留蔡元培》,《申報》1926年7月12日,第7版。
[167] 《評議會致蔡校長公函》,《北京大學日刊》第1949號,1926年7月8日,第1版。
[168] 《教育部開部務會議紀》,《申報》1926年7月11日,第11版。
[169] 《北大挽蔡代表昨訪教任 任謂留蔡毫無問題》,《晨報》1926年7月12日,第6版;《各社要電》,《申報》1926年7月13日,第6版;《任可澄致蔡元培電》(1926年7月7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7頁。
[170] 《復胡適函》(1926年7月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3~265頁。
[171] 《復任可澄電》(1926年7月1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7頁。
[172] 《復北京大學某教授函》(1926年7月14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8頁。
[173] 《北大畢業生發電挽蔡 南下代表並攜教長一函》,《晨報》1926年7月17日,第6版。
[174] 《國立九校校務討論會挽留蔡先生函》,《北京大學日刊》第1951號,1926年7月17日,第1版。
[175]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中冊,第738頁。
[176] 《譚熙鴻等向北大教職員報告函(一)》(1924年7月24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70~271頁;《譚熙鴻等向北大教職員報告函(二)》(1924年7月27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71頁。
[177] 《復北京大學教職員函》(1926年7月24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70頁。
[178] 《蔡元培辭意仍甚堅》,《晨報》1926年8月11日,第6版。
[179] 《緊要啟事》,《北京大學日刊》第1958號,1926年8月17日,第1版。
[180] 《北大又促蔡元培還校》,《晨報》1926年8月21日,第6版。
[181] 《教育總長劉哲呈大元帥未訂定國立京師大學校籌備委員會規程繕折呈請備案文》,《政府公報》第4064號,1927年8月15日,第4頁。
[182] 《兼任國立京師大學校校長劉哲就任日期通告》,《政府公報》第4076號,1927年8月27日,第11頁。
[183] 曹建:《蔡孑民先生的風骨》,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6頁。
[184] 《復胡適函》(1926年7月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3~265頁。
[185] 《復胡適函》(1926年7月2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65頁。
[186] 《復胡適函》(1926年10月8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80頁。
[187] 周作人:《紅樓內外》,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第406頁。
[188] 慎予:《蔡元培與北大》,《國聞周報》第3卷第29期,1926年8月,第4~5頁。
[189] 「1926年6月22日日記」「1926年9月19日日記」,《吳虞日記》下冊,第319、330頁。
[190] 《蔣夢麟致蔡元培函》(1925年2月26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33頁。
[191] 《復張元濟函》(1925年3月10日),《蔡元培全集》第11卷,第229頁。
[192] 《復傅斯年羅家倫函》(1924年12月4日),高平叔、王世儒編《蔡元培書信集》(上),第708頁。
[193] 本段引文皆出自老敢《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國聞周報》第3卷第36期,1926年9月19日,第1~5頁。
[194] 本段及下段參見代英《蔡元培的話不錯嗎?》,《中國青年》第2期,1923年10月27日,第2~5頁。
[195] 蔡元培:《學校應提倡體育》,《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83頁。
[196] 張羽、鐵鳳:《惲代英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第339頁。
[197] 李寧、周恩珍:《惲代英年譜初編》(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第5~11頁。
[198] 純:《寸鐵:「而今已矣」的蔡孑民先生》,《中國青年》第125期,1926年7月3日,第703~704頁。
[199] 蔡元培:《過去學潮與現在學潮之異同——在南洋大學第26屆畢業式的演說詞》,《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400頁。
[200] 湯誌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79,第633頁。
[201] 傅斯年:《蔡先生人格之一麵》,《蔡元培紀念集》,第397頁。
[202] 四川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四川大學史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85,第102、107頁。
[203] 廖友陶:《張瀾興建的民主與科學堡壘國立成都大學》(二),《四川地方誌通訊》1986年第2期。
[204] 《與吳雨僧》(1930年3月15日),賀遠明、吳漢驤、李坤棟選編《吳芳吉集》,巴蜀書社,1994,第1014頁。
[205] 「1945年11月5日日記」,黃延復、王小寧編《梅貽琦日記》,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第184頁。
[206]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