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段祺瑞執政府倒台,北京政局陷入更大的混亂。[158]奉係軍閥派兵包圍北大,蔣夢麟被迫避險逃走,校務幾乎停頓。[159]到了5月13日,北大發電報再次催促蔡元培於新內閣成立後即行北上。蔡元培將回復周作人的信文,在字詞上稍作修改後發給了北大評議會,僅答應俟胃病稍愈「即行首途」。[160]18日,北大評議會覺得以往催促蔡元培返校的電文未能盡言,特意再發一長函,詳述挽留理由。此前,評議會中已有人揣測蔡元培之所以「行止之不決」,「或不是因為本校外界環境有何危險,而繫於對本校內部之改善有所疑慮」。對此,評議會特意「敢負責」地解釋,盡管自蔡元培離校後「外間對於本校誠然有不少的攻毀」,「雖不敢謂外間攻毀,概屬非是」,不過,平心而論,「本校學生之程度,本校學生之愛紀律,本校圖書、儀器之設備,在近三數年間,實際上固俱有顯著的進步」。所以,「假使先生北來,則凡先生圖利學校與學術之計畫,實不難次第實行」。此外,信中還拋出北大「目前最大困難」仍是經費問題,想藉助蔡元培「俄款委員會之委員長」之職,為北大籌措經費。蔡元培讀過此信,也表示「函中情詞勤懇,麵麵想到,培非木石,能無感動。苟能力疾啟行,自必即日首途」。[161]


    但是蔡元培再次食言。6月28日,他分別致電北京政府國務院及教育部,請辭北京大學校長及俄國庚子賠款委員會委員之職。[162]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北大師生及京師教育界的強烈反應。7月2日下午,北大評議會開會議決,一麵致電蔡元培請其打消辭意,一麵函請教育部速去電挽留。[163]後又開第二次評議會,議決兩項辦法:(1)再去懇切詳細公函,請立即打消辭意;(2)召集教職員大會,討論辦法。[164]4日上午,北大學生會暑假留京代表也開大會討論蔡元培辭職問題。會議一致議決,除了致電蔡校長「請其顧念及全體同學愛戴誠意打消辭意,早日回校主持一切」之外,也函請教育部懇切挽留,並表示「在蔡校長未回校之先,部派任何人為代理或正式校長,均不承認」。同時,學生會還要對外發表宣言,表示「除蔡孑民先生外,國內任何人均不堪勝任北大校長之職;故苟有妄冀為北大校長,而冒昧一試者,將以極強之手段對付之」,「務達到蔡校長回校之目的而後已」。[165]


    8日上午,北大教職員再開全體大會,討論挽留蔡元培的具體辦法。到會人數甚多。大會由譚熙鴻任主席。首先,法律係教授黃右昌發言道:「蔡先生長校已有多年,其學問道德為人人所欽佩,能容納各方建議,不分黨派,使各種人才得盡量發展所學,始有本校現在之精神,為他人以黨派色彩辦理校務者所不及,故為北大前途計,非挽留蔡先生不可,並非為蔡一人計,或教職員私人飯碗問題計。」接著,物理係教授李書華提醒教職員們注意政府的態度。因為據某英文報消息,政府對蔡元培第一次辭職,當然挽留,二次再辭則當即批準。法律係教授燕樹棠則分析了外界種種推想,認為「蔡先生前承認回校後,忽然辭職,必有重大原因」,所以要專派代表到上海,向蔡元培表明態度,解釋種種誤會,並表示「非蔡先生回校主持校務不可」。其後繼續發言者甚多,大意相同。大會討論基本達成一致認識,即「非蔡不可,另換他人誓不承認」。最後,大會通過三項辦法:(1)與教部接洽,請其專派代表到滬,切實挽留,並對教部堅決表示非蔡先生不可,另換他人誓不承認;(2)派全權代表到滬,對蔡先生表示堅決挽留,非請其打消辭意不可;(3)對外發表宣言,申明北大非挽留蔡先生不可之理由。[166]北大教職員的態度和行動可謂相當堅決。


    在教職員大會召開當日,《北京大學日刊》即刊發了北大評議會致蔡元培的長函。信文從蔡元培關係北大生死存亡立論,語氣和態度都相當堅定。評議會表示「決不能任令先生與學校脫離關係」,因為即便蔡元培此時不能返校,「尚不過使校務進行,暫時略受影響」,但若直接去職,則「直可使學校生存根本發生危險」。評議會以相當沉痛的語氣表示:「近數月來,校中同人,不避艱苦與危險,繼續在此間奮鬥,亦無非欲繼先生之誌,為國家成就一個真正講學機關。倘斯校竟因官僚之壓迫摧殘而遭橫死,先生對於學校、對於在此間繼續奮鬥之同人,其感痛為何如!倘先生之堅決言去,實速其死,先生之感痛更將何如!用是本會一麵向政府嚴重交涉,促其切實挽留,一麵函懇先生立即打消辭意,以全學校。」[167]北大評議會諸人自然深知蔡元培為人,知道於北大有著深厚感情的蔡校長是決不會置北大的生死而不顧的,遣詞用句也有些許逼迫的意味,所以信末也自稱「情急言戇」,請求蔡元培諒解。


    教育部方麵對挽留蔡元培的態度也算積極。早在7月7日,教育部已經召開部務會議,就挽留蔡元培的問題達成了一致。[168]同日,教育總長任可澄親自發電慰留。11日,北大教職員全體大會的代表又往見任。對代表所提的「北大教職員堅決挽蔡」且「非蔡不可」的要求,任說,「昨已去電挽留,此事毫無問題」,而且表態道:「北大校長,除蔡外,難有相當人物。不特北大非蔡不可,即教育界還有許多事件,亦須蔡出為幫忙。外傳政府擬批準辭職等語,全屬子虛。」[169]在當時波譎雲詭的政局之下,教育總長也難有絕對的權威,其發表慰留函電也隻能算是敷衍。而從任可澄的言外之意來看,之所以爽快答應慰留,恐怕背後更多是有在俄國庚款問題上藉助蔡元培聲名的考慮。蔡元培後來在給胡適的信中表示,之所以要辭去俄庚款委員會委員之職,正是已察覺到有被利用的前兆。[170]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