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顧孟餘:《憶蔡孑民先生》,蔡建國編《蔡元培先生紀念集》,第77頁。


    [21] 〔日〕吉田熊次:《德國教育之精神》,華文祺、蔡文森、秦同培編譯,商務印書館,1916,第19頁。


    [22] 蔡元培第一次留德期間(1907~1912)隻有1911年日記以及蔡元培兩篇回憶錄——《口述傳略》(上)和《自寫年譜》可資參考。但日記記錄頗為簡略,兩篇回憶錄又多是記載大學周邊的所見所聞。


    [23] 黃炎培:《吾師蔡孑民先生哀悼辭》,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16頁。


    [24] 「1900年4月17日日記」,《蔡元培全集》第15卷,第260頁。


    [25] 〔德〕巴留岑:《德意誌大學之特色》,蔡元培譯,《蔡元培全集》第9卷,第446頁。


    [26] 〔德〕巴留岑:《德意誌大學之特色》,蔡元培譯,《蔡元培全集》第9卷,第448頁。


    [27] 陳洪捷先生從譯文上討論了蔡元培對德國大學理念的接受,參見陳洪捷《蔡元培對德國大學理念的接受——基於譯文〈德意誌大學之特色〉的討論》,《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3期,第2~7頁。


    [28]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第528頁。


    [29] 《致汪精衛函》(1917年3月15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295頁。


    [30] 蔡元培:《北京大學二十周年紀念會演說詞》,《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 202~203頁。


    [31] 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第37~38、106頁。關於洪堡的大學理念是否真的在德國的大學中實行過,德國學術界也存在分歧,存在「洪堡神話」之說。參見陳洪捷《什麽是洪堡的大學思想》,《中國大學教學》2003年第6期,第24~26頁。蔡元培與洪堡似乎有著同樣的境遇,蔡元培所倡導的「兼容並包」的大學理念不斷地被人們所追述,但理念與現實的差距少有人去考察。可參見〔美〕魏定熙《蔡元培與北大——還原神話背後的歷史》,《讀書》1998年第8期,第84~90頁。


    [32] 〔德〕弗·鮑爾生:《德國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第124~125頁。


    [33] 關於蔡元培選擇就任校長的原因,大致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蔡元培出長北大是受命於孫中山,「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工作,是革命黨隱伏在北方文化教育方麵的一著棋」。參見黃季陸《蔡元培先生與國父的關係》,《傳記文學》第5卷第3期,1964年9月;羅家倫《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93頁;另一種則認為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及北京大學特定的時間、環境、條件及蔡本人『教育救國』思想相互作用的結果」。參見楊琥《蔡元培出長北京大學的前前後後》,《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第 121~126頁。也有學者認為馬敘倫的敘述更接近歷史真實,參見林輝鋒《再論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的由來》,《史學月刊》2008年第3期,第134~136頁。


    [34]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第632~633頁。


    [35] 《復吳稚暉函》(1917年1月18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第285頁。


    [36]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9頁。關於蔡元培與儒家傳統的討論,可參看〔美〕戴維翰(william j. duiker)《蔡元培與儒家傳統》,《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第265~288頁。


    [37]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01頁。


    [38] 相關的研究,可參考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65頁;桑兵《近代中國的地緣與流派》,《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33~40頁;〔美〕魏定熙《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第104~190頁。


    [39] 參見周天度《蔡元培傳》,第92頁;陳平原:《「兼容並包」的大學理念——蔡元培與老北大》,《北大精神及其他》,第32頁。


    [40] 楊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學生活·五四》,黃山書社,2008,第18頁。


    [41] 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第108~183頁。


    [42] 梁漱溟:《紀念蔡元培先生》,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46~147、149頁。


    [43] 蔡元培:《在天津車站的談話》,《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30頁。


    [44] 蔡元培:《傳略》(上),《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75頁。


    [45] 梁漱溟:《紀念蔡元培先生》,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45頁。


    [46] 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2卷上冊,第327頁。另有學者認為,蔡元培在此函中為陳獨秀編造了假履歷,參見莊森《一份特別的履曆書——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的前前後後》,《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1期,第 134~141頁。


    [47] 馮友蘭:《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第165頁。


    [48] 羅章龍:《陳獨秀先生在紅樓的日子——紅樓感舊錄之一》,童宗盛編《中國百位名人學者憶名師》,延邊大學出版社,1990,第55頁。陳獨秀招致反對,既有他文字學造詣並不廣為人所知的原因,也與當時北大文科章太炎弟子主導下的考證學風有關,參見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第14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