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jun jing,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g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中譯本為:景軍《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歷史、權力與道德》,吳飛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6]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台北:三民書局,2006。
[47]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8] 〔美〕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劉京建譯,新星出版社,2007。另見〔美〕薇拉·舒衡哲《「五四」:民族記憶之鑑》,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五四運動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第147~174頁。
[49] 羅誌田:《歷史記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近代中國史學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第144~174頁。還可參見羅誌田《歷史記憶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讀書》1999年第5期,第37~45頁。
[50] alon confino,「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5(1997),pp.1386-1403.
[51] 新潮社編印《蔡孑民先生言行錄》,1920。
[52]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正誤》,《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271頁。
[53] 蔡尚思:《蔡元培學術思想傳記——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界》,第20~21頁。
[54] 孫德中:《蔡元培教育學說》,台北:復興書局,1956。
[55]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56] 陶英惠編著《蔡元培年譜》上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57] 1959年,中華書局曾出版《蔡元培選集》,收集他1902年至1937年的代表作67篇。這期間台灣、香港地區也曾編選蔡元培的文集,但大都「簡略而草率」,參見高平叔《為了蔡先生的囑託——〈蔡元培年譜長編〉自序》,《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第5頁。
[58] 周天度:《蔡元培傳》,人民出版社,1984,第123頁。
[59] 樑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60] 樑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論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1] 張曉唯:《蔡元培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62] 高平叔:《序》,張曉唯:《蔡元培評傳》,第2頁。
[63] 張曉唯:《蔡元培與胡適(1917~1937)——中國文化人與自由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4] 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65] 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66] 蔡建國:《蔡元培與近代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67] 蔡建國編《蔡元培先生紀念集》,中華書局,1984。
[68] 《蔡元培全集》出版之後,陸續發現新的蔡元培佚文,如桑兵曾考證《潯溪公學第二次衝突之原因》(見《選報》第35期,1902年11月20日)為蔡元培所撰,但並未收入《蔡元培全集》,見桑兵《先鋒與本體的衝突——壬寅潯溪公學第二次風潮述論》,《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第427頁。陸續還有學者發現了蔡元培題寫的序言等,參見錢斌《蔡元培佚文六篇輯錄並述略》,《圖書館雜誌》2008年第6期,第70~74頁;錢斌、宋培基《新發現蔡元培與北大學人相關的六篇佚文》,《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3期,第22~35頁;錢斌《新發現蔡元培七篇序文述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第48~53頁;王麗、錢斌《蔡元培佚文〈張川胡氏宗譜序〉述略》,《浙江檔案》2009年第5期,第 58~60頁;周雷鳴《蔡元培軼函四則考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6~19頁;柳和城《蔡元培軼文資料六篇》,《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20~24頁;宮立《蔡元培佚簡兩通》,《關東學刊》2016年第7期,第154~156頁;周雷鳴《蔡元培軼文函件五則考釋》,《蔡元培與現代中國》,第329~339頁。
[69] 杜成憲、崔運武、王倫信:《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第68頁。
[70] 具體的研究文獻目錄,可以參考《蔡元培研究集》,第579~593頁;《北京大學校史論著目錄索引(1898~2003)》。
[71] 杜成憲、崔運武、王倫信:《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第194頁。
[72] 〔美〕阿蘭·梅吉爾:《記憶與歷史》,趙晗譯,《學術研究》2005年第8期,第84~95頁。
[73] 《復傅斯年羅家倫函》(1924年12月4日),高平叔、王世儒編注《蔡元培書信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第708頁。
[74] 〔美〕劉易斯·科瑟:《導論》,〔法〕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第59頁。
[75] 參見羅誌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第270~274頁;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幹思考》,《新史學》第14卷第4期,2003,第183頁。
[46]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台北:三民書局,2006。
[47]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8] 〔美〕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劉京建譯,新星出版社,2007。另見〔美〕薇拉·舒衡哲《「五四」:民族記憶之鑑》,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五四運動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第147~174頁。
[49] 羅誌田:《歷史記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近代中國史學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第144~174頁。還可參見羅誌田《歷史記憶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讀書》1999年第5期,第37~45頁。
[50] alon confino,「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5(1997),pp.1386-1403.
[51] 新潮社編印《蔡孑民先生言行錄》,1920。
[52]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正誤》,《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271頁。
[53] 蔡尚思:《蔡元培學術思想傳記——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界》,第20~21頁。
[54] 孫德中:《蔡元培教育學說》,台北:復興書局,1956。
[55]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56] 陶英惠編著《蔡元培年譜》上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57] 1959年,中華書局曾出版《蔡元培選集》,收集他1902年至1937年的代表作67篇。這期間台灣、香港地區也曾編選蔡元培的文集,但大都「簡略而草率」,參見高平叔《為了蔡先生的囑託——〈蔡元培年譜長編〉自序》,《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第5頁。
[58] 周天度:《蔡元培傳》,人民出版社,1984,第123頁。
[59] 樑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60] 樑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論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1] 張曉唯:《蔡元培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62] 高平叔:《序》,張曉唯:《蔡元培評傳》,第2頁。
[63] 張曉唯:《蔡元培與胡適(1917~1937)——中國文化人與自由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4] 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65] 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66] 蔡建國:《蔡元培與近代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67] 蔡建國編《蔡元培先生紀念集》,中華書局,1984。
[68] 《蔡元培全集》出版之後,陸續發現新的蔡元培佚文,如桑兵曾考證《潯溪公學第二次衝突之原因》(見《選報》第35期,1902年11月20日)為蔡元培所撰,但並未收入《蔡元培全集》,見桑兵《先鋒與本體的衝突——壬寅潯溪公學第二次風潮述論》,《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第427頁。陸續還有學者發現了蔡元培題寫的序言等,參見錢斌《蔡元培佚文六篇輯錄並述略》,《圖書館雜誌》2008年第6期,第70~74頁;錢斌、宋培基《新發現蔡元培與北大學人相關的六篇佚文》,《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3期,第22~35頁;錢斌《新發現蔡元培七篇序文述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第48~53頁;王麗、錢斌《蔡元培佚文〈張川胡氏宗譜序〉述略》,《浙江檔案》2009年第5期,第 58~60頁;周雷鳴《蔡元培軼函四則考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6~19頁;柳和城《蔡元培軼文資料六篇》,《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20~24頁;宮立《蔡元培佚簡兩通》,《關東學刊》2016年第7期,第154~156頁;周雷鳴《蔡元培軼文函件五則考釋》,《蔡元培與現代中國》,第329~339頁。
[69] 杜成憲、崔運武、王倫信:《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第68頁。
[70] 具體的研究文獻目錄,可以參考《蔡元培研究集》,第579~593頁;《北京大學校史論著目錄索引(1898~2003)》。
[71] 杜成憲、崔運武、王倫信:《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第194頁。
[72] 〔美〕阿蘭·梅吉爾:《記憶與歷史》,趙晗譯,《學術研究》2005年第8期,第84~95頁。
[73] 《復傅斯年羅家倫函》(1924年12月4日),高平叔、王世儒編注《蔡元培書信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第708頁。
[74] 〔美〕劉易斯·科瑟:《導論》,〔法〕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第59頁。
[75] 參見羅誌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第270~274頁;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幹思考》,《新史學》第14卷第4期,2003,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