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schults,english liberalism and the state,p.97;亦參見杜威長期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人文教授合編的教材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a source book,2nd ed.,1954,vol. 2,pp.1012-1013.


    [26] 參見frank bourgin,the great 插llenge:the myth ofissez-faire in the early republic,new york,1989;arthur m. schlesinger,jr.,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boston,1986,插pter 9.


    [27] ri插rd hofstandter,the age of reform,new york,1955,pp.12-14.


    [28] peter steinfels,the neo-conservatives:the men who are 插nging america’s politics,new york,1979,pp.2-4,16-17;餘英時師在其《激進與保守》中對美國以自由主義居中的激進與保守有扼要中肯的分析,參見191—193頁。


    [29] hofstandter,the age of reform,pp.13,60-61,260-261;williams,keywords,pp.150,205,210.


    [30] hofstandter,the age of reform,pp.22-59,62-64.


    [31] wird wolfe,from radicalism to socialism,new haven,1975;stanley pierson,marxism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socialism,ithaca,1973.


    [32] 關於19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與美國自由主義的關係,特別是美國知識分子何以回歸自由主義,參見dorothy ross,「socialism and american liberalism:academic social thought in the 1880s,」 perspectives in america history,xi(1977-78),pp.5-79,威爾遜的話引在該文71頁。


    [33] 參見lewis feuer,「john dewey and the back to people movement in american though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20(1959),pp.545-568.


    [34] rodgers,contested truths,pp.187-193.


    [35] ross,「socialism and american liberalism,」 pp.45-61;ralph h. gabriel,with robert h. walker,the course of american democratic thought,3rd ed.,new york,1986,pp.347-350;stow persons,american mind:a history of ideas,new york,1958,pp.394-407.


    [36] 關於胡適與杜威哲學的關係,餘英時師有清晰而持平的分析,見其《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第37—45頁。


    [37] 《梁啓超給孩子們書》(1927年5月5日),《梁啓超年譜長編》,第1130—1131頁。


    [38] 要到20世紀50年代,在台灣的自由主義者才開始給資本主義正名,並逐漸放棄「經濟平等」和「政治民主」可以魚與熊掌兼得的理想,得出「政治民主重於經濟平等」(殷海光語)的結論。本章開始所引胡適的講話,就是這一「思想轉彎」的一部分。可參看張忠棟《胡適與殷海光》,《台大文史哲學報》第37期,1989年12月,第130—138頁。


    [39] 蕭純錦:《中國提倡社會主義之商榷》,《學衡》第1卷第1期,1922年1月,第1頁(文頁)。


    [40] 盧永祥事見《銀行周報》第11卷第39號,1924年10月7日,第33頁。


    [41] 周作人:《談虎集·外行的按語》,《周作人全集》第1冊,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第284—286頁。


    [42] bertrand russell,the problem of china,new york:century,1922,p.235.


    [43] chow,the may fourth movement,插pter 9.


    [44] 胡適日記,1914年7月12日。


    [45]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


    [46] 胡適日記,1917年2月21日。


    [47] 參見餘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第53—59頁。


    [48] 賈祖麟:《胡適》,第295頁。


    [49] 《胡適文存》二集卷一,第31—42頁。


    [50] 本段與下段,《胡適文選》,1953年台北年重印本,第115—116頁。


    [51] 關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參見min-ling yu,「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1925-1930,」 ph.d.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1995.


    [52] 我曾就此問題請教過專門研究莫斯科中山大學的餘敏玲教授,她說未見關於此事的俄文記錄。胡適日記中提到積極參與談話的學生如蔡和森、劉伯堅等皆中共黨員,以中共和蘇聯方麵對此事的重視(詳後),我猜想當年應有某種形式的記錄或報告,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搜尋。


    [53] 胡適當年遊俄時的日記不知為何沒有收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胡適的日記(手稿本)》,後由耿雲誌先生設法找到並整理刊發在他主編的《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上,現已納入曹伯言整理的《胡適日記全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以下徑引書名)。


    [54] 毛以亨:《俄蒙回憶錄》,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第166頁。


    [55] 汪菊農:《胡適二三事》,《胡適研究叢錄》,第20頁。


    [56] 本段與以下數段,《胡適日記全編》第4冊,1926年7月29、31日,8月1日,第235—238頁。


    [57] 兩位敘述者各自的立場值得注意,毛時在海外,基本傾向於胡適一邊;仍在大陸的汪則大致站在中山大學學生一邊,惟其與胡適有個人關係,也頗注意不把胡適「講壞」。(朱熹曾說:「屈原之賦,不甚怨君,卻被後人講壞」。轉引自章學誠《史考摘錄》,收入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339頁)


    [58] 關於胡適對蘇俄的讚頌,參其《歐遊道中寄書》(1926年),《胡適文存》三集卷一,第73—90頁。


    [59] 胡適:《國際的中國》(1922年10月),《胡適文存》二集卷三,第128頁a-i。


    [60] 惲代英:《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原載《廣東青年》第4期,1926年6月30日,收入《惲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826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