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早年那幾篇關於文字的考據文章,就是調和漢宋的產物。其所用的方法,他自己以為也頗受益於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和西方實證史學。所以,胡適一生在學術上所為,基本上是清儒中漢學一派所做的考據,但胡適喜歡的卻是宋儒中較近人情並能做哲學性詮釋的朱熹,他不得不在二者間有所「調和」,然其貢獻又遠不止於「調和」漢宋。他不僅能在具體方麵掌握借鑑價值已經「估定」的西方治學方法,同時對漢學、宋學和《馬氏文通》都不止是中國傳統治學所謂的「有所法而後能」,而幾乎是一開始就「有所變而後大」了。這是胡適一生治學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孔恩在論述科學典範的轉移時,曾說到專業訓練不深的新入門者有時往往容易起到「開來」的作用,正因其訓練不深而約束較少也。[34]這就很適合胡適的情形。


    胡適從小所受的「國學」訓練,雖然比上海新學堂的同輩人要多,但終不係統,在一些基本訓練上不免有所不足。這也是他不能認同「太注重功力」的漢學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他才敢於一開始就往求變的路子上走。講文字音韻訓詁的小學本非胡適所長,在其開始努力「調和」漢宋時,連清儒的主要小學著作都基本沒有接觸過;但他早年的幾篇論文,恰都是在小學的範圍之內。他自己也說,1914年以前治學頗靠「大膽臆測」。胡適因一開始就求變,沒有經過「有所法而後能」的階段,許多基本功夫有所欠缺。他到北大後雖然努力惡補,更一生以「小心求證」和朱熹所教做官的「勤謹和緩」四字訣補之,但遇到關節處,仍有打不通之時。這大約就是他後來不得不時常轉換治學方向的一個原因了。


    胡適既然搞考據,小學又是弱項,所以在這方麵指責胡適的人最多,很可能蔡元培強調胡適與漢學的關係,有意無意中是慮及此點的。後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出來,陳寅恪、金嶽霖等都借寫審查報告之機,或明或暗地指出胡適的中西學都大有問題。特別是金嶽霖所說的「西洋哲學與名學,又非胡先生之所長」一句,最多為人引用。如果說金或有門戶之見,胡的朋友和安徽同鄉劉文典就曾對唐德剛先生說,胡適什麽都好,「就是不大懂文學」。[35]


    這幾位專家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的,其見解應該說都不無根據。但正如毛以亨所說:「胡先生所治,通學也。通學者總要受專家批評的,又豈止不懂小學一端[以及其他各端]?然其廣度與有裨人生日用之處,殊非專家們所可望其項背。」[36]胡適的學問是不一定很深,若說每一門具體的學問,胡適的貢獻也未必很大,在特定的專業領域裏恐怕都有超過他的同時代人。但其學術兼容的廣大,確遠非時輩所能比擬。有其寬度而兼有其深度的,恐怕就更難找到。而復有其膽量和際遇的,近代以來實無其人。根據孔恩上述的觀點,膽大與學問的不深,恰有直接的關聯。


    胡適的膽大和敢於懷疑,正是他另一點與人大不同之處。他的疑古意識及要翻案、要革命的主動性都非常之強。早在1908年,他寫的詩中就有「從來桀紂多材武,未必武湯皆聖賢」這樣的句子,已頗有疑古之意。但此時隻是「恨無仲馬為稱冤」,到1916年9月修改此詩時,即將最後一句改為「哪得中國生仲馬,一筆翻案三千年」,從懷疑到翻案之路已基本走通了。[37]胡適以後一生為學,都以翻案為主,如給王莽翻案、給神會和尚翻案等等,不一而足。因為翻案的結果就是重寫或改寫歷史,這正是胡適一直想做也一直在做的。


    他晚年自稱,以「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方式來「整理國故」,「就是把千百年來一向被人輕視的東西,在學術研究上恢復它們應有的地位」(此時已放棄傳教士的自定位了)。這接近於哥白尼以日心說取代地心說這一思想革命在西方的意義。「在中國文化史上我們真也是企圖搞出個具體而微的哥白尼革命來。」胡適又說,他不分經學和子學,把各家思想,一視同仁,把墨子與孔子並列,這在1919年的中國學術界「便是一項小小的革命」。他還指出,他主編北大的《國學季刊》,用橫排及新式標點,這又「是個小小的革命了」。[38]處處在革命,可知其主動要想「革命」的意識的確很強。胡適的懷疑、翻案、「截斷眾流」及以平等眼光對待經學和子學等之所以為「革命」,就在於他和以前學者的一個根本區別:他不但在做,而且是有意識地主動為之。


    所以餘英時師指出,胡適的基本貢獻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他能在國故研究上建立新典範、開闢新風氣,正因為「他的舊學和新知配合運用得恰到好處」。若隻及一麵,則不但舊學方麵超過胡適的人不少,就是西學,當時一些留學生也實在他之上。但這些人所知雖深,卻很少能以淺顯出之,其實際的影響,隻在很窄的範圍內。胡適對西學的態度可以說是「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他服膺杜威的實驗主義就主要是在方法論的層麵。餘先生說,正因為胡適沒有深入西學,「他才沒有滅頂在西學的大海之中」。這是見道之解。


    胡適在寫《四十自述》時,即已認為他比許多人高明處正在跳出了西學「新名詞」的框框。今日海內外學者對西學也有隻取一瓢飲且所知頗深者,但仍跳不出西方「新名詞」的框框,離了這些新名詞便無以言學問。更多的人是迷失在五花八門的西方理論之中而不能自拔。實際上,對西學要能入能出、有取有舍,必須中學有相當的根基。若無此根基,則「取一瓢飲」也好,一頭栽進去想在「遊泳中學會遊泳」也好,多半都隻會達到一個「邯鄲學步,反失其故」的結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