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胡覺信轉自《年譜》,第26頁;胡適日記,1911年3月23、24、28日,1915年1月27日。
[9] 胡適日記,1915年1月27日、5月2日。
[10] 《愛國》《本報周年之大紀念》《讀愛國二童子傳》,《競業旬報》第38、37、28期,轉引自李敖《胡適評傳》,第476頁和朱文華《胡適評傳》,第29頁。
[11] 胡適日記,1911年6月17日、1915年7月22日。
[12] 胡適日記,1915年2月14日。
[13]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1916年1月25日、8月22日。
[14] 胡適:《非留學篇》;胡適日記,1915年3月15日。
[15] 胡適日記,1915年2月20、21日。
[16] 胡適日記,1914年11月4日;《口述自傳》,第55頁。
[17] 胡適日記,1912年10月25日、1913年4月(原無日),1917年2月23日。
[18] 胡適日記,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
[19] 胡適日記,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章太炎:《五無論》,《章太炎全集》(4),第433頁。
[20] 胡適日記,1915年11月25日,1917年1月22日,1914年7月12日、8月9日。
[21] 胡適日記,1914年8月10日。
[22] 胡適日記,1914年10月26日(以下兩段也參見此)、1911年3月14日。
[23] 胡適日記,1914年10月19日。
[24] 胡適日記,1914年12月6日、1916年9月6日。
[25] 引自胡適日記,1914年12月9日。
[26] 胡適日記,1914年11月17日;《胡適致母親》(1915年3月22日),引自《年譜》,第40—41頁。
[27] 胡適日記,1914年8月5、16—17日。
[28] 胡適日記,1914年11月13日、1915年1月18日。
[29] 本段及下兩段參見胡適日記,1914年12月12日,1915年1月18、27日。
[30] 胡適致《展望》雜誌的信,收在日記1915年3月1日。
[31] 胡適日記,1915年1月4日、3月15日。
[32] 胡適日記,1914年12月12日,1915年1月27日、2月14日。
[33] 胡適日記,1915年3月3、1、19日。
[34] 參見羅誌田《「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的社會思潮》,《新史學》第3卷第3期,1992年9月,第84—85頁。
[35] 胡適日記,1915年10月1日。
[36] 胡適日記,1915年3月1日、4月27日;living philosophies,p.239.
[37] 胡適日記,1915年2月12日、3月1日及所附信件。
[38] 胡適日記,1914年10月7日。
[39] 本段與下段均參見胡適日記,1915年3月22日中所附的演說內容。
[40]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
[41] 胡適日記,1916年1月29日,1914年1月23、25、28日。
[42] 本段與下段參見胡適日記,1917年3月7日。
[43] 胡適日記,1916年1月25日;胡適:《致〈甲寅〉雜誌記者》,《甲寅》第1卷第10號,1915年10月10日,第21頁。
[44] 陳獨秀:《愛國心與自覺心》,《甲寅》第1卷第4號,1914年11月10日,第1—6頁;秋桐(章士釗):《國家與我》,《甲寅》第1卷第8號,1915年8月10日,第11頁;梁啓超:《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摘抄在胡適日記,1915年5月23日。
[45] 《許肇南致胡適》(1915年10月23日),收在胡適日記,1915年11月25日,並參見日記,1916年1月4日。
[46] 《日知錄·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第六章 嚐試:再造文明的起步
1917年3月,胡適將歸國,在日記中記下了原出《伊利亞特》,而為19世紀牛津運動之領袖紐曼(cardinal newman)所常道的格言:「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認為此語「可作吾輩留學生之先鋒旗也」。[1]尚未歸國,已有讓人看到區別的意思,充分體現了經長期預備的胡適對自己將扮演之社會角色的自覺。後來他更淺白也更謙和地將此語翻譯為「現在我們回來了,你們請看,便不同了」;在回國初年的演說中,也不止一次引用並曾以英文讀之。[2]實際上,胡適還未歸國,已因在《新青年》上提倡文學革命而先聲奪人,區別已出現了。這一革命,不久就擴大為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思想、社會和政治等方麵影響深遠,已是非常「不同」了。這當然不是胡適一人之力,也不僅僅是歸國留學生之力,但胡適的個人作用也是相當突出的。對胡適來說,這就是他再造文明誌業的起步了。本章就主要考察胡適在這一從文學到文化的運動中的努力和作用。
一 被人誤解的文學革命
餘英時師說:「胡適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於他提倡文學革命」。信然。關於文學革命,學界已研究得較多,但以胡適自己的看法,文學革命「這一運動時常被人誤解了」。唐德剛先生以為,胡適的文學批評「是有高度成見的,往往把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3]這當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唐先生也是先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標準,並以此衡量胡適的文學觀。但胡適的文學觀確有不少「旁逸斜出」的特殊之處。在討論文學革命的發動之前,先簡單考察一下胡適在此前後的文學觀和文學史觀,也許是不無益處的。
胡適自稱他的文學觀是「歷史的文學觀念」,實際上就是以進化觀來解釋中國文學史。一般人都知道胡適主張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但較少注意到他認為後一時代的文學通常勝過前一時代的。胡適說,在文學方麵,「這兩千年來,中國的進步實在很多,退步很少。」胡適把一部中國文學史看作一部中國文學工具變遷史。因此,「唐朝的詩一變而為宋詞,再變而為元明的曲,都是進步」。胡適一反大多數人認為宋詩不如唐詩的觀點,認為「宋朝的大家實在不讓唐朝的大家。南宋的陸、楊、範一派的自然詩,唐朝確沒有」。不僅詩,唐人做文章,「隻有韓、柳可算是通的」,也不如宋人。至於思想,「唐代除了一兩個出色的和尚之外,竟尋不出幾個第一流思想家。至於學問,唐人的經學還不如宋,更不用比清朝了。」[4]
[9] 胡適日記,1915年1月27日、5月2日。
[10] 《愛國》《本報周年之大紀念》《讀愛國二童子傳》,《競業旬報》第38、37、28期,轉引自李敖《胡適評傳》,第476頁和朱文華《胡適評傳》,第29頁。
[11] 胡適日記,1911年6月17日、1915年7月22日。
[12] 胡適日記,1915年2月14日。
[13]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1916年1月25日、8月22日。
[14] 胡適:《非留學篇》;胡適日記,1915年3月15日。
[15] 胡適日記,1915年2月20、21日。
[16] 胡適日記,1914年11月4日;《口述自傳》,第55頁。
[17] 胡適日記,1912年10月25日、1913年4月(原無日),1917年2月23日。
[18] 胡適日記,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
[19] 胡適日記,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章太炎:《五無論》,《章太炎全集》(4),第433頁。
[20] 胡適日記,1915年11月25日,1917年1月22日,1914年7月12日、8月9日。
[21] 胡適日記,1914年8月10日。
[22] 胡適日記,1914年10月26日(以下兩段也參見此)、1911年3月14日。
[23] 胡適日記,1914年10月19日。
[24] 胡適日記,1914年12月6日、1916年9月6日。
[25] 引自胡適日記,1914年12月9日。
[26] 胡適日記,1914年11月17日;《胡適致母親》(1915年3月22日),引自《年譜》,第40—41頁。
[27] 胡適日記,1914年8月5、16—17日。
[28] 胡適日記,1914年11月13日、1915年1月18日。
[29] 本段及下兩段參見胡適日記,1914年12月12日,1915年1月18、27日。
[30] 胡適致《展望》雜誌的信,收在日記1915年3月1日。
[31] 胡適日記,1915年1月4日、3月15日。
[32] 胡適日記,1914年12月12日,1915年1月27日、2月14日。
[33] 胡適日記,1915年3月3、1、19日。
[34] 參見羅誌田《「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的社會思潮》,《新史學》第3卷第3期,1992年9月,第84—85頁。
[35] 胡適日記,1915年10月1日。
[36] 胡適日記,1915年3月1日、4月27日;living philosophies,p.239.
[37] 胡適日記,1915年2月12日、3月1日及所附信件。
[38] 胡適日記,1914年10月7日。
[39] 本段與下段均參見胡適日記,1915年3月22日中所附的演說內容。
[40]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
[41] 胡適日記,1916年1月29日,1914年1月23、25、28日。
[42] 本段與下段參見胡適日記,1917年3月7日。
[43] 胡適日記,1916年1月25日;胡適:《致〈甲寅〉雜誌記者》,《甲寅》第1卷第10號,1915年10月10日,第21頁。
[44] 陳獨秀:《愛國心與自覺心》,《甲寅》第1卷第4號,1914年11月10日,第1—6頁;秋桐(章士釗):《國家與我》,《甲寅》第1卷第8號,1915年8月10日,第11頁;梁啓超:《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摘抄在胡適日記,1915年5月23日。
[45] 《許肇南致胡適》(1915年10月23日),收在胡適日記,1915年11月25日,並參見日記,1916年1月4日。
[46] 《日知錄·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第六章 嚐試:再造文明的起步
1917年3月,胡適將歸國,在日記中記下了原出《伊利亞特》,而為19世紀牛津運動之領袖紐曼(cardinal newman)所常道的格言:「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認為此語「可作吾輩留學生之先鋒旗也」。[1]尚未歸國,已有讓人看到區別的意思,充分體現了經長期預備的胡適對自己將扮演之社會角色的自覺。後來他更淺白也更謙和地將此語翻譯為「現在我們回來了,你們請看,便不同了」;在回國初年的演說中,也不止一次引用並曾以英文讀之。[2]實際上,胡適還未歸國,已因在《新青年》上提倡文學革命而先聲奪人,區別已出現了。這一革命,不久就擴大為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思想、社會和政治等方麵影響深遠,已是非常「不同」了。這當然不是胡適一人之力,也不僅僅是歸國留學生之力,但胡適的個人作用也是相當突出的。對胡適來說,這就是他再造文明誌業的起步了。本章就主要考察胡適在這一從文學到文化的運動中的努力和作用。
一 被人誤解的文學革命
餘英時師說:「胡適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於他提倡文學革命」。信然。關於文學革命,學界已研究得較多,但以胡適自己的看法,文學革命「這一運動時常被人誤解了」。唐德剛先生以為,胡適的文學批評「是有高度成見的,往往把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3]這當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唐先生也是先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標準,並以此衡量胡適的文學觀。但胡適的文學觀確有不少「旁逸斜出」的特殊之處。在討論文學革命的發動之前,先簡單考察一下胡適在此前後的文學觀和文學史觀,也許是不無益處的。
胡適自稱他的文學觀是「歷史的文學觀念」,實際上就是以進化觀來解釋中國文學史。一般人都知道胡適主張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但較少注意到他認為後一時代的文學通常勝過前一時代的。胡適說,在文學方麵,「這兩千年來,中國的進步實在很多,退步很少。」胡適把一部中國文學史看作一部中國文學工具變遷史。因此,「唐朝的詩一變而為宋詞,再變而為元明的曲,都是進步」。胡適一反大多數人認為宋詩不如唐詩的觀點,認為「宋朝的大家實在不讓唐朝的大家。南宋的陸、楊、範一派的自然詩,唐朝確沒有」。不僅詩,唐人做文章,「隻有韓、柳可算是通的」,也不如宋人。至於思想,「唐代除了一兩個出色的和尚之外,竟尋不出幾個第一流思想家。至於學問,唐人的經學還不如宋,更不用比清朝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