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正在預備的留學生也並不止胡適一人。餘英時師注意到,胡適在1917年初訪友人朱經農時,朱即向他提出「我們預備要中國人十年後有什麽思想?」胡適立刻在日記中寫下:「此一問題最為重要,非一人所能解決也,然吾輩人人心中當刻刻存此思想耳。」[48]重要的是,由於像馬君武那樣「負國中重望」者並無意預備或預備不足,就給像胡適和朱經農這樣在國中本無聲望卻堅持預備者提供機會了。這再次表明對個人的歷史角色自覺與不自覺的重大差別。


    胡適一生在內行麵前一開始似乎都不夠自信。在他公開演講許多次後,為提高技術,選修了一門暑假期間的演講課;但第一次被叫上台時,雖是7月,卻「仍然渾身發冷、發顫」,不扶著桌子就想不起講稿,極為緊張,就是一例。後來到北大用博士頭銜,甚至冒認他其實不願認同的古文家身份,又是一例。其成功的經歷,大致都有一個開始時的小挫折,如在上海初為小鄉下佬,在美國也一度有過波動,幾乎入了基督教;等等。但不甘落人後的胡適也有一個自我肯定的法寶。據他自己說,這種「戲台裏喝彩」雖是「人生最可憐的事,然亦未嚐無大用。蓋人生作文做事,未必即有人賞識。其無人賞識之時,所堪自慰者,全靠作者胸中自信可以對得起自己」。[49]凡不十分順利之時,胡適即靠此法寶自我保護。且胡適畢竟聰明過人,又有少時的特殊訓練,也的確能吃苦奮鬥;通常都能迅速扭轉局勢,小挫之後,繼以大成功。而小挫之後的成功比一帆風順有更深的印象,也更有鼓舞力。胡適在將離康大時贈別任鴻雋的詩中說:「寄此學者可千人,我詩君文兩無敵。」[50]自居留美學生做詩的首席,自信不可謂不足了。


    胡適後來隻大膽懷疑別人,卻並不懷疑自己,甚至也不太準許別人懷疑自己,都是在上海開始建立、由庚款考試增強、再由在美國得獎鞏固起來的自信使然。第一階段使他知道他的特別的「先生」認同不隻是在上莊才成立;在上海這樣的大地方,在中國公學這樣的高級學府,他都證明了自己的秀異。庚款考試的成功,使胡適由上海激進青年中的彷徨者一躍而為全國性的精英,在美國的幾次得獎,進一步向自己證實了他的不同凡響。其中胡適較少提到的入選全美優秀大學生聯誼會,是一個重要的成就。胡適所得的什麽卜朗吟獎,雖然轟動,多半還因他是個來自「落後國家」的外國人;若在美國正式求職,那種獎未必上得了簡歷。至於那個什麽國際和平會的獎,金額雖高,是專為社會上一小部分人說法,更加沒有普遍的地位。倒是那個聯誼會的成員,表明他在美國一流大學常春藤盟校中也是佼佼者,是可以一直寫在簡歷上而為上流社會廣泛接受的。在胡適服膺的以西方標準為取捨的現代國際社會,胡適已達到最高標準了。


    * * *


    [1] 餘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第63—74頁。


    [2] 《談話錄》,第163頁;胡適:《中學生的修業與擇業》,《胡適作品集》第25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第206頁;《胡適致母》(1910年7月22日),《安徽史學》1989年第1期,第76頁。


    [3] 周明之:《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第7、9、36—39頁;朱文華:《胡適評傳》,第38頁。


    [4] 本段及下段,《胡適致鄉友信》(1910年9月25日,郵戳日),轉引自石原皋《胡適與陳獨秀》,《胡適研究叢錄》,第85—86頁。


    [5] 《胡適致母》(1911年1月1日),《安徽史學》1989年第1期,第77頁;《口述自傳》,第35—36頁,唐先生評論散見於第41—48頁;胡適:《中國的政府》,《競業旬報》第28期,轉引自周明之《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第29頁。


    [6] 周楠:《胡校長為我出證明》,《胡適研究叢錄》,第48頁;《談話錄》,第166頁。


    [7] 胡適日記,1915年7月8日、1911年4月10日、1914年10月19日。


    [8] 胡適日記,1911年4月23日。


    [9] 胡適日記,1911年6月18日及所附同月17日、21日給友人章希呂、許怡蓀的信。


    [10] 本段與下段的討論參見周明之《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第49—55頁;胡適日記,1912年10月12日、12月24日,1914年9月13日,1915年3月22日。


    [11] 周明之:《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第54—55頁。


    [12] 《胡適致母》(1911年1月1日),《安徽史學》1989年第1期,第77頁;胡適日記,1911年6月3日;胡適:《非留學篇》。


    [13] 胡適日記,1911年2月1日;胡覺信轉自《年譜》,第26頁;胡適日記,1917年6月1日。


    [14] 《胡覺致胡適》(1911年夏),《安徽史學》1989年第1期,第78頁;胡適日記,1917年6月1日。


    [15] 《口述自傳》,第38—39頁;《胡覺致胡適》(1912年春),《安徽史學》1989年第1期,第81頁。


    [16] 《胡母致胡適》(1912年6月18日),《安徽史學》1989年第2期,第79頁。


    [17] 《胡適致母》(1914年7月23日),《安徽史學》1989年第3期,第80頁;胡適日記,1914年7月24日。


    [18] 《年譜》,第40—42頁;《口述自傳》,第52—54頁;胡適日記,1915年7月5日。


    [19] 《胡適致章希呂》(1911年6月17日),《胡適研究叢錄》,第225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