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胡適來說,初到美國學習的困難與其所選專業也有關係。胡適學的是過去全無基礎的農科,以前的積累沒有多少用處,自然辛苦。開始時大約是努力要想集中精力學好,因此決定「此後不復作詩」,但到1911年2月初已不能堅持。胡適決定不做詩,很可能是受他二哥的影響,因為二哥在1911年3月還來信勸胡適不要太著力於舊學。二哥以為,經學知大意已足,詩詞則更是無用之學。這個觀點明顯表述在胡適歸國前總結他留學生活的一首詩中。他在那裏麵說,初來美國時,認為「文章真小技,救國不中用」,因此才「所誌在耕種」。[13]


    但胡適對農科了解越多,就越發現他實在不適於學農科。快讀完第一學年時,就寫信給二哥,說他想轉係,請其「代決」。胡適以為,西方農業重利用機器,「非千畝百畝不為功」,而中國「地多零畸」,所以「不甚合宜」。同時,他領悟到「救國千萬事,何一不當為?而吾性所適,僅有一二宜。逆天而拂性,所得終希微」。於是他向二哥強調自己的天性「於文學為近」,擬轉讀文學。二哥是反對的,他的意思,「文學在西洋各國,固為可貴而難能,然在中國則明珠暗投,無所見長。以實際言,似農學較為切用,且於將來生計,亦易為力。」他並指出胡適關於中國土地的見解,是「拘於家鄉山僻之情形」,而黃河以北,沃野千裏,地廣人稀,正需要機器耕作才能發展。不過二哥大約很了解他的小弟,同時他自己或者也是讀過《學為人詩》的,知道「率性」與「作聖」很難兩全。所以他承認天性對所學專業的重要,魚與熊掌,「隻有任弟自行決擇耳」。[14]


    此時恰逢中國辛亥革命起,引起了美國人對中國事務的興趣,結果將胡適引入演講界,而胡適因演講的需要又對中國政治發生了進一步的興趣。這大概有助於胡適下決心率其性以順從個人的興趣和素養,終於決定「從此改所業,講學複議政」。以後胡適有數次長信給他二哥,告之決從事於文學哲學,欲「以文學發揮哲學之精神」;到1912年春季學期,即改入文學院哲學係了。二哥回信,也隻有贊同說他「立誌未嚐不是」,同時建議道:「以文學發揮哲學之精神,其功緩而微;不如以文學發揮政治之真理,其功速而大。」而且,中國「今日尤以此為急務」,故他頗希望胡適能注意於此。胡適具體寫下「講學複議政」已在即將回國之時,這個誌向應當也有二哥的影響。不過,二哥也先警告他,既然改學文科,將來「恐寂寞無所見用於世耳」。[15]


    胡適留學時,家中境況已甚困難,二哥雖在上海當差,到1912年漸漸也不能寄錢回家。胡母告訴胡適:「餘每年家用總要洋二百元之左,此款全要坐靠吾男匯來。」胡適那時每月有八十美元的津貼,當時的匯率一美元約值洋二元五,則每年寄一月之津貼回家,即足家用,壓力應不算太大。但1912年初轉係,不但要交納學費,而且要補交以前的學費,每月被扣去十五元,實則等於少了差不多三十元;三分天下去其一,自然不免要叫窮,也就難以像以前那樣寄錢了。結果胡母不得不寫信去催。次年胡適與上海《大共和報》達成定期撰文換錢的約定,該報每月寄鷹洋二十元到胡家,才基本解決了此問題。但此事也維持得不久。據胡適的自述,到美國之初,「尚能節學費,賣文字,略助家用。其後學課益繁,乃並此亦不能得。家中日用,皆取於借貸」。[16]


    賣文及胡適時常外出演講都對他的功課有所耽誤。觀胡適轉係後的家信,裏麵常常說到要賣文和有「外事」,甚忙,則學習多少要受耽擱,自不言而喻。胡適1914年7月給母親的信中說:「兒在此演說頗有名,故不時有人招請演說,演說愈多,工夫愈有長進,兒故樂此不疲也。」但下麵接著說暑假中已演說兩次,「當不再有他約矣」,是或已有所覺,並非真的樂此不疲。他同時收到好朋友許怡蓀來信,非常擔心他「一身常羈數事,奔走外務」,恐怕沒有多少時間讀書。因對胡適有「發心造因」的厚望,許氏囑咐他「宜多讀書」。不知是否因胡適去信時提到學位不足慮一類的客氣話,許特意指出:「於學位亦宜留意圖之。」[17]胡適一向說唯有許怡蓀是他的諍友,信然。


    胡適的大量外出講演,終致耽誤功課,一個直接的後果便是他在給母親的信中提到他所得的「榮譽津貼」,即今天所說的獎學金,不久就被中止。胡適入研究院繼續學哲學時,本拿到獎學金,大約每年要覆審一次。1915年初,胡適申請續領,卻被拒絕。主管教授「坦白相告,說我在講演上荒時廢業太多,所以哲學係不讓我繼續領取該項獎金」。此事顯然對胡適轉學有影響。因他既然先申請續領獎學金,當然是打算繼續念下去,而且很可能是同時申請續讀(許多常春藤盟校通常每年要走一次辦續讀手續的過場)。當年秋,胡適卻轉入了哥倫比亞大學。他自述的轉學原因之一,便是「經過一係列的公開講演之後……使我在該校弄得盡人皆知……熟人太多,反而不舒服」。胡適本是最重人緣的,怎麽會因人緣好而不舒服?但其轉學顯然是因為有什麽地方不舒服,卻是無疑的。而這不舒服,正在講演這造成熟人太多的起因之上。熟人太多而知其獎學金被中止,自非美事。因此而「頗思舍此他適,擇一大城如紐約,如芝加哥,居民數百萬,可以藏吾身」。這希望「不受別人注意」的「心境」,據胡適自述,就是「促成我轉學的原因之一」。[1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