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胡適母親作為年輕的後母,在家中的一切都建立在胡適父親存在的基礎上。胡適在1921年寫的《先母行述》裏,已說到他母親「內持家政,外應門戶……以少年作後母,周旋諸子諸婦之間,其艱難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在十年後寫的《四十自述》裏,胡適也說到他的六個哥哥姐姐的年歲都在與其母上下幾歲之間,「這樣一個家庭裏忽然來了一個十七歲的後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難,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痛苦。」胡適晚年回憶母親隻活了四十多歲,仍歸疚於「母親二十幾歲就守寡,那時在大家庭裏受的氣,又是營養不足」。三哥本出繼,後窮困,胡母又接他回來,「從此我母親受的氣更大」,因為三嫂很厲害。胡適後來說三哥的兒子思永「一生的怪癖多疑不能容人容物的心病,是從其母得來的」,最能體現他對三嫂的認知。故「大家庭」給胡適的印象極壞,後來他支持別人進行家庭革命,大約自己的經歷也在起作用。所有這些,據胡適自己說:「我寫《四十自述》時是很客氣的,還有許多都沒有寫出來。」。[18]


    正因為如此,胡傳的死訊傳到家中時的狀況,胡適在已成年之後寫《四十自述》時仍記憶猶新。他記述說:坐著的母親「身子往後一倒,連椅子倒在門檻上……一時滿屋子都是哭聲,我隻覺得天地都翻覆了……」高大鵬先生特別強調這個印象對小胡適的深刻影響。高先生曾據此以心理分析的方法來認識胡適終生之行事為人,頗引申出一些石破天驚的偉論。外行如我,對心理分析不敢置一詞,但高先生指出的胡適一生充滿「熱情和壓抑」,而這一特徵又多半因少時經歷使然,確是見道之解。[19]


    胡適自認受母親影響最深。他說:「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如果我學得了一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20]這大約即是胡適後來善與各方麵人周旋——特別是與舊勢力周旋——的來歷,蓋胡母正是胡家一新人而不得不周旋於既存各舊人物之間也。所謂和氣、寬恕、體諒,無一不是待人接物亦即周旋的本事。胡適成年之後,還能背自己從兒時夥伴那裏聽來的《神童詩》,其中印象最深的兩句是:「人心曲曲灣灣水,世事重重疊疊山。」[21]這些在少小還不懂詩句意思時記憶下來的話,已由胡適的人生經歷所印證。成年後重提的回憶,有意無意間實透露出這已成胡適對人生的認知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大家庭中麽兒寡母的微妙處境,小胡適最初隻能從母親那裏領會到,漸長後自己也能有所體會。胡母的家教,頗能體現中國傳統中「反求諸己」的傾向,首先要讓自己的兒子爭氣。胡適後來養成「愛惜羽毛」的性格,母親的家教是一個重要原因。胡母責罰兒子的方法是不在人前打罵,而是在夜深人靜或清晨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來」。[22]今日已少有人會公開贊成體罰,但李敖先生以為:「這種方式的教育也許有一個大好處,就是它可以培養小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不會在別人麵前丟麵子——膝被迫跪或肉被人擰。」[23]這大致是不錯的。


    李宗仁晚年評胡適,即以「愛惜羽毛」四字做結論。唐德剛以為,這是「對胡先生很恰當的評語。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愛惜羽毛』的。愛惜羽毛就必然畏首畏尾」。[24]其實愛惜羽毛是事實,且始於未成名之前,更因盛名來之不易而加強。但是否就「必然畏首畏尾」,卻還可商討。人知自尊,然後有所為有所不為。胡適在1922年時曾特別指出這一點:「有人說我們『愛惜羽毛』,鈞任[羅文幹]有一次說得好:我們若不愛惜羽毛,今天還有我們說話的餘地嗎?」[25]正因為做事有最後不逾越的準則,有所不為,才能在民初被認為是人慾橫流之時保留一點發言權。所謂愛惜羽毛,說到底,不過就是品德上的一種自我保護。這與努力不使「膝被迫跪或肉被人擰」,本是一致的。


    的確,胡適在麽兒寡母的環境下頗養成一點自我保護的習性。他自己敘述他十三歲出門到上海求學時說:「我就這樣出門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裏去尋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個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隻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26]那種自我保護的防衛心理,真是呼之欲出。胡適後來多次教人以做官之法治學,雖主要著眼於學術戒律,但以謹慎不出錯為宗旨,還是一種防衛性的心態。而且,因為母親不許他與鄉間小兒為伍的緣故,小胡適不得不「久處婦人社會」。在此種環境薰陶之下,胡適自己也羞怯如女子,「見人則麵紅耳赤」。這樣的習性,要獨自闖社會是比一般人更難的。而胡適卻又不得不少年就獨自闖蕩江湖,其一開始所處之社會恰又在洋人勢力最大,因而中國人無意識中防衛心理也最強的上海,當更能助長此種習性。胡適一生,那種有意無意間自我保護的習性的確特別強。後來雖因生活中多次向上的轉機漸脫扭捏之態,然無意中之影響仍甚大。


    但唐先生說胡適「畏首畏尾」,其實也是很多人的認知。細心謹慎確實是胡適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裏仍有個「超我」與「本我」的關係問題。大家庭中麽兒寡母的微妙處境,使胡適不得不養成細心謹慎的習慣。其用心之細微,常出人意想之外,最得孔子見陽貨之旨。[27]1961年,老朋友蔣夢麟寄給胡適一本女作家的小說,似有請他做評論之意。胡適知道「往往有人會把我的信作為宣傳的工具」,幹脆連信也不復。[28]蔣既然不能明說,胡也就假裝不懂。防衛之心,細如毫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