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羅誌田:《胡適與社會主義的合離》,《學人》第4輯,1993,第18—19頁。


    [19] 蔣夢麟:《西潮》,台北:中華日報社,1961年4版,第4頁。


    [20] 參見林毓生《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之危機》,收入其《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三聯書店,1988,第147—159頁。


    [21] 參見arthur o. lovejoy,「the chinese origins of a romantism」,in idem,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new york:putnam,1960),pp.99-135,particrly 102-110.


    [22] chinese repository,iii:8(dec. 1834),p.379;eliza g. bridgman,ed.,the life andbors of elijah coleman bridgman(new york:anson df randolph,1864),p.216.


    [23] 「griffith john to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ca. 1869,in r. warw thompson,ed.,griffith john: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 (new york:a.c. armstrong,1906),p.254.


    [24] 參見詹森(marius b. jansen)為羅茲曼(gilbert rozman)主編的《中國的現代化》(中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所寫的第二章「國際環境」,特別是第41—57頁。


    [25] 關於the nemesis,參見daniel r. headrick,the tools of empire: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eenth century,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p.43-54.


    [26] 說詳羅誌田《傳教士與近代東西文化競爭》,《歷史研究》1996年第6期。


    [27] 胡適日記,1926年10月8日。


    [28] jean-francois revel,without marx or jesus(garden city,n.y.:dell,1971),p.139.


    [29] 具有詭論意味的是,一旦中國士人自己承擔起輸入西方文化的任務,傳教士的影響立刻式微。西學在中國能形成大潮,傳教士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但這股大潮卻反過來把始作俑者推到邊緣的地位,這個結局大約是傳教士未能始所料及的。


    [30]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之《采西學議》《製洋器議》。


    [31] 轉引自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第177頁。


    [32] 各家說法皆轉引自餘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第522頁。


    [33] 攻法子:《敬告我鄉人》,原載《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第1卷(下),第500頁。該書全3卷,由三聯書店1960—1977年出版。


    [34] 《嚴復集》第3冊,第558—559頁。


    [35] 宓克著、嚴復譯《支那教案論》,南洋公學譯書院重印本(光緒十八年初版),第28頁a。需要說明的是,宓克本人並不贊同這種「吾非除舊,何由布新」之勢不兩立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晚清那些主張「翼教」的人,在文化不可分這一點上倒與西方傳教士的觀念接近。此不詳論。


    [36] 馮友蘭:《新事論》,商務印書館,1947,第26—27頁。


    [37] 葉德輝:《郋園書劄·與皮鹿門書》,長沙中國古書刊印社1935年《郋園全書》匯印本,第9頁b。


    [38] 參見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第244—247頁。


    [39] jonathan d. spence,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new york & london:norton,1990).


    [40] 轉引自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第177頁。


    [41] archibald little,gleanings from fifty years in china(london:sampson low,marston,1910),p.37.


    [42] 黃遠庸:《新舊思想之衝突》,《黃遠生遺著》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上海1938年增訂本,第120頁。


    [43] 餘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第6期,1991年8月,第23頁,鄧實的話也轉引自同頁。


    [44] 轉引自benjamin schwartz,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p.87.


    [45] 《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遊學書》,原載《遊學譯編》第6期,1903年4月,《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卷1(上),第381—84頁。


    [46] 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轉引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2,第81頁。


    [47] cf. isaiah berlin,「the bent twig:on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idem,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london:murray,1990),pp.238-261.


    [48] 陳王:《論婚禮之弊》,原載《覺民》第1—5合刊,1904年,《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卷1(下),第854—858頁。


    [49] 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


    [50] 錢穆:《中國思想史》,第165、175頁。


    [51] 陶希聖:《北大、五四及其應負的責任》,《學府紀聞——國立北京大學》,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第41頁。


    [52] 《籌辦洋務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頁;卷48,第16頁。


    [53]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之《采西學議》《製洋器議》。


    [54] 章太炎:《五無論》,《章太炎全集》(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433頁。


    [55] 參見erich fromm,escape from freedom(new york:farrar & reinhart,1941).


    [56] 胡適日記,1929年4月27日。


    [57] 參見joseph r. levenson,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2nd ed.(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1967).


    [58] 康有為:《康子內外篇·闔闢篇》,中華書局,1988,第3頁。


    [59] 梁啓超:《敬告我同業諸君》,《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卷1(上),第221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