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說明


    這是本書的第三版了。第一版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1995年)。第二版是中華書局的修訂本《再造文明的嚐試:胡適傳》(2006年)。徵詢了一些年輕人的意見後,這一版恢復初版的書名。


    第二版售罄後,據說網上已出現「議價」本。而不少舊雨新知前來索書,皆無以應,也覺歉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提出再版,二十年前的小書尚有人記得,使我感動。然而對於再版,與出第二版時一樣有些躊躇。原因也相同——即使個人學無進展,他人的研究又已出了不少,似不能不做修訂;而課業以外,文債積壓甚多,若進行全麵修訂,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以目前的工作狀況,那樣的時間實在無法擠出。不得已,仍隻能出個簡易修訂本。


    初版的敘述實際隻到北伐前,且20年代有許多重要內容也未曾包括在內,連「整理國故」都語焉不詳。當初的「引言」曾說:「因了叢書的體例、篇幅、和時間的限製,有許多思考不到成熟的層麵,此次沒有寫入本書,也隻能俟之以未來。」從那以後,我曾寫過數篇相關的文章,然因他事繁多,始終沒有時間來續寫全書。二版的修訂,原來的1—8章內容基本未動。第9章完全打破重寫,增改為兩章,所處理的時段也延續了數年,基本止於20年代末。再以後二十多年的胡適,希望將來能續寫以成全傳,或單獨寫一本「後傳」。


    與二版的修訂相比,這一版的引言是整合舊說重新撰寫的,最後一章是從第11章中切割出來改寫的,其餘各章內容基本未動,僅做了些糾謬的處理。初版所屬叢書的立意,是希望能麵對較多的讀者,故注釋西書的出版信息,皆模仿外國某派,僅註明出版地和年代。待出第二版時,已盡量增補為更詳盡的模式,然有些西書一時難覓,不能不仍依其舊。其餘所引各書,當年也都是找到什麽版本就用什麽版本,連胡適自己的著作也是如此,這次也沒能統一,僅新寫部分盡量使用後出的通行版本。


    初版時曾說:本書的寫作取向,是希望言人所未言,寫出一些胡適較少為人注意的層麵。故凡有已發表的研究,且個人能基本同意的,除極少數必不可少者(如餘英時師的研究)大量采入而註明之外,一般均不多著墨,隻略述及以維持全書的連貫性。當時餘師關於胡適的宏文,大陸少有人能看到,所以較多引用,也是希望讓更多人得以分享。今既未能全麵修訂,亦暫不刪略,以順文氣。


    自本書初版以來,與胡適相關的資料又出版了不少,[20]有些在第二版新增章節中已使用,還有很多當在今後全麵修訂或重撰時參考。由於近年胡適研究偏熱,論著甚多,而現行圖書發行方式使窮盡已發表刊出的研究成果成為一非常困難之事。個人雖已盡力搜求,難保不無缺漏。另外,因論著多而參閱時間不一,有時看了別人的作品,實受影響而自以為是己出者,恐亦難免。故凡屬觀點相近相同,而別處有論著先提及者,其「專利」自屬發表在前者,均請視為是本書利用他人成果而未及註明,還請讀者和同人見諒。


    鳴謝


    盡管本書尚不成熟,恐有辱師教,但我仍願意在此衷心感謝成都地質學院子弟小學、成都五中(烈五中學)、四川大學、新墨西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各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以及這些年來我所私淑的各位老師。他們在我修業問學的各個階段中都曾給我以熱誠的關懷和第一流的教誨,在我畢業之後繼續為我師表,誨我不倦,這或許是我比一些同輩學人更為幸運之處吧!本書若幸有所獲,悉來自各師的教導。


    本書是在許多師友的熱心鼎助下完成的,從勉勵敦促、指點迷津到代為搜求資料,涉及海內外老中青學人甚多,全體列名則名單太長,且其中不乏聲名極盛者,若點名似有「借力」之嫌,謹向他們深表感激之意!不過我仍要提到幾位先生:素不相識的武漢大學易竹賢教授,當年慨然允借十八巨冊之《胡適的日記(手稿本)》,使本書初版得以完成;耿雲誌先生和周質平先生,這些年來編輯了眾多與胡適相關的資料,皆蒙賜贈,大大便利我對胡適的研究;久居美國未曾到過四川的同鄉李天一兄,抱負至高,人如其名,本習史學,屈尊以寫電腦程式為生,卻不忘有故人曾寫胡適,在遠不遺,不時惠我以相關剪報。皆深感而難忘!


    另外,第二版時,蔡軍劍先生曾代為將全文細心校閱一過,蘇州大學的魯萍老師曾代為核對全部胡適日記的引文,減少了若幹錯訛之處,也要在此致謝!仍存的錯誤,自然由我自己負責。年來身體的調理維護,在成都每依靠老友孫錦泉教授,在京則常親近胡有衡大夫,故能繼續秉筆,精力不衰,是要特別致謝的!


    2014年12月16日於旅京寓所


    第一章 引言:胡適的夢想與嚐試


    1919年6月的北京,五十二歲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說。太炎以長者的立場,針對青少年的弱點做了幾點告誡。二十八歲的歸國留學生胡適接著登台演講。他一開始就宣布,太炎先生所說「都是消極的忠告,我現在且從積極的方麵提出幾個觀念」。話雖然婉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是明顯的。更具象徵意義的是,胡適在講完他的積極觀念後,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馬的詩:「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現在我們回來了,你們請看,便不同了)。[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