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中間文本(胡適自己)和語境(胡適所處時代)的微妙互動關係,是本書試圖著力之處。本書初版後,很多讀者都注意到其與很多傳記的寫法不同,如一開始就專辟一章來討論傳主所處的「語境」,便曾使一些評論者感到不習慣。其實,為已成歷史「人物」者寫傳,常不得不如是。勒高夫為路易九世作傳,便「經常中斷對他生平的敘述」,以交代「他在不同時期中所遇到的那些問題」。他謙稱「這些不同時期各有其標誌,它們令歷史學家感到困難」,而自己「試圖把這些困難的性質交代清楚」。[14]實際就是他對這些時代「標誌」的理解與其他史家不同,故不能不「中斷」對傳主的敘述以說明其時代。


    三 寫實與寫意


    研究人物者自然都想還原其本相,但究竟何為本相或真相,其實不太說得清楚。有的研究者自信甚強,以為通過所謂「科學」的研究可以了解研究對象到超過其本人的程度。對此我有些存疑。蓋不論什麽外在內在的因素增添了身在山中而不識真麵目的可能,每個人大概還是自己最了解本人。正因為其了解自我,所以或有不欲人知的主觀努力(或謂遮掩)。研究者能從其立身行事之中探索到一些其不欲人知的部分,已甚難得;進而能對研究對象有所謂「同情之了解」,尤大不易。若雲認識其人超過本人,多少有些「以不知為不有」(傅斯年語)的傾向,或不過凸顯研究者的大膽敢言而已。


    進而言之,對歷史人物「真相」的把握捕捉,還有一個「形似」還是「神似」的問題。兩者之中,後者更難,即王安石所謂「丹青難寫是精神」也。然而不論「形似」還是「神似」,都僅到「似」的程度;能似,就不簡單。對史學來說,重建出的人物究竟是否「似」尚難判斷,遑論所謂「真」。在這一前提下,或不妨嚐試先尋求呈現歷史人物的豐富麵相,即盡量重建傳主已確立形象之餘的部分;若能於固定的典型「象徵」之外,「旁采史實人情,以為參證」,[15]以「見之於行事」的方式寫實亦兼寫意,重構出傳主人生經歷的豐富,說不定反因此而趨於接近其「本相」。


    聞一多在寫杜甫時曾說:


    數千年來的祖宗,我們聽見過他們的名字;他們生平的梗概,我們仿佛也知道一點;但是他們的容貌、聲音,他們的性情、思想,他們心靈中的種種隱秘——歡樂和悲哀,神聖的企望,莊嚴的憤慨,以及可笑亦復可愛的弱點或怪癖……我們全是茫然。我們要追念,追念的對象在哪裏?要仰慕,仰慕的目標是什麽?要崇拜,向誰施禮?


    由於「看不見祖宗的肖像,便將夢魂中迷離恍惚的,捕風捉影,摹擬出來,聊當瞻拜的對象——那也是沒有辦法的慰情的辦法」。所以,他所描繪的詩人杜甫,雖不敢說「這是真正的杜甫」,卻可以說是他「個人想像中的『詩聖』」。[16]


    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解。一方麵,往昔的追憶需要一個可知可見的具象,否則難以寄託;另一方麵,很多時候我們仰慕和崇拜的憑藉,其實隻是一個想像的摹擬物。中國古人對此有很深入的思考,所以不重偶像(此用其本義),而多以牌位表出,是很典型的「寫意」。但後來終抵擋不住人情的需索(或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漸出現畫像雕塑一類「寫實」之物,現已基本取牌位而代之了。然而恰因「寫實」物品多係晚出,反蘊涵著較多的想像,未必就比「寫意」的牌位更接近實在。


    有時候,「寫實」之物甚至真如聞先生所說,不過是捕捉夢魂中迷離恍惚的影子而已。《夢溪筆談》曾記唐明皇夢鍾馗捉鬼,命畫工吳道子圖之,道子「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居然極肖明皇夢中所見,「上大悅,勞之百金」。這就是一個捕夢捉影的「實例」,其作品究竟算是「寫實」還是「寫意」,還真需要費心斟酌。惟夢不易說,說即難免癡人之譏。偏向科學者如胡適,就以為做夢都有生活的經驗作底子;[17]則明皇所謂「卿與朕同夢」,或其作底子的「生活經驗」相近乎?


    過去的思想史研究或受哲學史影響,似偏於理智,而相對忽略情和感的部分。思想家的傳記也相類。其實人的苦與樂,人對自然和他人的感知、感受甚至感應,都是古人特別重視的,在既存研究中卻顯薄弱;或因「研究」須嚴謹,而將研究對象「納入」一種理智體係,遂「被」理性化了。其實我們思想史中很多人物的情感都很豐富,其感性的表現往往被壓抑而不顯,似還有伸展的餘地。


    今日科技的力量給史家以極大的幫助,胡適的容貌、聲音都有記錄而可親近,但是他的性情、思想和「心靈中的種種隱秘」,仍不能不據史料和想像以重建。本書無意全麵地重新詮釋胡適及其時代,不過重建一些過去較少為人注意的史實,希望能為認識和詮釋胡適其人及其時代,做些微的補充。


    胡適自己曾提出,寫人物傳不能細大不捐,「當著重『剪裁』,當抓住『傳主』的最大事業、最要主張、最熱鬧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來書寫。其餘的細碎瑣事,必須有「可以描寫或渲染『傳主』的功用」,才能存留。[18]本書即以此為目標,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並為了接近傳主想要清楚淺顯的風格,盡量寫得流暢些。一些繁雜的分析和史事考證,或已另文陳述,或當獨立探索,在本書中就適當簡化了。[19]至於再現了多少他的「歡樂和悲哀,神聖的企望,莊嚴的憤慨,以及可笑亦復可愛的弱點」,就要請讀者諸君看了下文後予以指教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