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 《民國人物傳記》作者:郭德宏【完結】
內容簡介:
《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胡適,這位以傳教士自居的留學生,又是一位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批判精神、改革運動、調和文化、革命武器和解放作用,正像一個個關鍵詞,在在反映出他的意願——他想要改變祖國的現狀,為中國再造文明。這,就是他的夢想。本書即是對 1891-1929 年間的胡適的解讀。
《重釋蔡元培與北大》 在人們的印象中,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校長是無法替代和複製的,也成為近代中國大學無法逾越的典範。本書並不單純從思想史角度去解讀蔡元培,而是從記憶史的視角,通過對蔡元培自身、北大師生與社會輿論等不同層麵的考察,聚焦於辭職、退隱和紀念等關鍵性事件,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呈現北大校長蔡元培形象的動態變化過程。本書中,蔡元培並不是一位可以力挽狂瀾的英雄,而是一位處處遭掣肘、進退兩難的悲劇人物。他自擔任北大校長之後內心的掙紮與痛苦遠遠多於改變北大風貌的成就感,當世學界領袖之盛名得之不易,被後世奉為神明也定非其所願。
《陳獨秀全傳》本書作者唐寶林可稱中國大陸最權威的陳獨秀研究專家,此書為他苦心孤詣三十年之成果。2011 年 11 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首發繁體字版,發行兩月後即獲香港《亞洲周刊》「2011 年十大好書(非小說類)第二名」,被媒體稱為「顛覆之作」。本書最大特點在於史料豐富,以珍貴秘檔再現了陳獨秀跌盪起伏、風雲變幻的一生。本書作者唐寶林可稱中國大陸最權威的陳獨秀研究專家,此書為他苦心孤詣三十年之成果。2011 年 11 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首發繁體字版,發行兩月後即獲香港《亞洲周刊》「2011 年十大好書(非小說類)第二名」,被媒體稱為「顛覆之作」。本書最大特點在於史料豐富,以珍貴秘檔再現了陳獨秀跌盪起伏、風雲變幻的一生。
《王明年譜》王明是黨的歷史上「左傾」錯誤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黨的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作者研究王明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訪問了許多王明的後人與友人。其中最為珍貴的資料當數王明的兒子提供的由王明夫人孟慶樹整理的王明晚年的回憶錄《陳紹禹——王明傳記與回憶》,該資料從未公開發表過,屬於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作者在運用的過程中注意取捨,利用了其中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對於澄清許多歷史問題具有一定作用。」
新序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對同時代讀書人影響最大的有三位,分別是曾國藩(1811—1872)、梁啓超(1873—1929)和胡適(1891—1962)。能有幸寫其中一人的傳記,是非常榮幸的事。而其緣起,卻非常偶然。
一 寫作緣起
那是1994年,我回母校四川大學任教不久,在一次向隗瀛濤老師請教時,得知他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委託,正主編一套「強國之夢」叢書。
出版社方麵,是想以這套叢書去爭取獲獎,希望主編和作者的層次能比別的通俗讀物高一些。基於這樣的設想,策劃者先確定了十位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中青年作者,然後敦請隗老師擔任主編。那時隗老師正主持著一個重點項目的研究,本無餘力他顧。但出版社促請甚殷,而隗老師更多出於支持年輕人之意(相當一部分叢書的作者或直接出自隗老師門下,或長期追隨請教,有些人或也盼望有書出版可有助於升等),終於同意出山。
據我後來所知,出版社的立意是本著學術為現實服務的精神,想以這套書去爭取「五個一工程」獎,故定位為普及性的「通俗讀物」。策劃者原計劃在「強國之夢」之後續出一套「強國之路」叢書,以兩套書來共同表述「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才能強國」這一主題,以弘揚主旋律。據此設想,前一套書的撰寫對象即「做夢」者,而後者則為「走路」者(以中共革命家為主)。前者包括一些不那麽「先進」的人物,藉以凸顯後來「走路」者的高明。
這一設想後來證明有些書生氣,至少兩套書沒有一起推出,使策劃者的想法未能清晰地表露出來。其後正因叢書包括了像胡適這樣不「先進」的人物,而又未對其做出有力的批判,引起一些社科獎評委的強烈反對,直接影響了全套書獲任何獎的可能性。對此我個人負有直接的責任,因為胡適其人的「入選」,就是我提議的。
那時叢書似已「啟動」,隗老師把策劃者擬定的十位研究對象告訴我,並徵詢我的看法。記得其中包括洪秀全,而沒有曾國藩、梁啓超和胡適。我因少小失學,修養差而性魯直,即冒昧提出:論歷史作用,太平天國誠不可謂不大;但就對當時人的影響言,洪秀全恐怕還不如曾國藩(暫不論其「革命」與「反動」)。而近代最能影響其同時代人的,還有梁啓超和胡適,這幾人最適合古人「知人」以「論世」的取徑,應列入研究對象。
我原不過順便說說而已,沒想到隗老師立刻予以鼓勵,後來洪秀全與另一人果被刪去,雖未曾加入曾國藩,卻增添了梁啓超和胡適。隗老師知道我寫過有關胡適的論文,即命我擔任胡適一書的撰者。我雖讀過與胡適相關的多數材料,卻從無為其寫傳的思想準備,自然不敢受命。但隗老師以胡適的「嚐試」精神勉勵我一試,並指出胡適列入這套書本由我提出,因此我也有「義務」擔任此書的寫作。就這樣,我成了該叢書作者隊伍中唯一由隗老師「提名」的作者(現在回想,原已約定的十位作者,有一兩位或隻能轉寫他書,是有些遺憾的)。
內容簡介:
《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胡適,這位以傳教士自居的留學生,又是一位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批判精神、改革運動、調和文化、革命武器和解放作用,正像一個個關鍵詞,在在反映出他的意願——他想要改變祖國的現狀,為中國再造文明。這,就是他的夢想。本書即是對 1891-1929 年間的胡適的解讀。
《重釋蔡元培與北大》 在人們的印象中,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校長是無法替代和複製的,也成為近代中國大學無法逾越的典範。本書並不單純從思想史角度去解讀蔡元培,而是從記憶史的視角,通過對蔡元培自身、北大師生與社會輿論等不同層麵的考察,聚焦於辭職、退隱和紀念等關鍵性事件,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呈現北大校長蔡元培形象的動態變化過程。本書中,蔡元培並不是一位可以力挽狂瀾的英雄,而是一位處處遭掣肘、進退兩難的悲劇人物。他自擔任北大校長之後內心的掙紮與痛苦遠遠多於改變北大風貌的成就感,當世學界領袖之盛名得之不易,被後世奉為神明也定非其所願。
《陳獨秀全傳》本書作者唐寶林可稱中國大陸最權威的陳獨秀研究專家,此書為他苦心孤詣三十年之成果。2011 年 11 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首發繁體字版,發行兩月後即獲香港《亞洲周刊》「2011 年十大好書(非小說類)第二名」,被媒體稱為「顛覆之作」。本書最大特點在於史料豐富,以珍貴秘檔再現了陳獨秀跌盪起伏、風雲變幻的一生。本書作者唐寶林可稱中國大陸最權威的陳獨秀研究專家,此書為他苦心孤詣三十年之成果。2011 年 11 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首發繁體字版,發行兩月後即獲香港《亞洲周刊》「2011 年十大好書(非小說類)第二名」,被媒體稱為「顛覆之作」。本書最大特點在於史料豐富,以珍貴秘檔再現了陳獨秀跌盪起伏、風雲變幻的一生。
《王明年譜》王明是黨的歷史上「左傾」錯誤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黨的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作者研究王明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訪問了許多王明的後人與友人。其中最為珍貴的資料當數王明的兒子提供的由王明夫人孟慶樹整理的王明晚年的回憶錄《陳紹禹——王明傳記與回憶》,該資料從未公開發表過,屬於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作者在運用的過程中注意取捨,利用了其中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對於澄清許多歷史問題具有一定作用。」
新序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對同時代讀書人影響最大的有三位,分別是曾國藩(1811—1872)、梁啓超(1873—1929)和胡適(1891—1962)。能有幸寫其中一人的傳記,是非常榮幸的事。而其緣起,卻非常偶然。
一 寫作緣起
那是1994年,我回母校四川大學任教不久,在一次向隗瀛濤老師請教時,得知他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委託,正主編一套「強國之夢」叢書。
出版社方麵,是想以這套叢書去爭取獲獎,希望主編和作者的層次能比別的通俗讀物高一些。基於這樣的設想,策劃者先確定了十位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中青年作者,然後敦請隗老師擔任主編。那時隗老師正主持著一個重點項目的研究,本無餘力他顧。但出版社促請甚殷,而隗老師更多出於支持年輕人之意(相當一部分叢書的作者或直接出自隗老師門下,或長期追隨請教,有些人或也盼望有書出版可有助於升等),終於同意出山。
據我後來所知,出版社的立意是本著學術為現實服務的精神,想以這套書去爭取「五個一工程」獎,故定位為普及性的「通俗讀物」。策劃者原計劃在「強國之夢」之後續出一套「強國之路」叢書,以兩套書來共同表述「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才能強國」這一主題,以弘揚主旋律。據此設想,前一套書的撰寫對象即「做夢」者,而後者則為「走路」者(以中共革命家為主)。前者包括一些不那麽「先進」的人物,藉以凸顯後來「走路」者的高明。
這一設想後來證明有些書生氣,至少兩套書沒有一起推出,使策劃者的想法未能清晰地表露出來。其後正因叢書包括了像胡適這樣不「先進」的人物,而又未對其做出有力的批判,引起一些社科獎評委的強烈反對,直接影響了全套書獲任何獎的可能性。對此我個人負有直接的責任,因為胡適其人的「入選」,就是我提議的。
那時叢書似已「啟動」,隗老師把策劃者擬定的十位研究對象告訴我,並徵詢我的看法。記得其中包括洪秀全,而沒有曾國藩、梁啓超和胡適。我因少小失學,修養差而性魯直,即冒昧提出:論歷史作用,太平天國誠不可謂不大;但就對當時人的影響言,洪秀全恐怕還不如曾國藩(暫不論其「革命」與「反動」)。而近代最能影響其同時代人的,還有梁啓超和胡適,這幾人最適合古人「知人」以「論世」的取徑,應列入研究對象。
我原不過順便說說而已,沒想到隗老師立刻予以鼓勵,後來洪秀全與另一人果被刪去,雖未曾加入曾國藩,卻增添了梁啓超和胡適。隗老師知道我寫過有關胡適的論文,即命我擔任胡適一書的撰者。我雖讀過與胡適相關的多數材料,卻從無為其寫傳的思想準備,自然不敢受命。但隗老師以胡適的「嚐試」精神勉勵我一試,並指出胡適列入這套書本由我提出,因此我也有「義務」擔任此書的寫作。就這樣,我成了該叢書作者隊伍中唯一由隗老師「提名」的作者(現在回想,原已約定的十位作者,有一兩位或隻能轉寫他書,是有些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