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以前,華為的主要發展目標是發展中國家,到2004年的時候,其業務已經覆蓋全球77個國家。雖然其中發達國家的覆蓋也達到了14個,但當時華為的主要收入來源和大單仍集中在歐美以外的市場。而在2004年前後,華為的業務在這些市場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
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商能夠打開東南亞、中東、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市場的原因不難理解,對於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客戶來說,中國生產的設備在性能上幾乎達到思科、北電網絡和阿爾卡特朗訊等歐美廠商同類產品的水平,但價格卻低得多。
但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商的迅速壯大引起了外國同行的注意,思科曾於2002年指控華為侵犯其智慧財產權,在此之後,中國廠商有意避開美國,而轉戰西歐市場。
到2007年底,華為在歐洲的業務發展也已經接近成熟,基本上將產品和服務覆蓋到了歐洲所有重點運營商。在歐洲市場發展成熟的情況下,2008年以後,華為的工作重點轉向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市場,這也是華為長期戰略所必然要走的路徑。
與日本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美國市場時相似,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正在迅速擴大。瑪麗維爾大學(maryvilleuniversity)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投資項目達到3500個,比5年前提高了1倍多。不過對於新進入者來說,進軍美國高科技市場仍然非常困難。華為負責美國營銷及產品管理的高級副總裁陳朝暉表示,公司有意識地將美國市場列為最後一個開發的大市場,因為需要時間去加強產品質量和打造品牌。他認為,美國運營商的要求非常高。
二、華為初涉北美市場
華為在打開北美市場之前,早就做了預熱的工作。
1993年,華為在美國矽穀建立晶片研究所。1999年,華為在達拉斯開設研究所。2002年6月4日,華為在德克薩斯州成立子公司future wei。經過長期的精心準備,華為在美國展開了陣勢。
在大舉進攻北美市場的同時,任正非也有隱隱的不安,在美國有一個比巨人還巨人的對手———思科。
對於思科,我們不得不隆重地向大家做以介紹。1984年12月,思科係統公司在美國成立,創始人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對教師夫婦,計算機係的計算機中心主任萊昂納德·波薩克(leonard bosack)和商學院的計算機中心主任桑蒂·勒納(sandy lerner)。夫婦二人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用於斯坦福校園網絡(s),將校園內不兼容的計算機區域網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網絡。這個聯網設備被認為是聯網時代真正到來的標誌。約翰·錢伯斯於1991年加入思科,1996年,錢伯斯執掌思科帥印,到現在,他把思科變成了一代王朝。
思科的經營範圍幾乎覆蓋了網絡建設的每個部分:組成網際網路和數據傳送的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設備市場現在幾乎都由思科公司控製。由於網絡信息每四個月就增加一倍,需要更新、更快的網絡傳輸設備支撐,這意味著思科的市場還在不斷膨脹,從而使思科的市場成了最受歡迎、增長最快的公司。
思科係統公司已成為公認的全球網絡互聯解決方案的領先廠商,其提供的解決方案是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公司、大學、企業和政府部門建立網際網路的基礎,用戶遍及電信、金融、服務、零售等行業以及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等。同時,思科係統公司也是建立網絡的中堅力量,目前網際網路上近80%的信息流量經由思科係統公司的產品傳遞。思科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網絡領導者。思科係統公司2004財年的營業額超過220億美元。2008年銷售收入395億美元,在2009年美國《財富》500強中排行第57位。
毫不掩飾地說,思科是矽穀的財富之神,網際網路巔峰的化身。它威力無窮,頗有「獅子王」的力量,接連戰勝了三代競爭對手:第一代是;第二代是康柏、惠普、dec;第三代是電信巨人朗訊、西門子、北電、阿爾卡特等。
華為與思科的交鋒,早在1999年的中國就開始了。那時,長期專注於電信設備製造的華為第一次在推出了自己的數據產品:接入伺服器。一年之內,市場攻擊性極強的華為就搶到了中國新增接入伺服器市場的70%。隨後,華為開始延伸到路由器、乙太網等主流數據產品。2002年,華為在中國路由器、交換機市場的占有率直逼思科,成為它最大的競爭對手。
路由器、交換機等數據產品,正是思科長期以來最具優勢的領域,它在全球數據通信領域市場占有率達70%。隨著華為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思科感受到的威脅從中國蔓延到全球。
在全球數據產品市場中,美國市場占到了30%,而思科正是這個重鎮的當然把守者。
遭遇這樣一個對手,可想而知,華為要經受什麽樣的考驗了。
三、思科很憤怒,事情很嚴重
2002年6月,美國亞特蘭大舉行電信設備展,華為產品在美國市場首次正式亮相。華為展示的產品,其性能與思科產品相當,但價格卻低了20%~50%。
此次展覽結束後,華為的數據產品迅速打進了美國市場。2002年,華為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比上年度增長了近70%。與此相比,思科在全球網絡設備市場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首次出現下滑。隨後在巴西的招標中,華為一舉擊敗了思科和juniper,收穫了一份大單。這更撼動了思科的霸主地位。
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商能夠打開東南亞、中東、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市場的原因不難理解,對於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客戶來說,中國生產的設備在性能上幾乎達到思科、北電網絡和阿爾卡特朗訊等歐美廠商同類產品的水平,但價格卻低得多。
但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商的迅速壯大引起了外國同行的注意,思科曾於2002年指控華為侵犯其智慧財產權,在此之後,中國廠商有意避開美國,而轉戰西歐市場。
到2007年底,華為在歐洲的業務發展也已經接近成熟,基本上將產品和服務覆蓋到了歐洲所有重點運營商。在歐洲市場發展成熟的情況下,2008年以後,華為的工作重點轉向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市場,這也是華為長期戰略所必然要走的路徑。
與日本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美國市場時相似,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正在迅速擴大。瑪麗維爾大學(maryvilleuniversity)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投資項目達到3500個,比5年前提高了1倍多。不過對於新進入者來說,進軍美國高科技市場仍然非常困難。華為負責美國營銷及產品管理的高級副總裁陳朝暉表示,公司有意識地將美國市場列為最後一個開發的大市場,因為需要時間去加強產品質量和打造品牌。他認為,美國運營商的要求非常高。
二、華為初涉北美市場
華為在打開北美市場之前,早就做了預熱的工作。
1993年,華為在美國矽穀建立晶片研究所。1999年,華為在達拉斯開設研究所。2002年6月4日,華為在德克薩斯州成立子公司future wei。經過長期的精心準備,華為在美國展開了陣勢。
在大舉進攻北美市場的同時,任正非也有隱隱的不安,在美國有一個比巨人還巨人的對手———思科。
對於思科,我們不得不隆重地向大家做以介紹。1984年12月,思科係統公司在美國成立,創始人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對教師夫婦,計算機係的計算機中心主任萊昂納德·波薩克(leonard bosack)和商學院的計算機中心主任桑蒂·勒納(sandy lerner)。夫婦二人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用於斯坦福校園網絡(s),將校園內不兼容的計算機區域網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網絡。這個聯網設備被認為是聯網時代真正到來的標誌。約翰·錢伯斯於1991年加入思科,1996年,錢伯斯執掌思科帥印,到現在,他把思科變成了一代王朝。
思科的經營範圍幾乎覆蓋了網絡建設的每個部分:組成網際網路和數據傳送的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設備市場現在幾乎都由思科公司控製。由於網絡信息每四個月就增加一倍,需要更新、更快的網絡傳輸設備支撐,這意味著思科的市場還在不斷膨脹,從而使思科的市場成了最受歡迎、增長最快的公司。
思科係統公司已成為公認的全球網絡互聯解決方案的領先廠商,其提供的解決方案是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公司、大學、企業和政府部門建立網際網路的基礎,用戶遍及電信、金融、服務、零售等行業以及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等。同時,思科係統公司也是建立網絡的中堅力量,目前網際網路上近80%的信息流量經由思科係統公司的產品傳遞。思科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網絡領導者。思科係統公司2004財年的營業額超過220億美元。2008年銷售收入395億美元,在2009年美國《財富》500強中排行第57位。
毫不掩飾地說,思科是矽穀的財富之神,網際網路巔峰的化身。它威力無窮,頗有「獅子王」的力量,接連戰勝了三代競爭對手:第一代是;第二代是康柏、惠普、dec;第三代是電信巨人朗訊、西門子、北電、阿爾卡特等。
華為與思科的交鋒,早在1999年的中國就開始了。那時,長期專注於電信設備製造的華為第一次在推出了自己的數據產品:接入伺服器。一年之內,市場攻擊性極強的華為就搶到了中國新增接入伺服器市場的70%。隨後,華為開始延伸到路由器、乙太網等主流數據產品。2002年,華為在中國路由器、交換機市場的占有率直逼思科,成為它最大的競爭對手。
路由器、交換機等數據產品,正是思科長期以來最具優勢的領域,它在全球數據通信領域市場占有率達70%。隨著華為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思科感受到的威脅從中國蔓延到全球。
在全球數據產品市場中,美國市場占到了30%,而思科正是這個重鎮的當然把守者。
遭遇這樣一個對手,可想而知,華為要經受什麽樣的考驗了。
三、思科很憤怒,事情很嚴重
2002年6月,美國亞特蘭大舉行電信設備展,華為產品在美國市場首次正式亮相。華為展示的產品,其性能與思科產品相當,但價格卻低了20%~50%。
此次展覽結束後,華為的數據產品迅速打進了美國市場。2002年,華為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比上年度增長了近70%。與此相比,思科在全球網絡設備市場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首次出現下滑。隨後在巴西的招標中,華為一舉擊敗了思科和juniper,收穫了一份大單。這更撼動了思科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