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c的總工frank thelen表示:「華為公司以其快速響應需求的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端到端的完善解決方案能夠滿足我們客戶化的需求。我們完全相信在ngn領域,華為公司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夥伴。華為公司表示,華為將以優質的產品和及時的服務履行對qsc的承諾,我們堅信,華為與qsc的合作將成為設備製造商與運營商的合作典範。」
qsc同時宣布,將與中國的華為公司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共同建設覆蓋德國全境200多個城市的ngn網絡。該網絡將於2005年5月建成,屆時qsc將擁有德國最大的voip網絡,提供語音、數據、視頻融合的下一代業務。
「又是華為!為什麽不是我們?」距離發布會現場不遠,一直把華為作為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的詹姆士憤憤地說。
事實上,此時,詹姆士還不知道,在接下去的日子裏,他將持續地敗給這家名為華為的公司(如果他提前知道這些結果,他會否一早就考慮「歸順」華為呢?)。
2007年,華為科技將其歐洲總部從英國遷移至德國的杜塞道夫,此外,在慕尼黑、法蘭克福、達姆斯塔特等地華為也成立了分部。
華為把歐洲總部遷到德國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首先,德國在研發領域擁有優良的傳統。超過27%的德國生產型公司的銷售額來自於創新型的高科技產品。同樣的比例,在法國與英國卻低於16%,芬蘭大約在21%,而歐洲的總體水平在19%左右。2009年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像德國那樣生產如此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德國公司將超過7%的銷售額再投入於研發先進的技術產品。華為完全清楚,德國是歐洲電子通訊的前沿,尤其在研發領域是歐洲的先鋒。
其次,「德國製造」的品牌效應。德國公司在全球是新技術發展的領袖。長期以來「德國製造」便是高質量與高科技的象徵。2007年德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達到1140億歐元,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三。2007年eurostat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有六個地區是歐洲20個最佳的高科技地區,尤其在高科技領域的雇員方麵,德國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華為已經選擇了這六個地區中的三個。因為這些地區聚集了從事高科技服務業的工作者。由此可見,華為選擇的研發地點也是綜合考慮,有的放矢的。
另外,注重創新的華為還瞄準了德國的創新能力。2008年歐洲專利局統計顯示超過13000個專利來自德國。德國的專利數量是法國與英國總和的兩倍。德國在歐洲是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因為德國是歐洲擁有科學家最多的國家———18%的歐盟科學家生活工作在德國。德國的科學家從事的科研項目遍布全球。同時德國擁有世界頂級的科學研究所:如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赫爾姆霍茲研究所以及萊布尼茨研究所等。它們與工業界緊密合作與聯繫。像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在全球108個國家與超過5000個科研夥伴單位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麵向應用的研究所如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集團尤其支持中小型企業,他們擁有超過80家研究所14000名員工和每年14億歐元的研究基金。
此後,華為為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旗下o2完成了德國最大規模的現網升級,華為採用singleran解決方案搬遷和替換了o2德國的5199個基站。根據雙方協議,華為另外還將交付給o2德國3000餘個基站,作為其網絡擴容計劃的一部分。
2008年3月,o2德國選擇基於華為singleran解決方部署其德國南部地區的gsm/umts融合網絡,該網絡覆蓋包括慕尼黑和斯圖加特在內的主要城市。
「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簽署合同494天後,我們完成了o2歷史上最大的搬遷項目,達到一個最重要的裏程碑。」西班牙電信o2德國南部地區網絡副總裁曼弗雷德(manfred kickartz)表示,「那是了不起的團隊協作,感謝團隊極為傑出的表現。」
「成功完成德國最大的網絡升級反映了我們強大的交付能力。」華為德國首席技術官沃爾特·哈斯(walter haas)表示,「我們先進的singleran解決方案使運營商可簡單地將gsm和umts功能統一到一張無線接入網中。這一頂尖水準的網絡將顯著加強覆蓋質量,並滿足運營商日益增加的數據流量需求。」
2009年11月,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北威州州長呂特格斯(jurgen ruttgers)訪問華為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和華為簽署意向書。華為將投資兩千萬歐元在杜塞道夫設立創新中心,招聘兩百名工程師,並將和周邊的大學開展科研合作。創新中心將於2010年開工興建。
華為創新中心選址杜塞道夫原因之一,是靠近重要客戶沃達豐。目前,華為和沃達豐在杜塞道夫毗鄰而居。沃達豐總裁約爾森(friedrich joussen)也參加了北威州長和華為在上海的會談。約爾森也表示,華為是沃達豐「重要的,可信賴的」合作夥伴。
四、汗水澆灌的果實在荷蘭飄香
荷蘭地處低澤,風景優美,享有「鮮花之都」的美稱。鮮花雖美,但生意卻不能像鮮花那樣美麗地綻放。
華為歐洲總部對價格優勢的運用是所有中國企業的共同優勢。這種優勢對於世界級電信巨頭的衝擊不小,但畢竟無法支撐華為向主流市場完成跨越。隨著「領土」的擴大,華為的能力和野心也在膨脹,而其產品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同時,技術含量的提高也不容忽視。這讓華為從原來的「吃邊緣市場」,開始演變成真正的「虎口奪食」。
qsc同時宣布,將與中國的華為公司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共同建設覆蓋德國全境200多個城市的ngn網絡。該網絡將於2005年5月建成,屆時qsc將擁有德國最大的voip網絡,提供語音、數據、視頻融合的下一代業務。
「又是華為!為什麽不是我們?」距離發布會現場不遠,一直把華為作為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的詹姆士憤憤地說。
事實上,此時,詹姆士還不知道,在接下去的日子裏,他將持續地敗給這家名為華為的公司(如果他提前知道這些結果,他會否一早就考慮「歸順」華為呢?)。
2007年,華為科技將其歐洲總部從英國遷移至德國的杜塞道夫,此外,在慕尼黑、法蘭克福、達姆斯塔特等地華為也成立了分部。
華為把歐洲總部遷到德國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首先,德國在研發領域擁有優良的傳統。超過27%的德國生產型公司的銷售額來自於創新型的高科技產品。同樣的比例,在法國與英國卻低於16%,芬蘭大約在21%,而歐洲的總體水平在19%左右。2009年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像德國那樣生產如此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德國公司將超過7%的銷售額再投入於研發先進的技術產品。華為完全清楚,德國是歐洲電子通訊的前沿,尤其在研發領域是歐洲的先鋒。
其次,「德國製造」的品牌效應。德國公司在全球是新技術發展的領袖。長期以來「德國製造」便是高質量與高科技的象徵。2007年德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達到1140億歐元,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三。2007年eurostat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有六個地區是歐洲20個最佳的高科技地區,尤其在高科技領域的雇員方麵,德國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華為已經選擇了這六個地區中的三個。因為這些地區聚集了從事高科技服務業的工作者。由此可見,華為選擇的研發地點也是綜合考慮,有的放矢的。
另外,注重創新的華為還瞄準了德國的創新能力。2008年歐洲專利局統計顯示超過13000個專利來自德國。德國的專利數量是法國與英國總和的兩倍。德國在歐洲是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因為德國是歐洲擁有科學家最多的國家———18%的歐盟科學家生活工作在德國。德國的科學家從事的科研項目遍布全球。同時德國擁有世界頂級的科學研究所:如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赫爾姆霍茲研究所以及萊布尼茨研究所等。它們與工業界緊密合作與聯繫。像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在全球108個國家與超過5000個科研夥伴單位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麵向應用的研究所如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集團尤其支持中小型企業,他們擁有超過80家研究所14000名員工和每年14億歐元的研究基金。
此後,華為為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旗下o2完成了德國最大規模的現網升級,華為採用singleran解決方案搬遷和替換了o2德國的5199個基站。根據雙方協議,華為另外還將交付給o2德國3000餘個基站,作為其網絡擴容計劃的一部分。
2008年3月,o2德國選擇基於華為singleran解決方部署其德國南部地區的gsm/umts融合網絡,該網絡覆蓋包括慕尼黑和斯圖加特在內的主要城市。
「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簽署合同494天後,我們完成了o2歷史上最大的搬遷項目,達到一個最重要的裏程碑。」西班牙電信o2德國南部地區網絡副總裁曼弗雷德(manfred kickartz)表示,「那是了不起的團隊協作,感謝團隊極為傑出的表現。」
「成功完成德國最大的網絡升級反映了我們強大的交付能力。」華為德國首席技術官沃爾特·哈斯(walter haas)表示,「我們先進的singleran解決方案使運營商可簡單地將gsm和umts功能統一到一張無線接入網中。這一頂尖水準的網絡將顯著加強覆蓋質量,並滿足運營商日益增加的數據流量需求。」
2009年11月,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北威州州長呂特格斯(jurgen ruttgers)訪問華為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和華為簽署意向書。華為將投資兩千萬歐元在杜塞道夫設立創新中心,招聘兩百名工程師,並將和周邊的大學開展科研合作。創新中心將於2010年開工興建。
華為創新中心選址杜塞道夫原因之一,是靠近重要客戶沃達豐。目前,華為和沃達豐在杜塞道夫毗鄰而居。沃達豐總裁約爾森(friedrich joussen)也參加了北威州長和華為在上海的會談。約爾森也表示,華為是沃達豐「重要的,可信賴的」合作夥伴。
四、汗水澆灌的果實在荷蘭飄香
荷蘭地處低澤,風景優美,享有「鮮花之都」的美稱。鮮花雖美,但生意卻不能像鮮花那樣美麗地綻放。
華為歐洲總部對價格優勢的運用是所有中國企業的共同優勢。這種優勢對於世界級電信巨頭的衝擊不小,但畢竟無法支撐華為向主流市場完成跨越。隨著「領土」的擴大,華為的能力和野心也在膨脹,而其產品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同時,技術含量的提高也不容忽視。這讓華為從原來的「吃邊緣市場」,開始演變成真正的「虎口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