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放心好了。」蕭鳳鳴胸有成竹的笑道,「我們不作為,才是最好的作為。」
「我還是不放心。」王皇後喃喃說道。
「聽說舅家出了一個孩子,還挺不錯的?」蕭鳳鳴突然問道。
說到這裏,就連王皇後也露出了笑容:「可不是麽,我見阿弟來信,也是十分高興。」王家此前不過一般的書香門第,至多也就出了個秀才,連舉人都無。
王皇後是身為良家子被選入宮中的,當年權臣專權,野心也大,不願讓年幼的皇帝有個可依靠的世家,因此故意指了無依無靠的王皇後。此事當年鬧得頗大,可對於王皇後而言,也是她一生改變的契機。
而今皇帝已經掌權,後宮逐漸充盈,有權有勢的女人們也都進來了。王皇後這才感覺到恐慌,她忍不住想要依賴自己的娘家,想盡辦法去給自己娘家好處。但說到底,好處都是眼前,為長遠計,還需要有人立得起來。而今終於有一個人可以拿得出手,王皇後一麵覺得開心,一麵又十分擔心,一個孩子需要時間成長,自己的兒子也尚且年幼,而她又能護得住他們幾時呢?
蕭鳳鳴便站起身來,對王皇後行了一禮,道:「阿娘,凡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隻需等待就好。」
王皇後嘆息一聲,也不再言語,親自將蕭鳳鳴送了出去。她為蕭鳳鳴披上披風,道:「中秋既過,日子就該涼了。你自己要小心保重身體,也要注意你弟弟。你們兄弟不在我身邊,我這心裏……」
慈母之心總是一片真誠,蕭鳳鳴也柔和著嗓音說道:「阿娘也趕緊回去吧,宮中……」
「宮中有我,其餘無需擔憂。」王皇後朝蕭鳳鳴說道。為母則強,王皇後縱是個無知女子,也是穩坐中宮近十年了。她為蕭煒生下兩個兒子,靠的也不僅僅隻是姿色和情分。隻是最近蕭煒的動作讓她很是不安,得蕭鳳鳴如此一提醒,她也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反思起來。
母子兩對望一眼,便各自離開了。
次日,果然拉開了一出出好戲。禦史們一一出列,先是勸說皇帝建避暑山莊無效,雙方你來我往數日。修建行宮,雖然耗資巨大,但宮殿也不是一年就能建成的,如此分攤下來,倒也不是不能承受。隻是有皇寺在先,蕭煒這一副即將昏庸的作態,實在是讓朝臣們心中忐忑不安起來。
也不知是否是從蕭煒登基後就過於依賴外臣的傳統影響,蕭煒的宮闈事,朝臣們總愛說上一說,漸漸的也就養成了習慣。最後竟有人當眾唾了聲嚴閣老教女無方,讓皇上沉迷美色。嚴閣老不動如山,大家心裏都很清楚,這就是出例行的鬧劇罷了。
說到底,君臣相鬥,講究個你進我退。蕭煒這事並非沒有迴轉,關鍵還是要看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麽。朝堂之中鬧成了一片,嚴家門生尤其出力。畢竟掛著嚴同音的名號,嚴家人比誰都不希望自己名聲受累。
蕭煒見該蹦躂的都差不多出來了,便趁機提議再開科舉的事,如今開科舉並不是時時都有的,官員大多來自士子投卷,再由世家舉薦以及恩科兩方麵。自從蕭煒登基以來,朝廷一共也就開了兩次科舉。蕭煒提出此事,內閣諸人望著首輔,首輔垂目不語,於是此事便這樣定了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大家!看到大家的評論超開心來著!!這章裏介紹了一部分朝堂的背景了,蕭煒知道其實嚴家不同意開科,他自己也很難達成目的,所以他先讓嚴家名聲受累,讓嚴家疲於奔命,再拋出自己的真實目的,這樣大家就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開科是名利雙收的事情,而且還有舉薦製度在,從長遠來看或許是個壞事,但是放在當前卻是個好事。
古時楊德祖三猜主心,每猜必中,君由此忌楊,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這是楊修的故事,出自《後漢書·楊脩傳》,「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脩。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
第二十一章 願景
如今的世家可比不得此前,說是世家,其實也不過是累世的一些大族。真正意義上的,那種史書上所寫的高門大戶,早就被歷年的科舉沖的七零八落了。若非當初蕭煒年幼,大族不願納寒門,恐怕就連如今的舉薦都不復存在。
須知官員結黨,一是來自座主門生,二是來自同年。舉薦之途就是座主門生,你投效於我,我帶你入官途之中,這份聯繫,終身都難以割斷。
蕭煒在這場爭鬥中得勝,心中歡喜,封二兒子蕭鳳鳴為楚王,又命閣臣謝準輔佐,負責監督開科事宜。雖說是謝準輔佐,但皇子一般隻是個掛名,實際事務都會由謝準來實施。
作為蕭煒眾多的兒子,蕭鳳鳴是第一個封王的孩子,也格外得其他人側目。蕭鳳鳴領旨後,連夜與謝準和眾多輔臣商議後,上書為防勢門子弟交相酬酢,採用了糊名、謄錄之法。蕭鳳鳴得蕭煒大加讚賞,全權交由蕭鳳鳴督查監辦。
一時之間,蕭鳳鳴風光無限,讓身在深宮中的王皇後也鬆了一口氣。
蕭鳳鳴的出頭仿佛就是一個徵兆一般。皇子已經漸漸長大了,蕭鳳鳴甚至開始封王出廷辦事,然而太子仍無著落。
很快,長達數年的立太子之爭就將拉開序幕。隻是現在,眾人還對此一無所知。
「我還是不放心。」王皇後喃喃說道。
「聽說舅家出了一個孩子,還挺不錯的?」蕭鳳鳴突然問道。
說到這裏,就連王皇後也露出了笑容:「可不是麽,我見阿弟來信,也是十分高興。」王家此前不過一般的書香門第,至多也就出了個秀才,連舉人都無。
王皇後是身為良家子被選入宮中的,當年權臣專權,野心也大,不願讓年幼的皇帝有個可依靠的世家,因此故意指了無依無靠的王皇後。此事當年鬧得頗大,可對於王皇後而言,也是她一生改變的契機。
而今皇帝已經掌權,後宮逐漸充盈,有權有勢的女人們也都進來了。王皇後這才感覺到恐慌,她忍不住想要依賴自己的娘家,想盡辦法去給自己娘家好處。但說到底,好處都是眼前,為長遠計,還需要有人立得起來。而今終於有一個人可以拿得出手,王皇後一麵覺得開心,一麵又十分擔心,一個孩子需要時間成長,自己的兒子也尚且年幼,而她又能護得住他們幾時呢?
蕭鳳鳴便站起身來,對王皇後行了一禮,道:「阿娘,凡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隻需等待就好。」
王皇後嘆息一聲,也不再言語,親自將蕭鳳鳴送了出去。她為蕭鳳鳴披上披風,道:「中秋既過,日子就該涼了。你自己要小心保重身體,也要注意你弟弟。你們兄弟不在我身邊,我這心裏……」
慈母之心總是一片真誠,蕭鳳鳴也柔和著嗓音說道:「阿娘也趕緊回去吧,宮中……」
「宮中有我,其餘無需擔憂。」王皇後朝蕭鳳鳴說道。為母則強,王皇後縱是個無知女子,也是穩坐中宮近十年了。她為蕭煒生下兩個兒子,靠的也不僅僅隻是姿色和情分。隻是最近蕭煒的動作讓她很是不安,得蕭鳳鳴如此一提醒,她也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反思起來。
母子兩對望一眼,便各自離開了。
次日,果然拉開了一出出好戲。禦史們一一出列,先是勸說皇帝建避暑山莊無效,雙方你來我往數日。修建行宮,雖然耗資巨大,但宮殿也不是一年就能建成的,如此分攤下來,倒也不是不能承受。隻是有皇寺在先,蕭煒這一副即將昏庸的作態,實在是讓朝臣們心中忐忑不安起來。
也不知是否是從蕭煒登基後就過於依賴外臣的傳統影響,蕭煒的宮闈事,朝臣們總愛說上一說,漸漸的也就養成了習慣。最後竟有人當眾唾了聲嚴閣老教女無方,讓皇上沉迷美色。嚴閣老不動如山,大家心裏都很清楚,這就是出例行的鬧劇罷了。
說到底,君臣相鬥,講究個你進我退。蕭煒這事並非沒有迴轉,關鍵還是要看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麽。朝堂之中鬧成了一片,嚴家門生尤其出力。畢竟掛著嚴同音的名號,嚴家人比誰都不希望自己名聲受累。
蕭煒見該蹦躂的都差不多出來了,便趁機提議再開科舉的事,如今開科舉並不是時時都有的,官員大多來自士子投卷,再由世家舉薦以及恩科兩方麵。自從蕭煒登基以來,朝廷一共也就開了兩次科舉。蕭煒提出此事,內閣諸人望著首輔,首輔垂目不語,於是此事便這樣定了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大家!看到大家的評論超開心來著!!這章裏介紹了一部分朝堂的背景了,蕭煒知道其實嚴家不同意開科,他自己也很難達成目的,所以他先讓嚴家名聲受累,讓嚴家疲於奔命,再拋出自己的真實目的,這樣大家就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開科是名利雙收的事情,而且還有舉薦製度在,從長遠來看或許是個壞事,但是放在當前卻是個好事。
古時楊德祖三猜主心,每猜必中,君由此忌楊,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這是楊修的故事,出自《後漢書·楊脩傳》,「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脩。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
第二十一章 願景
如今的世家可比不得此前,說是世家,其實也不過是累世的一些大族。真正意義上的,那種史書上所寫的高門大戶,早就被歷年的科舉沖的七零八落了。若非當初蕭煒年幼,大族不願納寒門,恐怕就連如今的舉薦都不復存在。
須知官員結黨,一是來自座主門生,二是來自同年。舉薦之途就是座主門生,你投效於我,我帶你入官途之中,這份聯繫,終身都難以割斷。
蕭煒在這場爭鬥中得勝,心中歡喜,封二兒子蕭鳳鳴為楚王,又命閣臣謝準輔佐,負責監督開科事宜。雖說是謝準輔佐,但皇子一般隻是個掛名,實際事務都會由謝準來實施。
作為蕭煒眾多的兒子,蕭鳳鳴是第一個封王的孩子,也格外得其他人側目。蕭鳳鳴領旨後,連夜與謝準和眾多輔臣商議後,上書為防勢門子弟交相酬酢,採用了糊名、謄錄之法。蕭鳳鳴得蕭煒大加讚賞,全權交由蕭鳳鳴督查監辦。
一時之間,蕭鳳鳴風光無限,讓身在深宮中的王皇後也鬆了一口氣。
蕭鳳鳴的出頭仿佛就是一個徵兆一般。皇子已經漸漸長大了,蕭鳳鳴甚至開始封王出廷辦事,然而太子仍無著落。
很快,長達數年的立太子之爭就將拉開序幕。隻是現在,眾人還對此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