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改製
權力王座:開局重生縣城公務員 作者:炸雞不蘸番茄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書記,我現在還在魚泉,明天上午的黨委會,恐怕來不及趕回來……”
深夜,臥室內,光著膀子、圍著浴巾的陳東萊正一邊接電話,一邊用粉色的毛巾把正在滴水的頭發擦幹。時至六月,天氣漸熱,他洗澡的次數也漸漸增加了起來。
“玻璃廠的事情已經安排妥當了……文建國同誌對公司黨委和生產部門負責人的調整,還請黨委盡快通過。”
“馬修同誌,我的意見是絕不妥協。他們愛去哪裏就讓他們去;隻要膽敢鬧事,一律開除公職!”
“好的好的,我明後天回來一趟,請其他同誌放心便是。”
他應承了幾句,隨後放下電話,眼眸深沉,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怎麽?鎮上出問題了嗎?”
陳東萊搖了搖頭,臉色依舊難看:“鄉鎮企業改製,撤換了好幾個不必要的部門;這些利益受損者聚眾鬧事,正準備煽動工人罷工。”
文建國的回爐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接把峽山鎮原先還算平和的政治氛圍砸個粉碎:他甫一上任,就直接撤換了公司黨委書記以下二十多名黨政幹部,裁撤了四個部門,引起了公司管理層的劇烈反彈。
好在他算是玻璃公司的創始人,在廠內頗具威望,到目前為止,生產經營仍然在正常進行。
明月照抱緊了被子,迷迷糊糊地問道:“你們鄉鎮企業還好,船小好調頭,就算鬧出了群體性事件,也不過兩三百人的鬧事規模,掀不起什麽風浪。”
“大企業就不一樣了。員工動輒成千上萬,這麽多人,光是往主幹道站一站,就要鬧得地委行署雞飛狗跳。”
“平安汽車廠的那次鬧事才嚇人,四五萬人把大禮堂廣場都堵住了,把慎行省長嚇得躲在辦公室裏住了兩晚上。”
陳東萊換上衣褲,把浴巾掛好,語氣飄忽不定:“鎮上的事情也就那樣,即使我不回去,估計也有人能處理清楚。還是說說你們柴機廠和日化廠的消息吧。日化廠還能撐多久?”
他已經在幾個不同場合,聽到過這兩大“石梁支柱”的生產經營陷入窘境的消息了。就今晚自己親眼目睹的情況來看,恐怕日化廠的情況,要比柴機廠嚴重得多。
如果這兩家工廠其中任何一家倒閉,都有可能在石梁掀起滔天巨浪——損失的利稅暫且不論,至少有十萬人會失去自己的工作,造成失業率大幅飆升。
更重要的是,兩家工廠的情況,對陳東萊的城市規劃也有深遠影響。在他的計劃中,日化廠和柴機廠是新市中心的產業基礎。
在石梁這種欠發達地區,沒有工業基礎的商業區,極有可能淪為空中樓閣。
明月照把腦袋埋在枕頭裏,白皙的小腳在床單上輕蹭。“我說實話,現在日化廠的情況雖然看起來糟糕,但單論經營狀況,要比我們好得多。”
“去年年底的時候,日化廠被幾家銀行接連逼債,已經快要陷入實質性破產的階段;是陸茫茫書記把自己的秘書下放,讓她去日化廠當了黨委書記、廠長,黨政一肩挑,希望能夠挽回敗局。”
“起初,日化廠的幹部們都對這個年輕女廠長嗤之以鼻,認為沒經驗的秘書幹不成大事;結果情況還真就反轉了。”
陳東萊聞言,馬上起了興趣。這石梁確實是人才輩出,居然登場了一位鐵娘子!也不知道她用的是什麽方法?日化廠積弊已深,恐怕是下了猛藥吧?
見陳東萊興致勃勃,明月照也忍住困意,細細敘述道:“她繼任廠長後,先是細細考察了一個月,把日化廠下屬各單位的情況摸了個遍,回來之後就開大會,當著幾百名幹部的麵部署政策。”
“具體措施是,大量裁撤與生產不相關的服務部門。廠辦學校移交給地區教育局,廠辦醫院打包送給地區衛生局。”
“至於食堂、澡堂和文化團全部市場化營業,日化廠連基本工資都不給他們發,全憑經營收入維持生存。”
“對於工資不足以維持日常生活的職工,鼓勵他們出售自己在市中心的宿舍,為他們置換市郊的住房。多出來的這部分差價,用以維持生活。”
“政策部署下來,不僅沒有引起大規模的職工抗議,還切實起到了財政節流的作用。到上個月為止,日化廠已經還上了兩筆最要緊的債務,度過危機了。”
陳東萊聽罷,原先還高漲的興致已經蕩然無存。
八九十年代的國營工廠,大都有機構臃腫的毛病,沒必要的學校醫院一大堆;那時候的領導認為,計劃經濟體製下,有必要保證職工的衣食住行與教育醫療服務,因此開設了一大堆附屬社會機構。
“方法確實是不錯,但這種改革太吃資源。別的不說,地區教育局自己都快朝不保夕,怎麽可能再接手一座學校?多半是陸書記用自己的關係,給她的秘書兜底了。”
聽到他的點評,明月照的俏臉浮現出了尷尬的神色。“不論怎麽說,日化廠的危機都算暫時過去了。我說實話,即便把這位梁廠長的資源,分給我們柴機廠的領導,我們也不一定能做得比她更好。”
這位梁廠長以女流之身,單槍匹馬扭轉了日化廠的敗局,已經成為她心中的偶像了——見陳東萊似乎對她評價不高,她不禁有些羞惱:“將近兩萬人的廠子!讓你來處理的話,說不定做得還不如她呢。”
陳東萊打了個哈哈,把話題敷衍過去:“日化廠的危機算是過去了,你們柴機廠呢?沒有誰願意出麵,力挽狂瀾嗎?”
明月照長長的睫毛微微抖動,隨即無奈歎息:“廠領導還是有想法改革的,甚至提出過要動用更加激進的措施,比如裁員、比如拍賣部分資產。”
“但是上麵的領導不同意,說這樣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引起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隻能一拖再拖。”
“上麵?行署?”
陳東萊心中起疑,江自流才剛就任行署專員,怎麽可能對柴機廠的事情指手畫腳?
再說了,他此前也與這位專員接觸過好幾次,了解他對國有企業改製的看法——他的觀點相當開放,對民企入股和收購國企,持完全的開放態度。
能有這種想法,在九十年代初,已經相當不容易了,稱之為思維開闊、富有改革精神也不過分。這樣的領導,怎麽可能會阻止柴機廠的自救方案?
想到這裏,他已經能猜出這件事情的幕後主使了。
深夜,臥室內,光著膀子、圍著浴巾的陳東萊正一邊接電話,一邊用粉色的毛巾把正在滴水的頭發擦幹。時至六月,天氣漸熱,他洗澡的次數也漸漸增加了起來。
“玻璃廠的事情已經安排妥當了……文建國同誌對公司黨委和生產部門負責人的調整,還請黨委盡快通過。”
“馬修同誌,我的意見是絕不妥協。他們愛去哪裏就讓他們去;隻要膽敢鬧事,一律開除公職!”
“好的好的,我明後天回來一趟,請其他同誌放心便是。”
他應承了幾句,隨後放下電話,眼眸深沉,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怎麽?鎮上出問題了嗎?”
陳東萊搖了搖頭,臉色依舊難看:“鄉鎮企業改製,撤換了好幾個不必要的部門;這些利益受損者聚眾鬧事,正準備煽動工人罷工。”
文建國的回爐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接把峽山鎮原先還算平和的政治氛圍砸個粉碎:他甫一上任,就直接撤換了公司黨委書記以下二十多名黨政幹部,裁撤了四個部門,引起了公司管理層的劇烈反彈。
好在他算是玻璃公司的創始人,在廠內頗具威望,到目前為止,生產經營仍然在正常進行。
明月照抱緊了被子,迷迷糊糊地問道:“你們鄉鎮企業還好,船小好調頭,就算鬧出了群體性事件,也不過兩三百人的鬧事規模,掀不起什麽風浪。”
“大企業就不一樣了。員工動輒成千上萬,這麽多人,光是往主幹道站一站,就要鬧得地委行署雞飛狗跳。”
“平安汽車廠的那次鬧事才嚇人,四五萬人把大禮堂廣場都堵住了,把慎行省長嚇得躲在辦公室裏住了兩晚上。”
陳東萊換上衣褲,把浴巾掛好,語氣飄忽不定:“鎮上的事情也就那樣,即使我不回去,估計也有人能處理清楚。還是說說你們柴機廠和日化廠的消息吧。日化廠還能撐多久?”
他已經在幾個不同場合,聽到過這兩大“石梁支柱”的生產經營陷入窘境的消息了。就今晚自己親眼目睹的情況來看,恐怕日化廠的情況,要比柴機廠嚴重得多。
如果這兩家工廠其中任何一家倒閉,都有可能在石梁掀起滔天巨浪——損失的利稅暫且不論,至少有十萬人會失去自己的工作,造成失業率大幅飆升。
更重要的是,兩家工廠的情況,對陳東萊的城市規劃也有深遠影響。在他的計劃中,日化廠和柴機廠是新市中心的產業基礎。
在石梁這種欠發達地區,沒有工業基礎的商業區,極有可能淪為空中樓閣。
明月照把腦袋埋在枕頭裏,白皙的小腳在床單上輕蹭。“我說實話,現在日化廠的情況雖然看起來糟糕,但單論經營狀況,要比我們好得多。”
“去年年底的時候,日化廠被幾家銀行接連逼債,已經快要陷入實質性破產的階段;是陸茫茫書記把自己的秘書下放,讓她去日化廠當了黨委書記、廠長,黨政一肩挑,希望能夠挽回敗局。”
“起初,日化廠的幹部們都對這個年輕女廠長嗤之以鼻,認為沒經驗的秘書幹不成大事;結果情況還真就反轉了。”
陳東萊聞言,馬上起了興趣。這石梁確實是人才輩出,居然登場了一位鐵娘子!也不知道她用的是什麽方法?日化廠積弊已深,恐怕是下了猛藥吧?
見陳東萊興致勃勃,明月照也忍住困意,細細敘述道:“她繼任廠長後,先是細細考察了一個月,把日化廠下屬各單位的情況摸了個遍,回來之後就開大會,當著幾百名幹部的麵部署政策。”
“具體措施是,大量裁撤與生產不相關的服務部門。廠辦學校移交給地區教育局,廠辦醫院打包送給地區衛生局。”
“至於食堂、澡堂和文化團全部市場化營業,日化廠連基本工資都不給他們發,全憑經營收入維持生存。”
“對於工資不足以維持日常生活的職工,鼓勵他們出售自己在市中心的宿舍,為他們置換市郊的住房。多出來的這部分差價,用以維持生活。”
“政策部署下來,不僅沒有引起大規模的職工抗議,還切實起到了財政節流的作用。到上個月為止,日化廠已經還上了兩筆最要緊的債務,度過危機了。”
陳東萊聽罷,原先還高漲的興致已經蕩然無存。
八九十年代的國營工廠,大都有機構臃腫的毛病,沒必要的學校醫院一大堆;那時候的領導認為,計劃經濟體製下,有必要保證職工的衣食住行與教育醫療服務,因此開設了一大堆附屬社會機構。
“方法確實是不錯,但這種改革太吃資源。別的不說,地區教育局自己都快朝不保夕,怎麽可能再接手一座學校?多半是陸書記用自己的關係,給她的秘書兜底了。”
聽到他的點評,明月照的俏臉浮現出了尷尬的神色。“不論怎麽說,日化廠的危機都算暫時過去了。我說實話,即便把這位梁廠長的資源,分給我們柴機廠的領導,我們也不一定能做得比她更好。”
這位梁廠長以女流之身,單槍匹馬扭轉了日化廠的敗局,已經成為她心中的偶像了——見陳東萊似乎對她評價不高,她不禁有些羞惱:“將近兩萬人的廠子!讓你來處理的話,說不定做得還不如她呢。”
陳東萊打了個哈哈,把話題敷衍過去:“日化廠的危機算是過去了,你們柴機廠呢?沒有誰願意出麵,力挽狂瀾嗎?”
明月照長長的睫毛微微抖動,隨即無奈歎息:“廠領導還是有想法改革的,甚至提出過要動用更加激進的措施,比如裁員、比如拍賣部分資產。”
“但是上麵的領導不同意,說這樣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引起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隻能一拖再拖。”
“上麵?行署?”
陳東萊心中起疑,江自流才剛就任行署專員,怎麽可能對柴機廠的事情指手畫腳?
再說了,他此前也與這位專員接觸過好幾次,了解他對國有企業改製的看法——他的觀點相當開放,對民企入股和收購國企,持完全的開放態度。
能有這種想法,在九十年代初,已經相當不容易了,稱之為思維開闊、富有改革精神也不過分。這樣的領導,怎麽可能會阻止柴機廠的自救方案?
想到這裏,他已經能猜出這件事情的幕後主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