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田豫的見解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使君也是百般挽留,但我實是掛念母親。我離開下邳北上,一路顛簸,哪知到了北海後,遭遇到黃巾賊,被擄掠一空,幸虧我機靈,逃得一條性命,又沿路乞討,才到了東平陵,想賺些錢回家。”
田豫直接把賺錢回家之事說了出來,倒也是實誠,隻是難免讓人覺得難堪,或許是他太年輕的緣故吧。
“那你來應我的舉賢令也是……為了賺錢,湊足路費回家?”陳炎一陣無語,他招攬人才是為己所用,不是把他這裏當跳板,來打短工。
田豫此時也知道有些不好意思,連忙行禮:“國相,我自知此舉有些欠妥,可是……父母在,不遠遊,我父親早亡,是母親養我長大成人,我實是掛念母親,想回去看看。”
陳炎想了想,如今他也是上位之人,該心胸寬廣,也就不計較此事:“杜子緒對我大誇國讓之才,我本心喜,隻是國讓若無意在我這裏久留,我亦不會強求,這官就算了,我倒是可以資助你一筆路費,讓你回鄉,你看這樣如何?”
田豫拒絕了:“無功不受?,我豈敢隨意接受國相的好意?”
“哈哈哈哈,四海之內皆兄弟,國讓有難,我豈能不幫?你入城時可曾看到,我在濟南收攏流民,連這些流民我都要助其一把,更何況你此等大才之人。”
陳炎也想通了,田豫回家看望母親,也是種孝舉,自己應該支持才行,不如就大方一點,與田豫結個善緣,萬一以後有回報也不一定,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錢。
“多謝國相。”
“對了,不知劉備如今怎麽樣了?”既然碰到了,陳炎就稍稍打聽點劉備的消息。
“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在徐州,隻是情況不大妙。”
“此話何解?”
“曹操為報父仇,起兵攻徐州,得徐州牧陶謙之邀,劉使君率軍相助,後因兗州爆發大戰,曹操才撤了兵,徐州牧卻在此時病逝,把徐州托付給劉使君。”
“這是好事,你為何說不妙?”
“國相有所不知,去年,兗州戰亂結束,那呂布敗北,逃入徐州,劉使君竟收留了他,此舉實是不妥呀!劉使君糊塗呀!那呂布是什麽人?當年殺丁原,助董卓挾天子,後又殺董卓,幾次叛逆,無異乃三姓家奴。此等反複無常之人,劉使君就該殺死他,收攏其兵,而不是收留他。如我所料不差,將來呂布必會鬧起事情來,到時徐州不寧。”
陳炎一聽田豫這番話,心裏忍不住拍案叫好,田豫年紀雖輕,但見識不凡。呂布幾次犯上作亂,名聲早就臭了。劉備收留呂布這事,看似仁義,實則黑白不分,簡直是瞎了眼,也難怪被呂布奪了徐州。
這麽說來,田豫離開劉備,未必是因為想回家看母親,而是對劉備感到失望,不看好劉備的前程。就劉備目前的狀況來看,確實不樂觀。突然,陳炎想開口招攬一下田豫,隻是剛才他話已說出口,現在出爾反爾就不好了。
田豫接著說:“且徐州北與兗、青接壤,西是豫州,南與揚州相交,乃四戰之地,對曹操威脅極大,便何況呂布又是曹操死敵,曹操豈能放過?我料,將來曹操必會攻徐州,不奪徐州不罷休。”
“劉使君雖得陶謙托付,但在徐州亦難站穩腳跟,陶謙諸多部下,不服劉使君,如臧霸、孫觀等泰山賊表麵上奉陶謙,實際陽奉陰違,今劉使君接掌徐州,這些人多半直接反目。陳登據廣陵,對劉使君態度亦不明朗,實則是坐觀形勢。”
“劉使君內有呂布作亂,外有曹操等強敵,又有臧霸、陳登等諸多隱患,可謂是內憂外患,難久掌徐州,我料用不了一兩年時間,劉使君必丟徐州。”
“國讓真是見識不凡,莫非國讓亦是因此才打算回鄉的?”
田豫一愣,心裏歎了口氣,自己還是太年輕,這種事怎麽能對外人講呢?這陳炎表麵上太仁厚,讓他放下了戒心。
“那倒不是……幾年不見母親,甚至是掛念……”田豫用幾聲咳嗽來掩蓋他的尷尬。
“那田讓以為我比起劉備如何?”
“我剛到濟南不久,不知情況,不敢妄議。”
“無妨,國讓並非凡人,必有一番見解,我問國讓,隻是想反省自己,檢討得失。”
有了剛才的教訓,田豫也敢再亂說,心想不如就拍拍陳炎的馬屁,哄陳炎高興就行了。
“國相乃能臣。我一路北上,途經徐州下邳、琅琊、青州北海諸郡,直到濟南,沿途上,下邳戰亂四起,琅琊、北海雖是休戰,但境內黃巾賊橫行,遍布匪徒,唯有濟南頗為安定,此乃國相治理之功。”
“今進入東平陵,又得知國相收攏流民,分配田地,招募賢才,此皆為良策。齊魯之地,比鄰黃河,本就富庶,隻因近年戰亂才變得貧瘠,國相如此治理地方,用不了幾年時間,濟南必會恢複昔日繁華。”
“哈哈哈哈,國讓如此誇讚,我都不好意思了。那國讓以為我該如何拿下整個青州呢?”
“這……”田豫心裏抗拒這個問題,隻是,陳炎答應資助他路費,他拿了好處,又不好意思不說。他想了想,還是給出一個答案。
“今青州之地,平原因久戰而破敗,國相占之亦無用,反而會讓袁紹心生警惕之心。不如以黃河為防線,以河據守,擋袁紹之兵。濟南、齊、樂安三郡國已落國相之手,國相隻需學管仲相齊,好好治理,最多兩三年時間,就恢複實力,變得強盛。”
“青州東部,北海、東萊二郡,北海相孔融據兵而守,但戰力不強,連境內的黃巾賊都解決不了。對於國相而言,擊破北海,並非難事。”
“東萊郡脫離朝廷已久,朝廷多年都沒任命太守,東萊郡西部依附於北海相孔融,國相擊敗孔融,這些地區自然就歸國相,東部沿海幾個縣依附於遼東公孫度,但遼東與東萊隔了個海,公孫度如何能管理東萊,幾個縣的縣令不過是借其名來震懾宵小而已,國相大軍一到,東部幾個縣立馬投降。”
田豫直接把賺錢回家之事說了出來,倒也是實誠,隻是難免讓人覺得難堪,或許是他太年輕的緣故吧。
“那你來應我的舉賢令也是……為了賺錢,湊足路費回家?”陳炎一陣無語,他招攬人才是為己所用,不是把他這裏當跳板,來打短工。
田豫此時也知道有些不好意思,連忙行禮:“國相,我自知此舉有些欠妥,可是……父母在,不遠遊,我父親早亡,是母親養我長大成人,我實是掛念母親,想回去看看。”
陳炎想了想,如今他也是上位之人,該心胸寬廣,也就不計較此事:“杜子緒對我大誇國讓之才,我本心喜,隻是國讓若無意在我這裏久留,我亦不會強求,這官就算了,我倒是可以資助你一筆路費,讓你回鄉,你看這樣如何?”
田豫拒絕了:“無功不受?,我豈敢隨意接受國相的好意?”
“哈哈哈哈,四海之內皆兄弟,國讓有難,我豈能不幫?你入城時可曾看到,我在濟南收攏流民,連這些流民我都要助其一把,更何況你此等大才之人。”
陳炎也想通了,田豫回家看望母親,也是種孝舉,自己應該支持才行,不如就大方一點,與田豫結個善緣,萬一以後有回報也不一定,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錢。
“多謝國相。”
“對了,不知劉備如今怎麽樣了?”既然碰到了,陳炎就稍稍打聽點劉備的消息。
“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在徐州,隻是情況不大妙。”
“此話何解?”
“曹操為報父仇,起兵攻徐州,得徐州牧陶謙之邀,劉使君率軍相助,後因兗州爆發大戰,曹操才撤了兵,徐州牧卻在此時病逝,把徐州托付給劉使君。”
“這是好事,你為何說不妙?”
“國相有所不知,去年,兗州戰亂結束,那呂布敗北,逃入徐州,劉使君竟收留了他,此舉實是不妥呀!劉使君糊塗呀!那呂布是什麽人?當年殺丁原,助董卓挾天子,後又殺董卓,幾次叛逆,無異乃三姓家奴。此等反複無常之人,劉使君就該殺死他,收攏其兵,而不是收留他。如我所料不差,將來呂布必會鬧起事情來,到時徐州不寧。”
陳炎一聽田豫這番話,心裏忍不住拍案叫好,田豫年紀雖輕,但見識不凡。呂布幾次犯上作亂,名聲早就臭了。劉備收留呂布這事,看似仁義,實則黑白不分,簡直是瞎了眼,也難怪被呂布奪了徐州。
這麽說來,田豫離開劉備,未必是因為想回家看母親,而是對劉備感到失望,不看好劉備的前程。就劉備目前的狀況來看,確實不樂觀。突然,陳炎想開口招攬一下田豫,隻是剛才他話已說出口,現在出爾反爾就不好了。
田豫接著說:“且徐州北與兗、青接壤,西是豫州,南與揚州相交,乃四戰之地,對曹操威脅極大,便何況呂布又是曹操死敵,曹操豈能放過?我料,將來曹操必會攻徐州,不奪徐州不罷休。”
“劉使君雖得陶謙托付,但在徐州亦難站穩腳跟,陶謙諸多部下,不服劉使君,如臧霸、孫觀等泰山賊表麵上奉陶謙,實際陽奉陰違,今劉使君接掌徐州,這些人多半直接反目。陳登據廣陵,對劉使君態度亦不明朗,實則是坐觀形勢。”
“劉使君內有呂布作亂,外有曹操等強敵,又有臧霸、陳登等諸多隱患,可謂是內憂外患,難久掌徐州,我料用不了一兩年時間,劉使君必丟徐州。”
“國讓真是見識不凡,莫非國讓亦是因此才打算回鄉的?”
田豫一愣,心裏歎了口氣,自己還是太年輕,這種事怎麽能對外人講呢?這陳炎表麵上太仁厚,讓他放下了戒心。
“那倒不是……幾年不見母親,甚至是掛念……”田豫用幾聲咳嗽來掩蓋他的尷尬。
“那田讓以為我比起劉備如何?”
“我剛到濟南不久,不知情況,不敢妄議。”
“無妨,國讓並非凡人,必有一番見解,我問國讓,隻是想反省自己,檢討得失。”
有了剛才的教訓,田豫也敢再亂說,心想不如就拍拍陳炎的馬屁,哄陳炎高興就行了。
“國相乃能臣。我一路北上,途經徐州下邳、琅琊、青州北海諸郡,直到濟南,沿途上,下邳戰亂四起,琅琊、北海雖是休戰,但境內黃巾賊橫行,遍布匪徒,唯有濟南頗為安定,此乃國相治理之功。”
“今進入東平陵,又得知國相收攏流民,分配田地,招募賢才,此皆為良策。齊魯之地,比鄰黃河,本就富庶,隻因近年戰亂才變得貧瘠,國相如此治理地方,用不了幾年時間,濟南必會恢複昔日繁華。”
“哈哈哈哈,國讓如此誇讚,我都不好意思了。那國讓以為我該如何拿下整個青州呢?”
“這……”田豫心裏抗拒這個問題,隻是,陳炎答應資助他路費,他拿了好處,又不好意思不說。他想了想,還是給出一個答案。
“今青州之地,平原因久戰而破敗,國相占之亦無用,反而會讓袁紹心生警惕之心。不如以黃河為防線,以河據守,擋袁紹之兵。濟南、齊、樂安三郡國已落國相之手,國相隻需學管仲相齊,好好治理,最多兩三年時間,就恢複實力,變得強盛。”
“青州東部,北海、東萊二郡,北海相孔融據兵而守,但戰力不強,連境內的黃巾賊都解決不了。對於國相而言,擊破北海,並非難事。”
“東萊郡脫離朝廷已久,朝廷多年都沒任命太守,東萊郡西部依附於北海相孔融,國相擊敗孔融,這些地區自然就歸國相,東部沿海幾個縣依附於遼東公孫度,但遼東與東萊隔了個海,公孫度如何能管理東萊,幾個縣的縣令不過是借其名來震懾宵小而已,國相大軍一到,東部幾個縣立馬投降。”